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学习平台设计与构建*
——以Web2.0到Web3.0的学习理念变迁为视角

2014-11-10余燕芳葛正鹏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维基语义个性化

□ 余燕芳 葛正鹏

终身学习平台设计与构建*
——以Web2.0到Web3.0的学习理念变迁为视角

□ 余燕芳 葛正鹏

终身学习平台是终身学习体系建构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如何建构一个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乃至智能化的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平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设计并分析了Web2.0平台模型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Web3.0语义网应用的终身学习平台功能架构,并介绍了相关案例的应用与实现。Web2.0强调社会性,支持社会性学习,提倡开放、共享与协作;而Web3.0则从智能学习方面提升了终身学习理念,真正达到了人机交互、智能检索、快乐学习的新境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学习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从学习理念方面改变着网络学习发展的方向。

终身学习平台;Web2.0;RSS订阅;Web3.0;语义网

终身学习平台是终身学习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学习平台功能越来越完善,也从学习理念方面改变着网络学习的发展方向。构建一个智能化、个性化、协作化的终身学习平台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相继建成了规模不一的终身学习平台,如首都市民终身学习平台、上海终身学习网、温州学习网、广州终身学习网等,但通过网上调查发现,使用率并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源检索困难;学习缺乏引导容易迷失方向;资源建设分类不明确,难以区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合作互动学习设计方面缺乏新颖,技术陈旧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分银行制度理念的引入,通过网络完成各类培训学习,甚至实现大学梦也成为可能。为了满足各类学习需求,平台在技术上应该尽可能多样化。但不管采用哪种技术,对于学习平台而言,最终目标一定是向个性化、智能化发展。

本文以Web2.0到Web3.0的学习理念变迁为视角,研究终身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构建。我们认为终身学习平台的构建必须体现以下原则:凹显个性化、体现智能化学习引导、资源开放与标签化、体现合作互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等。随着Web2.0的推广应用,呈数量级增长的资源让管理与检索成了最大的问题,而Web3.0的核心应用,即语义网,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Web3.0是在Web2.0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Web2.0学习理念的升华,保留了精华部分,符合网络学习所特有的学习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及资源高效共享的特点,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丰富了终身学习的选择方式。Web3.0从智能学习方面提升了终身学习理念,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智能检索、快乐学习的新境界,是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Web1.0到Web3.0学习理念变迁

1.Web1.0到Web2.0的发展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Web 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是一种网站对用户即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其特点是用户被动式接受,无法按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决定所看内容,缺乏民主性,更无法参与学习内容的讨论与建设,缺乏互动,网站编辑选择的内容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Web 2.0技术以Wiki等自主服务模式为主,强调服务的自主性和内容建设的参与性。相对于Web1.0来说,Web2.0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可通过Web2.0中的Blog、Wiki、RSS等技术轻松完成信息的编辑、收集、整理、发布和订阅。与Web 1.0相比,Web2.0的传播方式以个人对个人为主,大家可以共同分享信息,共同合作探讨,使分散的信息得到有机组合。Web1.0与Web2.0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Web2.0与Web1.0的比较

Web2.0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概念和一种新的强调“以人为本、互动参与”的互联网模式。Web2.0模块如图1所示。[1]

图1 Web2.0模块图

Web2.0有以下六个核心理念[2]:一是用户可读写。在Web2.0时代,用户既是信息的浏览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Blog上完成从纯阅读者到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转换。二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如在Blog中,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内容就是基于该理念的核心应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形成不同的群体,如学习共同体或称学习圈。三是个性化服务。如Web2.0中的RSS应用,通过RSS可订阅所需内容,获取相应信息和服务。四是六度分割理论。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也称为小世界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通常不会超过五个,或者说,最多通过其他五个人你就可以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1963年美国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进行“小世界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该实验启发了六度分隔理论。五是长尾理论的应用。“长尾”概念是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模式。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是Web2.0应用中一个很好的理论支点,在Blog中用于个人思想交流和文章出版等。将这种尾端的应用通过众多用户的关注、引用、传播,比传统媒体产生的效果更多,产生的影响更大。在网络教育个性化资源库建设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长尾理论应用。当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参与互动,学习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那么,通过Web2.0的聚合、自组织性、网络效应而实现长尾就成为可能。六是AJAX的应用。AJAX能让用户在使用网络应用软件时感觉如同在本机上一样。AJAX通过JavaScript语言与XMLHttpRequest对象来实现数据请求,采用远程脚本调用技术,将处理由服务器转移到客户端,减少了服务器的资源占用,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

