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之路:从关注到行动

2014-11-10陈红梅阎瑞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农村

陈红梅++阎瑞华

摘要: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教育公平的起点,而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更是令人堪忧。作为一个急需得到更多关怀和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接纳和支持。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到均等的学前教育的权利,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关注,更应将关注的力量转化为行动。国家、个人,家庭、社会、幼儿园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通力配合,构建起完整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体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078-0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点:从热点到关注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于人的一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第三部分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就不得不提及我国社会发展及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段成荣等统计研究显示,2005年,我国有留守儿童4 378万人,其中0—6岁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2.12%,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1]。据全国妇联(2008)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的1/3,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的三成[2]。而这1/3又是学前教育的最薄弱环节。留守儿童的九成及以上都分布在农村。可见,中国要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也就成为必然。我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上官子木发表的文章《“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此后更多的人开始对此领域进行探讨与研究。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来看,仅2011和2012年,2年间共有1万余篇研究论文,关注度之高由此可见。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更成为近几年来两会的焦点,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时至今日,留守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已成为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规划纲要》中指明:“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这关乎到农民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全局性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社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适宜的学前教育:从关注到行动学龄前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和发展中主要面临以下几大问题:父母(或一方)不在身边,情感缺失,容易导致孤僻、偏激等心理问题,在学习能力上也与城市幼儿有显著的差异;生活监护不利。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父母一方,或隔辈抚养,迫于生活压力和个人能力所限,在生活上留守儿童多缺乏关照,安全事故、被拐卖等时有发生,安全认知水平较低;缺乏正规教育机构的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监护者的教育意识淡薄、经济条件有限、所在地域没有公办幼儿园,或只有民办和非正规幼儿园,导致大部分适龄农村留守儿童无园可入。即使有幼儿园,教育设施与条件也令人担忧。

在现有的情况下,国家及政府牵头,从出台相关文件到具体目标的制定,再到细则与措施的颁布,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关注开始,一步一步地转化为行动。《规划纲要》中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在纲要的指引下,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与教育,如黑龙江省成立了留守儿童专题工作领导小组540个,建立家长学校和家教指导中心3 190个,各地妇联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2 000余次。各级地市通过“留守贫困儿童爱心超市”、“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农村留守儿童基金会”、“春蕾女童之家”、“爱心工程”、“岗城共建”等,发放“亲情联系电话卡”,组织了“爱心妈妈”或“知心姐姐”等“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对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导致大量的适龄留守儿童难以享受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大部分学龄前留守儿童跟随看护人在家,一小部分进入师资条件和教育设施都比较差的村办园、个体园、非注册幼儿园接受教育。即使是这样的教育机构也不是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机会进入的。学龄前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解决。

三、还可以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做些什么:行动中的反思(一)找准根源,标本兼治

要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现状,不能再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工作。必须要找准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只对外显的问题做应急式的处理,而应寻求长久有效的解决策略,做到标本兼治。

第一,应当探寻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深层原因,从根本上抓起,治标更要治本。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是某一个家庭、一个幼儿园和某一地方政府能独立完成的,它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从全局出发,从中长期战略角度着手,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及可行性的管理和保障制度。我国目前缺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政策与法律保障,所以在学前教育的普及过程中多是“短、平、快”战略,缺乏长效机制。要明确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段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整个儿童群体发展的一部分,逐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纳入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第二,国家应积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城乡隔离的制度与政策逐步弱化,让城乡的孩子与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与父母一同迁入城市,不再留守,不再让一纸户籍阻挡孩子的受教育之路。改变留守状态还可以让父母留下。国家与政府牵头,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进程,让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在政策上鼓励返乡务工人员进行本地创业与就业,使父母与儿童不再分离。

第三,加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所以容易被忽视,政府的财政性投入便成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关键。只有国家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并以此来补偿被弱化的家庭教育。

(二)发挥合力,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特定的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的综合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是这个复杂矛盾综合体的最主要的三个方面。每一个部分都各司其职,负起相应的责任,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前提,而各方面通力配合、相互联系、协调共进、发挥合力,建立起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才是保证留守儿童保育与教育长效发展之路。建立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城乡一体化的联动作用,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家庭系统的完整性及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首先应确保学龄前儿童可以与父母或至少双亲的一方共同生活,发展正常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养。在生理与心理上、物质与精神上同时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如果不能保障亲子教养,父母也不能放松对子女的教育职责。在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者时应充分考虑到其作为父母替代者的角色,应在孩子的保育和教育等多方面可以胜任此项工作。而作为父母并不能将孩子托付给别人就一走了之,更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地保证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让孩子体会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其次,发挥完整的社会教育系统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社会教育系统主要应以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村委会和社区为依托,整合并发掘当地的多种教育资源,调动可以利用的人员和社会力量,长期地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与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打造出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

再次,幼儿园教育应加强农村留守幼儿的关怀监护系统的建设。城市的幼儿园应更大限度地接纳农民工子女及流动儿童,可以考虑为这部分儿童每年留有一定的配额,解决留守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幼儿园建设,保障农村留守幼儿有园可入,就近入园接受教育,而不再是“三不管”的对象。

在每一个部门与人员都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沟通、保持联系,家庭、幼儿园、社区、政府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发挥合力,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一个有效联动的综合教育体系。各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协调,共同担当起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2]蒋永平.全国妇联召开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发布会[EB/OL].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