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2.0视角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大众创新的培育

2014-11-10鄢琳俞姗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海西大众

鄢琳 俞姗

摘 要:当前,创新2.0被用以描述在知识和信息的聚合分享上更具交互性、由更多大众参与的、更为动态开放的创新形态。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发展。为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自主就业创业,加快中低端制造业转型,可以通过建设“社区实验室”和大众创新孵化平台,培育开放合作守信的大众创新文化,建立更加适应创新2.0发展趋势的大众创新环境,把创新化为全民的共同行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关键词:创新2.0 大众创新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21-03

创新是在特定社会网络内展开的知识共享、扩散和转移。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流动的物理瓶颈和社会边界被打破,创新不再是高知识积累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s)的范畴不断扩大,流动日益频繁。同时,发达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多层次的创新投资和商业化运作模式,传统的以企业(制造商)为主要驱动者(promoter)的创新价值链呈现出更为开放的形态。与此同时,涌现了以技术爱好者、领先型用户(lead user)为代表的大众创新者,他们以兴趣爱好为内在驱动力,面向应用,提供创意、原型设计和技术改造,形成或松散、或紧密的创新自组织网络(self-organizing networks)。不仅在互联网领域,由于轻型化、模块化数字制造技术的进步,大众参与应用制造技术创新的情况也大大增加。研究者将这种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涌现出来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科技的融合,视为是从创新1.0到创新2.0的跨越[1]。

由于已有文献资料中,对创新2.0(Innovation 2.0)的提法还比较零星,可以使用人们更为熟知的Web2.0来作类比。尽管这一概念也始终存在争议,但人们已经可以清晰地将Web2.0概念中,以社区化、用户参与、开放共享为显著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与之前仅由运营商提供内容的单向度信息创造和传递的Web1.0模式区分开来。与此类似,创新2.0也远非一个成熟的创新理论,而是对一种基于广延网络、突破组织边界、超越一般技术合作模式的、由所有参与者协作的、新的创新趋势的描述。本文拟从创新2.0的视角,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面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要求,探讨如何培育海峡西岸经济区大众创新力量。

1 创新2.0视角下的大众创新

(1)企业用户创新源的凸显

传统上,应用技术创新主要是由企业(制造商)来主导的,它们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并实现市场化。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异质化,企业把握需求的难度加大。反而是在用户方面,按照自身需要对原型产品进行改造和二次开发的意愿和行为不断增多。虽然大部分个人用户的改造活动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只是对用户体验的部分改善,但其中“领先型用户”(lead user)(von Hippel(1986))的需求往往代表了未来的市场趋势[2]。von Hippel(2005)将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不断地为其自身进行创新的现象成为“创新的民主化”。[3] Baldwin等人(2006)[4]研究了用户创新商业化的五个基本阶段:①某一用户开始原始创新;②其他用户跟进,在其基础上改进;③创新社团共享与传播创新成果,不断对其进行检验和完善;④社团中最有创新制造能力的人作为业余“制造商”出现,协助缺乏制造技能的成员完成原型制作,如果他们为此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就出现了商业化的萌芽;⑤产品创新趋近尾声,“生产”规模扩大,小规模制造不能满足需求,开始具有商业投资价值。

(2)社区化创意孵化模式

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出现了专门孵化大众创意的社区化平台,以众包(Crowdsourcing)网络为代表。“众包”的概念由Jeff Howe在2006年6月首次提出,指的是一种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的商业模式[5]。尽管这种依赖网络社区和个体创新的众包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但已经成为创新2.0环境下,大众创新活动一个重要的集聚模式。例如,创立于2001年,由大型医药制造商礼来公司资助的InnoCentive网站就是最早实施众包的“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化学和生物领域重要的研发供求网络平台,包括波音、杜邦和宝洁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在利用这个平台寻找外部创新源。众包满足了企业创新管理的核心要求:一是降低运营成本,既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创新人力资源又无需为其提供固定薪酬;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众包平台成为企业的外部创新中心;三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把握市场趋势,因为大众创新者比企业更接近市场终端需求。

(3)轻型化数字制造技术

Web2.0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支持和允许松散结合系统的轻量型的编程模型,与此类似,创新2.0背景下大众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轻型化数字制造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下,实现了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技术创新。当前,面向个人的小规模制造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印刷电路板、3D打印机等小型化制造技术不断完善。个人可以利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自主设计,再使用小型数控机床等设备加工制作出个性化的小应用和小产品。在由互联网、计算机和开放硬件平台结合而成的创新社区里,集合群体智慧、按需设计、自我制造、个性生产的新制造模式正在形成。“创客空间”就是大众创新者在实体产品设计制造领域的自组织形式。目前全球共有1400个创客空间,国内主要分布在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等地。

