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014-11-10张桂芳
张桂芳
摘 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限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赋予实践科学的含义并将科学的实践概念作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一根红线,从而科学的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本文分析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类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这是认识真理并推动实践发展的原因和结果。所以真理性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是指导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真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理论的根本标志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赋予实践科学的含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就批判了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错误理解并提出了正确理解实践活动的原则,即: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揭示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对象性”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单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的缺点,也弥补了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主体的能动方面的缺陷,从而完美的将主体与客体统一在实践活动之中。首先,实践活动既是“对象性”的活动,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意味着实践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活动。其次,“对象性”的活动既然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意味着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客体的能力,实践活动是实践主体本身实践能力的体现。第三,实践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的活动。因此,实践活动必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去理解,在一定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去理解,这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使实践第一次成为科学的概念,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其次,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根红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不同的地方正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以实践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内容、以实践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以实践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因而具有开放性并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实践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重大发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内在指引下,我们党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统一,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从而使我们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出实践真理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世界及其事物变化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放性的特质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依据真理相对性的原理,也必然因发展的需要而丰富和完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方法论指导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才能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3.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实践的主体是人,这就要求人要不断进步以适应不同条件下实践的新的变化和要求。马克思实践观告诉我们,人的个性是发展是历史的,人的个性解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依赖于现有的条件,不断的去改造、创造,而这些都有一个大大的前提,就是人自身素质要过硬。这也就要求人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人自身的个性解放。
4.把脉全球化。全球化已然成为必然趋势,伴随全球化产生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口暴涨等问题层出不穷,马克思实践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科学的分析方法,现在的全球化问题虽然已有别于马克思那一时代,可以说,当时的马克思实践观是资本主义的实践观。但是马克思实践观所具备的优秀特点仍然对于当代的全球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西方化乃至美国化,这种观点无疑具有片面性。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是由多极主体所共同主导的实践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形态整合,促使着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以及相互变化,重新将实践问题引向重点。从马克思实践观角度看,全球化就是实践的全球化,迫使树立“多极主体”观念,凭借信息时代进行实践过程,是把控全球化动向的有益工具。
三、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趋势
1.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准确把握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它坚持物质本体论、一元论,认为实践只能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并不能创造一切,它反对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本体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实践哲学或实践主义,但是,实践又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离开实践,就没有社会生活本身。
2.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要了解旧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哲学革命的理论贡献,为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做好铺垫。
3.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将唯物主义的路线贯彻到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才能摆脱一切教条主义、迷信的束缚,贯彻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克服唯心主义的干扰,驳倒一切形式的不可知论,将人类社会推向不断进步的轨道。
四、结束语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能够批判唯心主义,同时也作为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是传统哲学的一大转折点。要想正在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必须要掌握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实践观点,并付诸于实践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君.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05:23-24.
[2]于波.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考试周刊,2014,11:12-13.
[3]郭岩峰,张春艳,张丽.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