Web2.0的核心词汇如图2所示。Blog是用户或用户群在不同时间所作的记录集,可以自动更新。Wiki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collaborative)”环境的网站,用户可对网站上的页面资料进行修改。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订阅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Tag是一种管理和组织网站内容的方式。与传统的、针对文件本身的关键字检索方式相比,它是一种模糊化、智能化的分类。SNS是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用于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图2 Web2.0核心词汇

Web2.0技术在网络学习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2007年举办的伦敦大学社会性软件和博客学术研讨会中,阿萨巴斯卡大学的安德森(An⁃derson)教授就阐述了Web2.0技术对于支持和创造正规及非正规的跨时空学习的作用。他指出,Web2.0对新时代学习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促进各种代理工具和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海量的内容以及高质量低成本的交流。在Web2.0中,所有用户都通过Tag、RSS、邮件等方式相互联系,都拥有自己的Blog和Wiki,由六度分隔理论可知,所有个体的社交圈都在放大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大型网络,最终成为一个社会化网络服务。[3]通过Web2.0中这些社会性软件的应用,扩大了人群交往范围,创造了Web2.0时代的网络思想,这种网络思想就是把具有相同关注点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具有共同思想的社会网络。“学习型生活”方式是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生活与学习融合的具体表现。Web2.0在一定程度上高扬了学习的社会性和协作性内涵,实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交互,体现了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特性,“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理念深入人心,Blog、Wiki、SNS等丰富的Web2.0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网络学习提供了快速有效的知识获取通道和技术支持。[4]总的来说,基于Web2.0技术的学习平台具有支持社会性学习、网络场交流学习、协作学习、资源共享共建等特点。

2.Web3.0的核心概念与学习理念

Web 3.0是针对Web 2.0提出来的,体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和特征[5]。其中语义网是Web3.0里最核心的概念之一。Web 3.0区别于Web 2.0中最重要也是最被看好的一点就是语义网。实现语义网,即实现了智能网的初级阶段,它包括垂直搜索、机器学习、推理、自主代理等一系列变化。多数人认为语义网的研究会持续至下一个网络时代,直至出现类似人类思维方式的思辩网络。如果把Web3.0比作语义网,那么Web1.0和Web2.0就类似是个语法网。[6]这个阶段由于大部分数据都是html文件,计算机只能理解数量有限的标签语法,而无法理解标签里面的具体内容。Web3.0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智能化检索,使计算机能按人类常规思维与表达进行检索。

在Web3.0时代,计算机能更加智能地理解网络数据的含义,并在检索过程中过滤掉无用信息。简而言之,Web 3.0就是为了解决信息检索效率问题应运而生的。我们可以通过给网页的内容贴上标签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标签代表着不同数据表的属性,为跨平台访问提供索引,从而将整个网络的内容结构化,生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也是大数据概念的应用。为了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中快速有效地查询到所需信息,采用了RDF技术。RDF是一种通用的数据格式,它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序接口,使跨平台网络应用能很容易地获取彼此的信息。

Web3.0是对Web2.0的发展,将Web2.0中的信息内容继续拆分,使其结构化、标准化,实现信息与信息之间基于语义的互动连接;同时采用RDF、人工智能和语义网等技术,在应用Blog、Tag、Wiki和SNS等社会性软件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行为,对多家网站信息进行整合使用,最终实现高效率、个性化、聚合化和智能化的互联网服务。[7]简而言之,Web3.0的核心理念是:个性、精准和智能。Web3.0核心词汇如图3所示。

图3 Web3.0核心词汇

二、终身学习平台功能设计

在Web1.0学习平台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用户可能会遗漏公告、作业等信息,导致学习过程不能顺利进行;二是用户需要打开多个网页才能寻找到感兴趣的标题,既浪费时间也不容易第一时间得到所需资源,Web2.0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Web2.0学习平台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互动并参与共建学习资源。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与共享微内容组成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将这些可重用的微内容转化成有用的知识。在Web2.0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用户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网站维护者或开发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成了网站技术管理员,以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为主,本身也属于学习者角色。由Blog、RSS、Wiki、Tag、SNS等相关技术组成的Web2.0平台应用框架模型如图4所示。[8]在运行框架模型中主要包括资源的共享共建、知识管理、协作交流等模块。