2 培育海西大众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致,海峡西岸经济区也面临加快转型升级的问题。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的评测,福建省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6]。要实现向创新驱动的顺利过渡,就需要有良好的大众创新基础为依托。

(1)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需要

据测评,2012年,福建省的综合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一级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16、15、15、20、13位。其中,创新环境综合指标中,劳动者素质综合指标仅为第31位[7]。可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当前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费尔普斯在《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开篇即探讨了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在某些国家出现的经济繁荣的原因。他指出,大多数创新并非是由亨利·福特这类企业家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他们构思、开发和推广新产品与新工艺,或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 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8]因此,要使社会大众具有普遍的创造意愿和能力,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适合大众创新的氛围,使普通劳动者在其日常工作生活的环境中能够便捷、低成本地提升技能水平。

(2)满足中低端制造业转型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区的中低端制造业主要面向加工贸易,自身把握市场趋势、寻找创新增长点的能力较弱。在外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海西中小企业开始转向国内消费市场,但也主要依靠“山寨”仿制。客观地看,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区形成了很好的消费品制造业基础,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中低端制造业,70%~80%的消费者还是中低端消费者,新的产业结构也应是“高低搭配”的。但是,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资源有限,主要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业转型对应用技术创新的需求主要必须依靠市场来满足。因此,比较现实的路径是从创意、设计和技术改良入手,主动挖掘、满足国内细分市场的需求。在自身创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实现大众创新群体的创造性和制造需求与“山寨”企业完备的供应链资源和制造能力优势互补,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转变“山寨”制造体系,创造出具有海西特色的新型制造业形态。

(3)推动就业创业自主实现的需要

2012年,福建省创新环境综合指标中,创业水平综合指标为全国第19位;创新绩效综合指标中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均在10名以内,但就业综合指标为第21位。[9]和国内其他沿海地区一样,海西区中低端制造业一直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却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没有新的增长点和利润空间来支撑;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技术升级也缺少具有创新技能的技术工人的支持。为此,福建省也在不断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虽然政策的支撑和推动必不可少,但从根本上说,就业还是由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决定的,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来实现供需平衡。当前,福建省正在大力推动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这个过程应当是企业和员工协同创新的过程,才有助于形成企业创新发展和员工劳动技能成长的通道,提升就业的稳定性。

此外,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上涨。2014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24.8万人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政府也在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但更为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引导其转变求稳定、求安逸的就业观念,倡导开放、流动的创新精神,提供更为便利的软硬件条件,使其能将学习中萌发的创意思想和积累的知识衍变为应用技术创新,用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

3 培育海西大众创新的政策建议

福建是我国海洋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商业发达且与国际经济较早接轨的地区。“闽商”文化所具有的勇于开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海西区经济文化的一个浓缩。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血缘、亲缘形成的商业网络的局限性也比较突出,缺乏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更为开放的创新精神,模仿跟进多,原创少;对成功的宣传多,对失败的鼓励少。因此,要从根本上推动海西区向创新驱动阶段发展,政府需要逐渐将一部分政策重心转移到根植于基层的创新源上,建立一个更具弹性的、更加适应创新2.0环境的政策框架,为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构建一个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1)建设“社区实验室”,培育海西“车库文化”

“车库文化”(Garage Culture)被视为美国科技创新长盛不衰的重要社会文化基因之一,惠普、微软、苹果、Facebook等当代知名的科技公司都有着传奇的“车库故事”。从形式上看,“车库”就是美国家庭的工作间和实验室,人们可以在家中使用各种工具和小型机器设备,加工制造出新的工具设备甚至是汽车、飞机。正是鼓励创新的“车库文化”造就了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从技术角度来看,面向个人的小规模制造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制造活动的门槛正在变低,只要软硬件条件具备,复制美国“车库文化”不存在障碍。但是,从海西区乃至我国的情况来看,大众创新者要实现个人制造还缺乏必要的场所和平台,不可能在自己家中或工作场所的有限空间里实现。上海市政府在《科普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面积不少于100平米、配备DIY实验设备的“社区创新屋”,鼓励普通市民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活动。

因此,福建省可以考虑在现有科技投入中划出一部分资金,委托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或高校设计建造一个微型化、能够开展低成本制造的实体环境,再由政府拨款分阶段在城市和农村人口较集中的社区建设运行。这个“社区实验室”中配备的基本设备可包括数控激光切割器、标记切割器、中小型数控铣床、聚乙烯切割机、可编程控制工具等,并配备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来控制、整合所有的设备。考虑到大众创新主体的特点,还需提供已封装的、能够实现辅助设计的模块化工具,可利用或开发适用的CAD和CAM等应用软件。根据美国微观制造实验室(Fab Lab)的开发经验,建设一个这样的实体环境,大约需要2.5~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5~30万元)的硬件设施和0.5~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6万元)的维护(材料)支出费用。[6]“社区实验室”面向所有的社会公众开放,作为推动大众创新由概念向应用技术和产品转化的公共基础设施,还可作为科普教育、创新教育的基地,可组织专门的技术团队或招募合格的技术志愿者来负责日常运行管理。

