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经贸关系与中国企业对德投资

2014-11-10翟谦

进出口经理人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德德国企业

翟谦

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出访了德国,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主持召开第三轮中德总理级政府磋商,并联合发表了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中长期合作行动纲要》,对两国中长期合作进行了规划。2015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两国将加强在科技、工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中方还将作为合作伙伴国参加汉诺威电子、信息和通信博览会。

德国的经济现状和特点

德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经济强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6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万美元。德国工业基础雄厚,除了大家熟知的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制药和电子电气是这四大支柱产业,德国在金属加工、精密仪器、采矿、光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业水平也全球领先。德国的服务业同样很发达,尤其是金融、教育、交通运输、出版、商贸和旅游这些产业;2013年服务贸易额591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德国和中国一样,也是出口强国,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德国也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2014年上半年德国面临较大挑战,下半年经济有下行风险。

德国经济第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由竞争与市场秩序有机结合,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一种说法,叫“魔力四边形”,这四边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对外经济平衡,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德国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小企业众多,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支柱。有一组数据为人所熟知,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的大都并非终端消费品,它们并不为一般大众所知,却是行业内的明星,可谓是真正的“隐形冠军”。

德国经济特点之三是长期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德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展现了较强的抗压和续航能力,能在发达国家中率先企稳复苏,并保持稳定增长,得益于其注重实体经济的传统。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25%,明显高于日本、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也是德国经济运行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环节,优质且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人才资源。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是国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它融合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联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

中德经贸关系现状

2011年,中德两国建立起总理级政府磋商机制,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最高级别的磋商机制;2014年,中德建立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作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的最高层级,它体现了更为立体的中德关系,标志两国关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不断增强。

中国和德国在双边贸易、双向投资和技术引进上的合作在中国和欧盟在上述领域的合作中占据重要份额。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1616亿美元,占欧盟28国贸易总额的近30%。德国也是是欧盟对我国实际投资最多的国家,累计投资额为231亿美元,是欧盟28国对我国投资总额的近1/4。目前大概有7000多家德国企业在中国落户。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形式在德国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

中德两国不仅投资合作日趋活跃,合作平台机制也不断健全。在经贸领域,除了联委会外还有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德国中国商会和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等交流合作机制。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增进对德国的了解,增加与德国的交流,增强同德国的合作,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地方合作作为中德经贸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力量,也开枝散叶,欣欣向荣。目前,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已吸引超过200家德国企业落户。在青岛有中德生态园,在沈阳成立了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在昆山建成德国工业园,在佛山设立了中德工业服务区,在揭阳有中德金属生态城,在成都蒲江成立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这些园区围绕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工业服务以及金属加工等重点行业,就像太仓一样,逐渐成为各具特色的对德合作平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企业对德投资现状和走出去遇到的问题

一是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步伐在加快。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合作发展迅速,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投资形式从传统贸易型公司向工业生产领域的实体经济扩展,对德国生产型企业的并购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投资主体更趋多元,既有大中型国企,也有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走出国门,到德国拓展业务,当前私营企业在我对德投资比例中占到70%左右。

二是中国企业对德国以产业投资为主。不同于“财务投资”,对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各自战略发展考虑进行“产业投资”。企业希望充分利用德国企业在行业内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带动国内的研发和生产提升档次,在企业内将德方优势与中国的成本控制及市场渠道等优势整合,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给予被并购企业充分的自主权。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完成并购投资后,只派出少数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在德国企业常驻,主要负责财务和人力资源工作。在确保并购企业不偏离中方战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中方一般会给予德方较为充分的管理权。从目前情况看,德方企业的管理团队和员工普遍对于中国投资者持认可态度。

然而,中国企业在对德投资并购的过程之中和后续管理上也面临许多难点和困境。

首先,并购德国企业后最大的难点无疑是企业文化融合与知识传递。并购完成后,中德企业的整合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广泛内容,从企业发展战略、德方企业定位到不同财务制度下的报表合并和审计以及研发方向和市场选择等。这些都涉及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融合。这一过程既包括向德方员工解释中国企业的战略发展考虑和具体安排,也包括要求中国企业总部高层管理团队按照“国际化”的方式管理海外企业。

其次,对德进行收购的中方企业还普遍存在谈判能力不足、专业和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中国企业经常是跨行业并购,是有钱的“门外汉”,德国目标企业及其出售方往往采取傲慢姿态,最终迫使中方付出更大代价,最突出的是承诺保留全部工作岗位,甚至没有自己的专业经理人,做甩手掌柜。一些德国企业经理抓住中方弱点肆意妄为,而中方束手无策。

再次,在德中资企业还面临融资困难。由于德国对金融业监管苛刻,在德中资银行业务开展受到很大的束缚,导致其主要服务对象以国企为主;德资银行对中资企业缺乏信任,以《反洗黑钱法》等法律法规为由对我国企业的贷款条件苛刻,导致我国在德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

中资企业赴德投资的老大难问题——签证和劳动许可事已经取得进展。近年来,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先后在华推出24小时和48小时签证办理的快速通道。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双方在联合发表的《中德中长期合作行动纲要》中确认,以将短期签证审发时间缩短为48小时为目标,简化签证申请程序,加快签证审发时间,并为商务人员申请签证提供便利,缩短长期性工作签证的审发时间。

(本文来自第116届广交会国际市场论坛)

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合作发展迅速,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投资形式从传统贸易型公司向工业生产领域的实体经济扩展,对德国生产型企业的并购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投资主体更趋多元,既有大中型国企,也有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走出国门,到德国拓展业务

猜你喜欢

中德德国企业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花开的声音 身心的交响——“2014中德合唱大师班”培训有感
二战中德对英海上封锁的思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