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说
2014-11-10孟晓妍
孟晓妍
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有大量论及人的自身修养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论述。其中,涉及私德的部分尤为精辟,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而又深入的影响。
【原文节选】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释义】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节选】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③,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④,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⑤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⑥。——《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释义】
子张向孔子请教人应该怎样行事。孔子说:“说话忠实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到了文明程度极低的蛮貊之地,也能行得通。反之,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敦厚恭敬,即使在文明程度极高的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仿佛看见‘忠实、守信、敦厚、恭敬这八个大字高高地耸立在面前,坐车的时候,又仿佛看见它就倚靠在车辕的横木上。只要你时刻都想着它,那么不论到了哪里都能行得通。”子张把这句话写在系衣服的带子上。
【重点注释】
1.子禽,陈亢,字子禽,孔子的弟子。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的弟子。
3.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貊(mò),古代对东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蛮貊之邦,指文明程度极低而不开化的国家。
4.州,古代民户编制,五党即两千五百家为“州”,不同于后来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府”。里,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五邻即二十五家为“里”。州里,本乡本土,也指文明程度极高的华夏诸国。
5.参(cān),高高地耸立着。
6.绅,系在腰间的衣服带子。
【原文节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释义】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原文节选】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释义】
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地方,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地方,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为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原文节选】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原文释义】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原文节选】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原文释义】
身为人君的要止于仁爱,身为人臣的要止于恭敬,身为人子的要止于孝道,身为人父的要止于慈祥,与国人交往要止于诚信。
【原文节选】
所谓诚其意者,毋①自欺也。如恶恶臭②,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③。故君子必慎其独④也。——《大学》
【原文释义】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重点注释】
1.毋,不要。
2.恶(wù)恶(è)臭 (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3.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
4.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 不苟。
【原文节选】
天命①之谓性,率性②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③见④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⑤,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原文释义】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重点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4.见(xian),显现,明显。
5.节,节度,法度。
【古今联读】
道德之古今异同
在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关于私德的论述更为全面,也更加明确,如《论语》中谈到的私德“温、良、恭、俭、让”,《大学》中的“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中的“好学,力行,知耻”,《孟子》中的“存心养性”,凡此种种皆在积极肯定私德带给人的莫大价值。甚至在孔孟看来,类似“舍仁以取孝”等为私德而牺牲公德的事例也是值得推崇的,这与当今的道德要求,相距很远。以孟子推崇的圣王典范——舜的两个事件来看。第一,舜在父亲杀人之后让父亲“窃负而逃”,跑到海滨隐藏起来;第二,舜成为国君之后,提拔“至不仁”的弟弟做有庳国王,以使弟弟富贵。孟子曾说:“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说明即使尧舜这样的圣人,为了确保“急亲贤”的私德也会牺牲“遍爱人”的公德,以此教化人民“事亲为大”的儒家精神,在出现冲突时不惜“舍仁以取孝”、“事亲从兄”。
在提倡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社会公德的今天,全体人民,特别是官员们要肯定并传承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私德积极正面的内容,如仁孝、温良、克己复礼等优秀美德,提高个人自身的修养,更要自觉遵循现代公德,自觉坚持现代公民道德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原则,以期维护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社会公德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形成诚实正直、秉公守法的社会公德,以维护全体公民整体利益的社会公德作为基础,建设团体意识至上的法治型社会,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一方面大力发扬儒家伦理肯定的私德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树立起公民的公德意识,促进良好道德体系的建设。
近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公德》(节选)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
【重点注释】
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2.三德,三种品德。《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论私德》(节选)
私德与公德,非对待之名词,而相属之名词也。……夫所谓公德云者,就其本体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①,聚群聋不能成一师旷②,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③。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性,则群此百千万亿之私人,而必不能成公有之德性,其理至易明也。……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欲其忠于团体,无有是处,此其理又至易明也。……是故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
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人与人之交涉。……而对于少数之交涉,与对于多数之交涉,对于私人之交涉,与对于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就泛义言之,则德一而已,无所谓公私,就析义言之,则容有私德醇美,而公德尚多未完者,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
【重点注释】
1.传说中的视力特强的人。《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后以为听觉超凡,善辨音律的偶像人物。
3.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时代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
链接一:两段值得玩味的文字
《论公德》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其魂曰:“吾作官甚廉。”冥王曰:“立木偶于庭,并水不饮,不更胜君乎!于廉之外一无所闻,是即君之罪也。”遂炮烙之。
欲以束身寡过为独一无二之善德者,不自知其已陷于此律而不容赦也。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夫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治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此皆由知有私德,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彼官吏之立于公人地位者且然,而民间一私人更无论也。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梁启超对于官员“公德”的论述,对于我们当今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官员如果仅仅注重“私德”,以“清、慎、勤”为准则,则是把个人等同于普通百姓,难以承担国家和社会委派之重任。领导干部同样“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是要承担为国为民、为天下社稷管理服务的责任与义务的。在私德建设的基础上,应该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加强社群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作为、有贡献。现代社会,“公德”不仅仅包含梁启超所提出的“利群”,内涵更加深入,公德的内容还可以扩大为:公民和官员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避免损害公众的集体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权益。所以,“公德”的意义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具有更大的启发性:具有公德心的人不仅仅是严于律己的讲求“私德”的人,也应当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遵纪守法、秉公执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用好权力、管好权力,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官员的公德心、责任心与使命感。
链接二:道德之一体两面
梁启超认为“公德”、“私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私德推之于外即为公德,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公德者,私德之推也”;另一方面,公德内敛于己即为私德。故“私德”与“公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都是人之德行不可或缺的内容。“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乃无以为国也。”“私德”能立于社会而无愧;“公德”能“利群”。梁启超将“利群”的作用概括为三:“固吾群”(提高社会凝聚力)、“善吾群”(改善社会、和谐民心)、“进吾群”(提高全社会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独善其身”者是私德,“相善其群”者是公德。私德既是个人自处的德操,也是个人对待他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而公德则是个人对于群体的道德,是私德的外化与升华。所以,梁启超在《论私德》中指出:公德就其本体而言,是“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是“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性,则群此百千万亿之私人,而必不能成公有之德性”。“是故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 在梁启超看来,没有私德的一群人,无法构建成有公德的和谐群体。所以他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断言:“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
【古今联读】
德分公私 兼重为上
梁启超提出的“公德”和“私德”不仅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今社会公民道德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官员道德体系建设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梁启超在“论公德”中提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这也就是说,人之为人,不仅仅在于独善其身,也在于有兼善天下的胸怀。对于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私德,也要同时重视公德。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公德的论述比较少,而关于私德有许多精辟之论,如“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忠信笃敬”、“知止慎独”、“存心养性”等,对于培养私德以及增进私德的方法,古代圣贤阐释得极为完备,“几无余蕴”。而在梁启超看来:“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重“私德”而轻“公德”的观念亟待改变。“公德”是梁启超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其主体为民族主权国家。此处的“公德”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团体的共同道德,一是个人对于该团体相互关系的道德。但就“公德”的根本内容和目的而言,就是“相善其群”,即“利群”,这也是公德的实质,它尤其是国家得以建立的根本。因此,梁启超宣扬“公德”的基本目的在于:中国若要成为有力量的民族国家,必须先有为其献身的群体,而“公德”使人民与国家联结为一体成为可能,这就把公德看作国家和社会得以成立的先在条件了。
(作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谭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