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骨转移
2014-11-10蔡晓军潘东风雷金华李林均邓守恒
蔡晓军 陈 萍 潘东风 雷金华 李林均 邓守恒
1.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55岁,于2010年1月17日因“进食后胸骨后不适10余天”就诊于本院,行胃镜及病检提示:距门齿33~38cm处食管鳞状细胞癌、距门齿26cm处见食管增生鳞状细胞上皮。于1月25日行食管癌根治、胸顶胃食管吻合术,术中见病变位于食管中下段,约5×4cm,质韧,侵及食管外膜,活动性差,周围见多枚肿大淋巴结,胃左淋巴结肿大(2.5×2cm),术后病检(201001408)为食管鳞状细胞癌,高-中分化,侵及食管壁浅肌层近深肌层,两切缘未见癌累及,胃左淋巴结见癌转移。术后于2月23日行DF方案化疗1周期。后于2010年3月~5月行NP方案化疗3周期。于2010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行纤维鼻咽镜提示:左声带固定;复查胸部增强CT考虑食管术后并气管左侧淋巴结转移,遂行气管左侧转移淋巴结适形放疗31次(DT=62Gy),11月10日放疗结束,放疗期间口服希罗达(卡培他滨片1.0片/次2次/日)化疗3周期。于11月18日行全身热化疗1周期(OXA 200mg d1+卡培他滨片2.0d1-14)。后长期口服氟尿嘧啶。因CEA升高于2011年2月15日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行PET-CT示:食管-胃吻合口处团块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大小4.7×4.4×5.4cm),最大 SUV12.5,考虑局部肿瘤复发,腔气间隙、主肺动脉窗多个增大淋巴结。2月17日行胃镜提示吻合口处黏膜慢性炎症;来我科查胸部MRI提示:T3-7椎体左侧椎旁团块,考虑转移。于2月24日至4月4日行吻合口复发病灶放疗27次(DT=54Gy),于3月15日、3月22日、3月29日分别行紫杉醇100mg化疗增敏3次,治疗后好转出院。2011年5月患者出现背痛,有咳嗽咳痰,查胸部CT(c110330)提示:食管纵隔瘘形成。遂于2011年5月19日胃镜引导下行支架置入术,并行异体造血干细胞及异体免疫细胞输入治疗4次(即先行一次异体造血干细胞输注,以维持生命体征。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利用患者自体肿瘤细胞,通过体外诱导分化培养靶向免疫干细胞回输,靶向杀灭患者的体内肿瘤细胞)。患者咳嗽咳痰及背痛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胸部CT及MRI示食管胃吻合口及椎旁肿块基本消失(见图1)。
图1 细胞治疗前后核磁对比图
2.讨论
肿瘤已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肿瘤的治疗多采用以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
细胞治疗是生物治疗中的一种,本案中的患者确诊食管癌1年,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后仍然未能控制,出现转移,而药敏实验又证实其对化疗耐药不能继续行化疗,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我们与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合作对其进行了异体免疫细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表现为影像学检查显示其巨大包块基本消失,其操作流程是取患者自身肿瘤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该技术拟申请国家专利),将体外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的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在三维状态下共培养制备免疫效应细胞,最后将免疫效应细胞进行鉴定和分离,纯化和浓缩后输注给患者,由于所选用的免疫细胞来自异体,故称为异体免疫细胞治疗。该方法的好处在于:①肿瘤细胞在三维状态下培养能较全面地呈现体内实体肿瘤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较好地表达肿瘤细胞的抗原性,可增加抗原的数量和提高抗原的质量。②选用的正常异体免疫细胞可消除患者自身单核细胞存在的缺陷,而三维环境也为免疫效应细胞充分发挥功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通过类似于体内细胞免疫的三维环境,免疫细胞可以有效地识别和采集抗原,充分调动以T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为前提的各种免疫细胞协调的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在我们创建的三维肿瘤生物模型中,异体免疫细胞与实体肿瘤共同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免疫细胞亚群呈现出CD8+T淋巴细胞增多,CD4+T淋巴细胞减少,CD19+B淋巴细胞和CD56NK细胞降低,强烈提示所获得的免疫效应细胞属于类似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具有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③体外三维环境不仅可供肿瘤细胞充分表达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抗原,也提供了激活抗原所需的共刺激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克服体内可能的不利环境。通过剔除一些不相关的和可能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消除对免疫细胞的负面调节作用,打破免疫耐受性,最终产生一系列有效的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有利于更好地制备抗肿瘤的免疫效应细胞。
当然,由于治疗例数有限,异体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