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伪满洲国工业统制政策的影响
2014-11-10张事杰李小雨张丹
张事杰+李小雨+张丹
[摘 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了伪满政权。日本在伪满统治的14年间制定了一系列工业统制政策。大肆掠夺东北的煤铁、石油、金属、棉、粮等物资。这些工业政策的实行,破坏了中国的经济,造成资源外流,人民生活困苦,民族工商业衰落,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等问题。
[关键词]伪满洲国;工业;掠夺
伪满洲国史是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伪满史的研究不仅是还原历史,追求真知,也有树立正确史观,并使日本避免重蹈战争泥潭,利于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等积极意义。[1]近年来,我国的历史工作者对于伪满的各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对于伪满时期工业政策及其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或者说不够深入。而对后者的分析,恰恰对于揭示日本侵华目的以及当时社会矛盾根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统制政策的确立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一改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经济。日本在伪满采取经济统治政策,以图使伪满经济完全从属于日本的需要,彻底的附庸化和殖民化。[2]这样即能满足于日本时刻都处于备战状态的需要,还可以提供战争所需物资。于是,统制政策便随伪满的建立确定下来了。但把经济“统制”正式作为根本方针提出,则始于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伪满建国一周年时发表的《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这个可称之为伪满政策总纲领的《纲要》,把经济的“统制”作为关键性和居于首要地位的政策。它强调所谓全体国民的利益,不允许一部分阶级垄断经济。[3]
伪满时期实行的工业统制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这一时期处于准战时体制,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夺取经济资源,确立殖民地经济。日本为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重点发展铁路、通讯、矿业、煤炭工业、农业等方面,使之服务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这带有明显的军需色彩。同时日本使伪满的经济与日本经济结为一体,使之成为其殖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七七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是第二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日本政治与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关东军治理的重点也由武力镇压与讨伐,转为殖民主义经济掠夺,实行全面经济统制。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迫使伪满洲国同其“一体”,实行战时经济体制,执行物动计划。而后伪满在日本的授意下提出包括五年计划在内的三大国策,要求伪满对日本提供必要的资源供应,即所谓的“日满一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工业统制政策进入第三个时期。日本方面要求伪满加强经济供给,实质是加紧掠夺和搜刮伪满资源,以满足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军需。1941年12月颁发的《战时紧急经济方策要纲》就十分清楚的反映出这一紧急式资源掠夺的政策。这一时期伪满实施第二个产业五年计划,也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
二、伪满统制工业政策的影响
(一)资源外流
在日伪政权成立后,日本便着手进行新一轮的对东北国防资源的调查。在满铁的大力协作下,经关东军的精心策划,成立了“国防资源调查部”。全面展开对东北的煤炭、铁矿、石油、银矿等国防资源的“调查”。[4]而后日本开始根据“调查”结果对我国东北丰富的资源进行掠夺。
在钢铁及煤炭方面,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在伪满时期“满洲炭矿会社”作为伪满工业统制政策下的产物,大肆掠夺东北煤矿。满炭系统由1934年开始出煤,到1936年从72万吨增加到193万吨。占当时东北煤炭总产量1296万吨的14.8%。[5]而鞍山、本溪两个钢铁企业是日本对钢铁资源掠夺的重要基地。昭和制钢所作为日本掠夺东北钢铁资源的大本营,于1933年6月和1934年12月,相继推行第一期和第二期两期增产计划,增建项目投产后,到1937年,生产能力从原来的28万吨增加到7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从无到有,达到58万吨。[6]根据第一次产业五年计划,日本对于本溪湖煤铁公司方面的计划是,将生铁产量从十五万吨提高到一百万吨,并以自己生产的生铁炼钢六十万吨。但是计划建设的两座高炉,直到一九四一年末和一九四二年年末才建成投产,在第一个产业五年计划期间根本未形成生产能力。到伪满洲国即将寿终正寝的一九四四年,生产百万吨生铁大计划,也只实现了三分之一多一点,即三十七万多吨。[7]
伪满时期有色金属亦是日本掠夺的主要对象,其中以铝、铜和铅为重。第二个产业五年计划将铜的生产扩大四五倍,计划产量从1942年的1100吨增加到1946年的5200吨。计划的实现主要依靠奉天和安东的两个冶铁厂和30个左右的铜矿山。[8]为了满足军方对有色金属的需要,日方在开采的同时还制定了《战时紧急经济方策纲要》,实行对有色金属的回收。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侵略者及汉奸不断变本加厉的进行回收,乃至达到疯狂抢夺的地步,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文物被破坏,损失不可估量。有数字统计,从1932年到1944年,东北输往日本的煤炭22300万吨,生铁1100万吨,钢铁580万吨。[9]
(二)人民生活陷入困苦
在日伪政权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东北地区的经济遭到巨大打击,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整个社会充斥着饥饿、瘟疫、贫穷,人民生活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下。因需要满足日本军需,大量劳动力被抓去当劳工,每年因事故、过度劳累、饥饿等问题死亡人员不计其数。沦陷区正常的生产生活被破坏,生产力低下。
伪满时期,工业政策以掠夺为目的,日本侵略者为实现掠夺的最大化,不顾当地中国普通民众生死。为获得大量钢铁、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日本实行“人肉开采”政策,并逼迫中国劳工进行危险开采工作。据统计从1935年到1944年抚顺煤矿共发生瓦斯爆炸、漏水、火灾等重大事故92起,[10]造成大量中国劳工死伤。同时,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日本侵略者逼迫中国劳工不断增加劳动时间。常常为了实行“大出煤”运动,把劳动时间由10~12小时拉长到16~18小时,甚至更长。因此,在伪满末期,煤铁矿山中中国工人大量死亡之惨状,令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勤奉队”“矫正院”和“特殊工人”死亡率更高。[11]