图4 基于Web2.0应用框架模型

RSS主要通过XML标准格式提供给内容阅读者一个崭新的阅读体验,并通过RSS提供内容发布者一个实时、高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利用RSS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推送服务,根据用户本身最初注册的信息和平时浏览的资源类别与频率等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RSS信息服务。Wiki主要通过学习者相互协作创建Wiki页面来完,其间,辅导员、教师或专家会一起参与到Wiki网站页面的创建,这个学习过程会创建出许多的Wiki页面,这些资料被保存于资源库中,成为知识构建的主要信息来源。

Web2.0的应用确实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在交互与协作方面更是以往技术不可比的,方便的资源共建共享也让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这也是Web2.0的追求,可是正是这个追求让用户迷失在数据的海洋中,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数据的管理、应用与检索等一系列问题。Web3.0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强大的个性化与智能化学习理念更让人们体验到学习的方便与乐趣。

语义网是Web3.0的核心应用,也称下一代互联网。与语义网密切相关并常常一起组合使用的Web3.0应用还包括数据标注、语义维基等相关技术。

1.语义网的层次结构

人类要了解某件事情并对它进行相关查询或操作,前提是必须了解这个事物。同理,要使计算机能够自行处理某一事情(如自动执行相关操作或查询),前提是机器能理解数据的内容。语义网是一种分层式体系结构,由机器所能够理解的数据组成。该分布式体系结构通过相应的术语来表达数据与数据间的关系,并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计算机通过这些术语网络找到数据的含义,并在复杂的网络体系中应用逻辑推理,完成一系列不能直接完成的工作。例如,淘宝网上相同系列物品的推荐等。

根据BernerS一Lee的设想,在语义网分层体系结构中,知识表示成层状结构,即可表示成由七个层次构成的逐层增强的层次化结构,如图5所示。[9]

图5 语义网的层次结构

(1)URI和Unicode

统一资源标识符(URI)是语义网的核心概念之一,用于唯一地标识各类网络资源,包括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和统一资源名称(URN)。在需要的时候通过链接引用资源,而不需对资源进行单独处理,URI只对资源进行标识。Unicode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字符编码,为字符定义统一的编码规范,支持所有语言,满足跨语言、跨平台数据处理与转换的需求。

(2)XML、NS和XML Schema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一个简易化的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该语言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信息标记语言,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命名空间(NS)是名称的集合,用于验证文档元素及属性的有效性,由URI索引标识。XML Schema用来约束标签的结构,同时集合了SGML的大多数功能。[10]

(3)RDF+RDF Schema与本体层

RDF+RDF Schema是数据互操作层,RDF是一个开放的元数据框架,它只给所有资源描述体系提供能够描述其特定需求的语义结构,本身并没有规定语义,RDF同时还定义了一种描述机器可理解的数据语义的模型。由于RDF表达术语之间关系不明确,而本体层则对RDF/RDFS层进行了扩展,能提供明确的形式化语言,清楚地描述各类资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计算机能够智能地理解语义,真正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

(4)逻辑层、证明层和信任层

在语义网体系结构中,逻辑层(Logic)负责提供推理规则,是对用户信息进行定位、协调、分析、验证并确立信任关系的基础。证明层(Proof Layer)是为了保证智能工作的可靠性,它是一种验证机制。信任层(Trust Layer)位于语义网最上层,主要通过证明层交换以及数字签名技术确立信任关系,由此证明数据输出的可靠性以及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

2.语义维基与语义标注

(1)语义维基

维基系统是属于人类知识的网络管理系统,人们可在Web基础上对维基文本进行创建、浏览和编辑等,并有助于进行协作式写作。[11]语义维基是根据知识模型组织页面的维基,它能分析维基页面数据的底层信息(也叫元数据)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种超媒体资源的链接、标注、语义关系、属性等所用的词汇都要符合语义网的规范。

语义维基继承语义网的数据表示形式。通常可用两种方式来完成语义维基的创建过程,一种是用维基组织语义数据(Wikis for Semantic Data);另一种是用语义数据作为维基的组织工具(Semantic Data for Wikis)。第一种强调了语义网的应用,支持本体信息编辑,能帮助领域专家和本体工作者在一个系统里合作,同时维基页面里的文字内容既可以供人阅读也是正式的本体。这类语义维基的主要代表是Semantic Mediawiki和Rhizome。第二种以用户友好为先,强调维基技术的应用,但计算机无法深入完成对底层数据(即元数据)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引入语义工具来支持现有的维基,例如,可通过语义搜索功能简化信息搜索。这样,保留了用户熟悉的维基应用,但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推广。IkeWiki是这类语义维基的典型代表。实际上,这两类语义维基的界线并不绝对,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12]

