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调2014:内稳外扩
2014-11-10文中和
文 中 和
1月9日至10日,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3年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部署了2014年工作任务。
从2014年央行八大工作重点的表述来看,体现出2014年货币政策“内稳外扩”的特点:即对内强调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力图进取,尤其是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上。
具体来看,在八大工作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等工作涉及到金融防控任务;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等,则明显区别于国内金融政策的谨慎语气,连续使用了“扩大”、“深入”、“增强”等词,展现出央行对外货币政策上的进取之心。
对于央行的八大工作,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14年宏观调控主要在稳增长、控通胀和防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不宜明显收紧。物价涨幅有所扩大,特别是上半年物价涨幅相对较大,政策也不宜放松。为防止资金过度流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避免风险进一步累积,同时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政策需要保持稳健基调。
高度警惕QE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央行工作会议是在美联储QE退出的背景下召开。相应地,中国央行的重点工作也明显有所侧重,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在有关防范金融风险的表述上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2013年央行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排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在2014年的表述中,增加了金融风险的“监管协调”,删除了守住“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内容,只保留了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外,在2014年工作会议的表述中,相较2013年,更着重强调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重要性。
2013年的表述仅为“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2014年央行工作会议指出,将“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力度明显更强。而且,央行工作会议部署的八项重点工作中,防范跨境资本风险由2013年的第六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五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的情况下,央行和外管局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力促人民币国际化
与强调国内金融防风险不同的是,央行2014年的工作重点,表现出一股强烈的对外进取之心。在八项工作安排中,有两项工作涉及中国的对外金融政策。分别是第三项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第八项深入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和规则制定,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央行工作会议认为,2013年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继续借助二十国集团机制等平台深度参与全球政策协调;推动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建设,继续全面参与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定;与泛美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分别签署了联合融资基金协议;稳步推进两岸四地金融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就有消息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将在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制度创新中率先突破。按照监管部门“先易后难”、“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的思路,业内人士判断,有望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突破的,应该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譬如,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畴从经常项目下向资本项目下拓展。去年12月5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7家银行,率先启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试点。原本在经常项目下跨境流进流出的额度管理,在这一试点中被取消。据悉,这两项专用于人民币跨境的试点业务,可能会在今年被扩容,扩容的方向便是从经常项目下向资本项目下拓展。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初步敲定2014年要形成十余项制度创新安排,力争在下半年探索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制度和模式。
“组合拳”继续打
央行工作会议认为,2013年宏观调控成效明显。这一表述在市场看来,2014年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延续此前的风格。
总体来看,2013年,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创设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贷便利,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维护货币市场总体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继续改善。在做好总量调控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加大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扶贫开发、科技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做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金融服务工作。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金融支持。
全面深化金改
2013年,人民银行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和内部管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一是宏观调控成效明显;二是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三是金融市场创新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四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五是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六是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七是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八是系统建设和内部管理不断加强。
2014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对此,央行工作会议指出,将努力在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如何进一步激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是下一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此央行表示,2014年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统领中央银行各项工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争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准备就绪
这次的工作会议,人民银行首次正式宣布存款保险制度准备工作“就绪”的消息,这意味存款保险或将很快破冰,存款利率市场化脚步进一步加快。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是向银行注资,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来‘埋单’,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退出机构的债务清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十分必要。
此前,央行副行长易纲也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各地已形成非常成熟的经验。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增加了金融的稳定,提高了社会对金融业预期的透明度。
“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相关方案,目前条件基本成熟,可以考虑抓紧出台。”易纲日前表示。
“存款保险制度将于上半年正式推出。”中国银行最新发布2014年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认为,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一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民营银行可能出现经营困难局面,这就需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应运而生。
事实上,银监会在1月6日召开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将扩大银行业对内对外开放,试办由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银行,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至5家,成熟一家批设一家。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民营银行的放开,未来可能出现的商业银行破产和退出成为了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国家信用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实际上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放开利率和降低门槛意味着银行开始抛开国家保护圈进场裸泳。根据国际的经验,在市场化竞争之下,大部分国家都通过存款保险来保障储户资金的安全。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标准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自身发生危机时(如兑付风险、破产等),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旦银行发生破产倒闭等事件,储户存放在银行的资金将得到一定程度保障。
专家指出,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将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使之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限额赔付,规定限额内全额赔付,超出部分仍有权从该机构清算资产中得到追偿;实行风险差别费率,以起到正向激励和辅助监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