同时,引导公众组织技术爱好者社区进行协作创新,可以利用视频、文字等方式对他们在“社区实验室”里的活动进行实时记录,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社区实验室”进行分享交流。并且,为使大众创新主体可以放心地在实验室里进行原型设计和制作,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对所有记录下来的数据文档加盖时间戳,当侵权情况发生时,通过已申请的时间戳证据依法维护权益。进一步地,还可以协助创新者寻求与企业和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商业化合作,为其提供相应的法律事务咨询和服务。通过“社区实验室”,鼓励公众以兴趣为导向、以创意为起点,以体验为动力,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塑造具有我国和海西区特色的“车库文化”。

(2)开辟“苗圃”,培育大众创新“新苗”

当前,海西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在选择入驻企业和孵化项目时,往往关注的是已经具有一定商业模式和效益,能够在短期内带动GDP和财政收入、提供就业岗位的项目。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概念—— 原型—— 产品(商业模式)—— 市场。目前,无论是市场资源(企业或投资机构)还是政府掌握的社会资源都集中投放在后两个阶段。然而,成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是对数量庞大的创意概念和原型设计进行市场化选择的结果。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来看,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自然会吸引商业投资机构,没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即使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也无法实现市场化目标。因此,政府应该将其掌握的社会资源更多地用以支持前两个阶段的创新活动,而将后续阶段交由市场选择。

大众创新的动力大多来自兴趣爱好,其创意或原型设计可能暂时没有商业价值。然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美国“硅谷”的巨大创新力量正是来自众多不计成败的创新“冒险者”。只有足够数量的创新之“苗”,才能孕育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一些大众创新较为活跃的城市,政府已经开始在现有的创新政策框架中为其提供空间。例如,2013年9月,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授予“北京创客空间”创新型孵化器,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助。目前,“北京创客空间”已与深圳富士康等制造企业成功合作,生产加工了多个创客产品,并与风险投资合作建立了以产业链为支撑的孵化中心(占地1000平米),利用专门的投资基金支持孵化器内创客项目(已有多个项目获得10万—300万元不等的投资)。

2014年2月,福建省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提出在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工程方面,将研究“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整体孵化生态体系的建设思路。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创新2.0视角下大众创新的发展,福建省可以考虑在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中开辟出一定的空间,为具有一定聚合能力的大众创新群体提供支持。

(3)培育开放合作守信的大众创新文化

受各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同宗、同文、同乡给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福建人往往喜欢在血缘、地缘及业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内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创业和发展。这与创新2.0所提倡的开放、分享的创新文化不能很好地兼容。事实上,当代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是集成创新的成果。单个组织和个人的思路比起广大的创新群体来说,都是狭隘。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自身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不会合作,不善交流,正是很多人无法实现创新的根本原因。当今许多非常前沿的科学技术都是开源的,让有兴趣和创造能力的人们充分地沉浸其中,互相分享、互相促进,以群体的方式互相支撑,共同实现创新突破。即便是从竞争角度看,典型的互联网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其网络效应,只有被最大多数人使用的技术才能最终发展为一个行业标准。这也是为什么谷歌、Facebook、苹果等大型公司都将部分软硬件技术开放的重要原因,尽管它们在很多领域也在进行激烈的专利争夺。此外,要实现群体集成创新,还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因此,福建省在建设“社区实验室”和大众创新孵化平台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在法律法规的框架来统筹协调参与者的行为和利益,确保大众创新的有序进行,避免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公共媒体要着力宣传开放、合作、守信的海西创新文化内涵,倡导开放思维,激励创新者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转变,从守财向守信转变。要更多地宣传各类大众创新群体所进行的创新创造活动,无论其是否获得商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宋刚,唐蔷,陈锐,等.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28-33.

[2] von Hippel,E.Lead Users: a Source of Novel Product Concepts[J].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7):791-805.

[3] von Hippel E.Democratizing Innova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5.

[4] Baldwin,C.,C.Hienerth,E.von Hippel,E.How User Innovations Become Commercial Products: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J],Research Policy, 2006,35(9):1291-1313

[5] Howe,Jeff.Crowdsourcing: A Definition[EB/OL]. Crowdsourcing Blog.June 2, 2006. Retrieved March 13,2014. http://crowdsourcing.typepad.com/cs/2006/06/crowdsourcing_a.html.

[6] 柳卸林,高太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 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8] 宋刚,陈凯亮,张楠,等.Fab 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6):1-4.

猜你喜欢

海西大众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海西画法影响下的康雍乾珐琅彩瓷画新风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取舍之道 上汽大众Polo Plus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基于现代物流的RFID集装箱信息管理应用研究——以海西港口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