赵孟頫之古意
2014-11-10陈莉
陈莉
摘 要:中国文人历来有“师古人”的尚古传统,坚持于向古人学习经验,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都不约而同地倡导着尚古的精神。“尚古”的文化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借用古代的题材和故事用以倡导当时的艺术观念,以古开今,倡导文化进步。赵孟頫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古意”在书画欣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书画家,赵孟頫以魏晋法度为书法艺术的理想境界,并延续到了他的画论和绘画创作实践当中,他认为“古法终不可失”,得古法者品位自然就高。“作画贵有古意”,一直成为后代绘画创作和欣赏的一个评判标准。
关键词:赵孟頫;古意;元代绘画;尚古;借古开今
纵观中国艺术史,曾经发生过几次文化复古运动,也不难发现,中国文人历来有“师古人”的尚古传统,坚持于向古人学习经验,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都不约而同地倡导着尚古的精神。我们要了解到,尚古这种现象有着广阔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而不止步于向古人学习。 “尚古”的文化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借用古代的题材和故事便于推行倡导一定时代语境下的艺术观念,以古开今,倡导文化进步,带有“借古开今”的意图,在特定的时代下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变化多端却又不断强调的方式丰富着复古的概念。在中国,借古开今的思潮可以追溯到唐代、元代。柳宗元、韩愈的“古文运动”,赵孟頫的倡导的“古意”等;中国美术史上,在借古开今的艺术思潮影响下产生的文人画传统 ,就是典型的写意艺术,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本质和核心的。
“古意”、”奇古”的说法较早出现于北宋时期,这可能与北宋文人已开始收集整理古器物有关。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书画家的苏轼在文章中多处运用了这些概念,如《苏轼文集 卷二十一》
“陆探微画狮子在润州甘露寺……笔法奇古, 绝不类近世。”
对于其好友李公麟.苏轼说:
“知其为轶妙而造神 能于( 吴) 道子之外探顾 (恺之)、陆 (探微) 古意耳。 (《东坡续集》卷六)”
赵孟頫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古意”在书画欣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书画家,赵孟頫开创的回归魏晋、回归传统的书风一直影响了中国书坛几百年直至今日。有人评价赵孟頫书画水平直追魏晋,这对于赵孟頫来说正是他一生追求所在,赵孟頫以魏晋法度为书法艺术的理想境界,并延续到了他的画论和绘画创作实践当中,他认为“古法终不可失”,得古法者品位自然就高,赵孟頫以“古意”、“高古”来评断艺术作品的高下,古意说是赵孟頫最主要的美学思想。赵孟頫于大德五年三月十日自跋画卷: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之所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针对元初画坛工丽浓艳浮华的画风,赵孟頫一直致力于“古意”的推崇,并以赵孟頫、钱选、高克恭等人为中心在元初画坛上兴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复古”运动,一扫元初画坛浮华矫饰的弊病,自此以后,赵孟頫的观点“作画贵有古意”,一直成为后代绘画创作和欣赏的一个评判标准。
一、艺术环境
任何美术创作自然而然地并不可避免地映照出所处时代的特征与时代精神,折射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尚、审美思想和艺术趣味。1271年蒙古铁骑踏破南宋都城杭州,入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成为中国皇帝,进入了少数民族统治时代。元初统治者对前朝人民的统治粗暴野蛮,元帝国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将臣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元代的社会等级划分森严,读书人的地位很低,在等级歧视制度下,汉人处于比较卑下的地位,使他们陷入到了深深的亡国亡族的痛苦之中,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汉族文人落到“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面对着汉朝江山满目疮痍,华丽而喧嚣的院体画风显然已经不适合文人们凄怀的心境,他们需要清玄平淡疏远的风格。许多文人士大夫为表明自己的气节风骨,选择隐逸山间,推崇魏晋风度,避世林中,在古人那里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和力量。赵孟頫虽然和这些文人不同,选择出仕做官,但是潜藏在心里的儒家道德规范一直使他心有内疚,难以释怀,愧疚和压抑折磨着他,同时,出仕元廷也不如他想象中能抒发鸿志,令赵孟頫心境渐渐从荣任高位的志得意满冷却下来,也选择了以推崇古人来寄托自己的痛苦。
二、借古开今
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到后来的明朝,是一个风云巨变的过渡时期,不仅是在政治经济等物质方面,精神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剧变,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民族矛盾尖锐,极易造成文化的断层,在接续汉文化传承当中,赵孟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人物,李铸晋先生评价赵孟頫说道:“赵孟頫的古典主义,可以看作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同具划时代的重要性,虽则后者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赵孟頫作为前朝宗室,当时在元朝社会中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南人”,而四十余载的仕途生活,仍能平步青云,历经五个皇帝而备受重用和宠幸,被人形容为“荣际五朝,名满四海”。能够在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使传统的汉族书画发扬光大、尊崇传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而在当时严峻的文化环境下,他以巧妙的方式来延续汉族书画的文脉,通过对黄金时代的追溯推进书画的进步,他推崇复古,是借复古之名寻求创新。赵孟頫立于汉文化的基石之上弘扬自身推行的艺术主张,才有可能获得当世文人情感上的广大认同,从而团结汉人。在国祚式微的背景下,以文化艺术来提振士气,推进文人艺术的持续发展,追思辉煌时代,不失信心。并且也是以较为温和谨慎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既不触及统治者敏感的神经,又能使自身的艺术主张得到推广,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文化策略。正如洪再新分析赵孟頫书法复古的时候所说:“在追忆晋唐‘古风的口号下,团结广大的汉文化的后承者,更可以为他出仕元开脱责任。这是他在文化冲突中找到的解决自身困境的最佳方案。”
三、情托古人
赵孟頫作为元代地位最为低下的 “南人”,却能够官至一品,名满四海,这在元代历史上独一无二。尽管如此,痛苦而压抑的心态依然伴随着他的一生,使赵孟頫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在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赵孟頫同时承受着汉蒙双边的政治压力和文化冲突,赵孟頫以故宋王孙的身份出仕蒙元,长期以来,由于受“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赵孟頫仕元之事一直受到当世和后世人的非议,但是由于赵孟頫的艺术主张,元代的书画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大汗的铁骑征灭了南宋,赵孟頫则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此时的赵孟頫静下心来拜读古人的手迹,心慕手追魏晋书风,寄情于书画艺术,已经成为赵孟頫摆脱内心痛苦的精神寄托了。在这一点上,其实和很多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内心中的“尚古”情怀是有着同样的诉求的。
四、儒家传统
从文化渊源来说,这一切无一不是和浸染在中国文人血脉当中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赵孟頫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文化教育,他是传统汉文化的继承人,对汉文化传统有着很深的感情。作为农业生产社会,具有尊重经验的特征,历代沿袭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先代们经过一次次实践总结出来的结晶。中国向有好古的传统,从儒家创始之期起就推崇先古圣贤,致力恢复天子有序的理想礼制,尤其是自汉代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之后,这种传统从此根深蒂固。我们知道,“古”也与“传统”一样,里面的涵义是丰富的,复古中的“古”并非是单一的固有不化的,而是蕴含着前朝历代文化之大成,如沙里砺金般经得起岁月的淬炼,乃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历时间淘洗留存下来的素朴之美以最简练方式来描绘大巧,隔着千百年时空依然能够以纯粹质拙的美打动人心,感染观者,散发着不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居翰[美]《隔江山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2]巫鸿[美]《时空中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
[3]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 2004.
[4]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