(2)语义标注

完成学习资源本体建立后,下一步即对资源进行标注,标注的内容可以是学习资源的各种属性,如资源所要求的学习目标、适应的学习对象、资源所属的专业或领域、资源的能力技能等级等。经过标注的资源便于检索与共享。这些经过语义标注的学习资源,只需对标注进行管理便可达到资源管理目的,同时能够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资源检索的准确率和效率,为实现智能检索和个性化推荐做准备。这个过程即是语义网中语义信息的发布过程,即用户根据相应的本体,为页面添加语义标注信息。

3.基于语义网的终身学习平台功能设计

构建终身学习平台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和维护数量级增长的各类资源和信息,即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以便实现智能检索。据此设计一个基于语义网的终身学习平台模型,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拥有自己独特的模型和档案(Profiling),可以利用各种协同学习工具与其他用户互动。[13]基于语义网的终身学习平台如图6所示。

图6 基于语义网的终身学习平台功能架构图

在图6中,协同学习工具主要用来帮助用户进行有效互动和沟通。考虑到用户习惯,采用常用的BBS、Blog等作为在线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协作学习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以计算机网络和超媒体技术为基础,学习者针对学习主题以小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合作互助的一种学习策略。协作学习模块可选择Blog学习圈模式或基于维基的专题协作学习模式。

共享中心帮助用户共享文档、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学习资源。本模块可采用类似Windows文件夹的管理方式,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资源库目录中各类文档,可上传、创建或共享目录清单中的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共享中心的资源库以二进制形式保存资源文件,这些资源文件被完成了语义标注即完成本体的创建后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于库中,学习资源的管理转化为对数据库的操作,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和定位的准确性。终身学习平台的数据庞大复杂,常常是由许多不同主题的Blog或站点组合成的大型学习资源库。资源中心一般通过维护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资源站点所有资源的管理和定位。

语义维基在本系统中最重要,是语义网技术运用的核心模块,也是建立和维护知识本体的工具。[14]语义维基将传统的维基系统和语义网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维基系统可以利用语义网技术提供比目前维基系统更好的界面、更先进的检索和导航工具,另一方面语义网也可借助维基的方便简单及共享性满足普通用户参与语义网建设和终身学习人人可学的要求。平台在普通的文本维基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概念提供一个语义关系编辑器,用于编辑概念的语义关系。这也直接体现了语义网的理念设计。

个性化推荐模块是语义网中的RDF与本体层的应用,包括语义标注。用户登录系统后,系统会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产生用户特有的模型,据此读取与其知识结构语义相关的概念及用此概念标注的学习资源,前提条件是所有这些数据都已完成语义标注。本模块不仅为用户生成个性化学习界面,同时为用户推送个性化资源。

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系统会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兴趣和其他相关特征等信息,分析用户模型。用户模型和学习资源模型都是在建立本体时形成的,首先要从用户模型中获取相关语义信息,根据这些语义信息在学习资源本体中进行分析推理,找出语义相近的资源,并按照相似度比率从高到低分类,将这些资源推送给学习者。

图7 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

三、终身学习平台建设案例分析——以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例

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集学习、管理、统计、查询、互动等功能于一体、支持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在线学习框架,涵盖开放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及基础教育等领域。平台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学习门户、社区教育、开放课程学习、互动答疑、在线作业、远程考试、学习档案和电子图书等,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该平台也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让市民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7所示。

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省学习者,提供标签化公共教育资源和学习氛围浓郁的学习圈互动园地,充分运用Web2.0技术与Web3.0学习理念,提供个性化学习与服务界面,智能推送全面实时的终身教育学习资源。

1.共享共建学习资源的实现与语义维基的应用

平台中各个加盟的办学机构和个人学习者均可以上传各类学习资源,平台管理中心对资源进行审核、分类、标注、存储,并将资源用目录清单的形式对外发布,这样,用户可以在平台资源库目录清单中选取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建的资源,实现共建共享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利用率。其中,语义标注过程也是语义维基的应用过程,这是整个系统能实现个性化推荐与资源智能推送的前提。语义维基主要是建立和维护系统在普通文本维基的基础上,为每一条资源提供一个语义关系编辑器,用于编辑资源的语义关系。每一条完整的学习资源,都由唯一的URI进行标注,这个过程即为本体的声明。

