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

2014-11-10熊雯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因素

摘 要:促进城乡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才有助于解决我国城乡失业与城市化问题。本文将从互动的视角,综合分析影响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因素

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之间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和优化配置过程,它有利于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大多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很少关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问题,笔者认为不仅应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而且应该促进城乡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才有助于解决我国城乡失业与城市化问题。因此,本文将从互动的视角,综合分析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所遇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

1.劳动力流动极不均衡。目前城乡差别仍然很大,城市劳动力大多只在城市之间流动,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绝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在目前城市劳动力向乡村流动人数很少的情况下,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城乡双向流动的主力。

2.农村“精英”大量流出。农民工群体是以青年为主体的群体,同时又是农村精英群体。虽然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劳动力,但在农村中属于文化素质较高、年富力强的群体,据调查,长沙农村外出劳动力以21—40岁居多,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6%;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而长沙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结构是初中文化比例47.6%,高中及以上文化所占比例为9.2%。

3.城乡流动劳动力职业差异明显。农村劳动力进城,大多在城市里从事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职业不稳定的体力类工作,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而少数城市人下乡,要么是创业当老板,要么像大学毕业生到镇村当基层干部,或当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我国城乡差别大,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职业要求和预期明显不同。

二、影响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因素

1.户籍制度的影响。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国家公民按职业分为农村户口、城镇户口,并在升学、就业、住房、福利等方面对两类人口实行差别对待。地方政府会将进入城镇的机会优先分配给自己辖区的居民,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进入便采取了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为了降低失业率,设置了种种的条件限制农民进城打工,由于农民进城找不到活干,农村劳动力流动就成了一句空话。

2.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保障实行“城乡有别、城市为主、单位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而对于农民,国家只是在对农村社会保障进行适当投入的同时,依靠集体经济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支持,并充分发挥土地这种保障效能低、但最有稳定性的保障手段的作用,使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得以维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

3.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巨大差距,既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也是长期以来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及资源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均等所造成的。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2.0—2.5%之间,低于世界3.6%的平均水平。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城市优先政策造成了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分配。城乡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必须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才能满足流入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城市新增劳动力、城市下岗工人和技术人才深入农村和乡镇企业来说,若不经过必要教育培训,会由于缺乏相应的县域、镇域经济所需要的专门技能,也很难适应由城市向郊区、中等城市及农村城镇转移。

4.环境因素的影响

4.1城镇化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影响城市人员自愿流向农村

与乡村相比,城镇在人口集聚、资本凝聚、产业集聚、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市场辐射等方面无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蓄水池。

由于目前城镇经济落后于城市,导致城市人员很少自愿流向农村。所以城镇化发展对于整个区域、包括农村的发展,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

4.2城市吸纳能力有限,降低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的速度

近些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城市涌现出大量的下岗职工。这些人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非国有经济,而农民进城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非国有经济,这样必然降低农民被非国有经济雇佣的可能性,使农民在城市就业难度加大。

三、促进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对策思考

1.推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政府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市政府要从户籍身份上取消各种特权和利益分配,使城乡流动人口主体平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将农村劳动力医疗、失业等纳入社会保障领域,给予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从制度方面保障城乡劳动力权益,为城乡劳动力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2.发展职业教育,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提供人才储备。在教育形式上坚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既要重视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准入资格,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夜校、讲座等多种形式迅速提高城乡现有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内容上坚持生产、生活与生态教育的结合。

3.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强其产权制度创新。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强其产权制度创新,同时,要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其对城乡投资商的吸引力。

4.倡导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农村和城市就业问题并存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的新模式。为此,应在城乡劳动者中倡导这种劳动力流动新趋向;大力开展劳务中介组织,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消除就业歧视,鼓励具有异质性的城乡劳动力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在从农村、城镇到城市的广阔空间里获得平等的就业待遇。

参考文献:

[1]韩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J].开发研究,2006,5:4—8.

[2]孙秀鹏.王兴.浅析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J].决策与信息,2008,9:138.

[3]胡恒洋.张俊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13).

作者简介:熊雯(1977—),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因素
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展会经济的“三实”因素
影响进化的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热性惊厥首次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
桥梁伸缩缝损坏因素与加固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