2.学习资源标注与智能推送的实现

目前,国内的终身学习平台,多数采用“课程超市”概念,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用户登录后,按照资源分类自行选取,当资源达到一定数量后,分类容易出现交叉,用户使用不太方便。但当资源标签化,即完成了语义标注,就可通过实现智能推送,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系统根据用户的身份,按照不同的角色呈现相对应的门户界面,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服务,尽可能方便用户使用。例如,系统会根据学习者平时关注哪一类资源,推送学习者浏览频率相对较高的相关资源,并按浏览频率高低呈现给用户。

3.学习圈功能的实现

系统为用户学习空间提供智能记忆学习进度功能,通过一段个性化学习之后,系统会给推荐学习者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好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创建学习圈,或直接加入系统推荐的学习圈,在学习圈中讨论学习。

4.个性化服务与学习界面的实现

根据前述个性化推荐原理,用户登录后,平台会自动判别用户身份,按照学员、教师、专家、管理员、项目客户等角色,呈现个性化的门户界面和内容,系统会根据用户模型,分析推理用户的需求和喜好,自行调整界面布局,增加或减少相应的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例如,教师空间提供课程管理、作业考试布置、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教学功能;普通学员空间则以各类培训、资源呈现、学习圈等为主;培训机构管理员需要随时掌握本机构的培训情况,空间以最新培训数据显示与分析图为主;作为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的领导层,则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全的终身教育数据,如图8所示。

图8 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层用户界面

四、总结与反思

Web技术的进步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学习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但不管技术如何改变,其目的总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并适应人们的学习需求,就这一点来讲,Web2.0也一度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方便的交互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学习。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还保留了Web2.0的部分应用,如协同学习工具模块的设计还是源于Web2.0的学习理念。语义网的应用是Web3.0学习理念的真正转变。Web3.0的到来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智能化学习。Web3.0中的人工智能不仅仅体现在语义网的应用上,它的最终目标是网络能以类似人类的方式进行思辩,理解人类所表达的思想。例如,通过挖掘学习平台中用户对学习资源的检索情况来预测热门的学习方向和社会需求,从而使学习资源的建设更贴近市民需要。[16]随着Web技术的不断进步,平台也会越来越符合人们所需所想。从某种程度上讲,Web3.0技术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换句话说,人们正在让这种技术向着人类所需所想的方向发展,这就是Web3.0的精髓所在。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人们越来越盼望能有一个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平台,本文以Web1.0到Web3.0的理念变迁为视角,设计了Web3.0中基于语义网的终身学习平台功能结构,为平台开发提供模型和参考。如何实现语义网中的语义标注,应该由谁来完成语义标注,仍然是Web3.0最大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Web3.0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但Web3.0仍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1]刘畅.网人合一,类像世界,体验经济——从web1.0到web3.0的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8,(2):82-83.

[2]汤代禄等.互联网的变革——Web2.0理念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

[3]张智勇.Web2.0的精髓:互联网的本真[EB/OL].[2007-01-25].http://www.ddup.net/post/210.html.

[4]Tim O Reilly.What is Web2.0[EB/OL].[2005-9-20].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5]夏洪文,蒿景兰.基于Web3.0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及其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121-122.

[6]Web3.0[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Web_3.0>

[7]刘畅.“网人合一”:从web1.0到web3.0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08,(16):137-138.

[8]高祥华.Web2.0中的技术及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27-128.

[9]Sebastian Schaffert,Andreas Gruber,RuPert Westenthaler.A Se⁃mantic Wiki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Formation.s.1.: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2005,Vienna,Austria,2005.

[10]鲍宏图.基于RDF/XML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方案研究[J].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中国信息导报,2005.1.

[12]MichelBuffa,Fabien Gandon.Sweetwiki:A semantic Wi⁃ki.Web Semantics:SCience,Scrence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2008:84-97.

[13]徐德智,王怀民.基于本体的概念间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8).

[14]余胜爱.基于语义网的个性化在线学习社区系统设计与开发[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9:9-13.

[15]世界经理人管家.Web3.0,Web2.0,Web1.0三者的区别与联系[EB/OL].http://my.icxo.com/256899/viewspace.

G40-057

A

1009—458x(2014)04—0070—07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2012年度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基于web2.0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2C23119)和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科研计划“基于web2.0的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建构研究”(项目编号:Y201119509)阶段性成果。

2013-11-30

余燕芳,副教授,研究员;葛正鹏,教授,院长,《远程教育杂志》副主编。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与开放研究院(310030)。

责任编辑 日 新

猜你喜欢

维基语义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语言与语义
爱的最后一课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爱的最后一课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