此外,为执行伪满时期的工业政策,大量劳工被投入各项工作,伴随第一个产业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产业五年计划的实行,劳工缺口不断扩大。为增加劳工,日本强行摊派,至伪满后期,大量中国劳工生存也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工人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大量劳工及其家庭生活日趋恶化,甚至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
(三)民族工商业的衰落
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工商业在民国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伪满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及日本垄断资本控制下,民族工业得不到原料;又因日本推行配给制,民族工业失去了市场。因此当地的工商业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营更别提发展了。由于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控制和打压,民族工业有的丧失企业的自主权,成为了日本管辖下的加工工厂,有的则被低价收购,民族工业基本无法存活,纷纷破产倒闭。
日本的统制经济是导致民族工业破产的直接原因,到了伪满后期,即日本战时紧急经济掠夺时期,整个民族工业面临全面崩溃。在特殊会社和准特殊会社的投资中,民族资本比重所占比例极小,在工业中占0.5%,在交通业中占0.2%,在矿业中则为零,总计仅占0.3%;即使这仅有的0.3%中,还包括伪满汉奸官吏的部分资本。在普通民营公司中,民族资本也仅占总资本的3%。[12]
整个伪满时期,东北地区民族工商业遭受了巨大打击,近乎全面崩溃,这对于当时的民族工商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同时对于民族工商业的后续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即日本对东北民族工商业的打击,破坏了其正常的发展道路,使其彻底沦为了殖民地经济下的掠夺目标,失去了自主性。
(四)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伪满工业政策属于一种竭泽而渔的掠夺方式,极大程度上破坏了经济发展规律,使伪满的经济也呈现出极大波动。在伪满时期实行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虽因制定超生产力水平指标而导致计划的失败,但依然实现了短时间内工业的过度膨胀。而且,在这样的工业体系中存在着生产比例严重失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等问题。为满足军需,日本开发重工业远大于轻工业。如1940年,重工业比重为75.4%,轻工业为24.6%;1941年重工业比重为78.5%,轻工业降为21.5%。[13]伪满时期的工业在轻重工业的失调问题之外,在重工业本身上也是失调的,日本在工业方面的政策毕竟是以掠夺和满足军需为目的的,与战争相关的工业呈现了高速发展,而人民生活所需的工业发展水平却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工业增长有所提高,整个民族工业也因为统制政策而趋向崩溃。总之,整个伪满殖民地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
此外,当时重工业的增长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反的,当时的生产力是十分低下的,其工业增长是以夺取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杀鸡取卵式的资源开采推动的。再者,日本对于先进技术是垄断的,中国接触不到工业技术的核心。技术控制导致伪满机械工业中修配产值约占75%,基本上不能独立制造机器,所需机器设备的70%以上都是日本替换下来的旧设备。[14]
三、结语
在伪满政权存在的14年间,其工业政策不断变化,但无疑它给中国社会发展及当时的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方面曾一再吹嘘,新中国成立后,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成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伪满时期工业建设的基础上的,并认为日本在伪满时期对当时经济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1971年1月日本方面出版的《满洲国史》中,编者们大谈特谈日本如何投资“建设新满洲”,如何使伪满洲国的各项建设出现“奇迹”、如何取得“高速发展”。[15]但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日本对于东北的工业建设是以掠夺中国资源为根本目的的。无论是对于伪满时期在东北的工业投资,还是进行开采过程中所必须提供的技术,日本都是以获取中国东北资源为目的的。这些资源或是满足对战争的供应,或是运往日本本土,其目的都绝对不是为了发展中国的工业。再看日本在伪满时期采取的工业政策,它采取了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方式,此种掠夺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滞后了东北后续的经济发展。即使是东北当时工业的冒进,也是以极大的不可逆的代价换取的。可以说,“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掠夺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其系统性、全面性令人咋舌。”[16]总之,伪满时期的工业政策给当时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注释:
[1]孙瑜:《论伪满洲国工业政策研究的意义》,黑龙江史志,2013年12月,总第301期。
[2]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版,第318页。
[3]解学诗:《评伪满的经济统制和五年计划》,《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4]郭红茂、武向平:《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国防资源“调查”——以铁矿资源“调查”为中心》,《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
[5]《满炭社业统计》,1941年,第3页。转引自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页。
[6]满铁档案:甲种,总体,监理,关系会社监理,昭和制钢所,第91册之17,第4号。转引自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
[7]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克明、张辅麟:《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4页。
[8]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16页。
[9]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8页。
[10]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11]解学诗:《日本帝国主义与东北煤铁工业》,见于《满铁史资料》第四卷前言,中华书局,1987年版,18页。
[12]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编:《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1949年版,19—20页。
[13]李慧娟:《日伪的工业掠夺政策及对中国东北的危害》,《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7卷,第2期。
[14]张洁:《东北沦陷时期辽宁重工业畸形发展实证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5]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8页。
[16]孙瑜:《伪满洲国的“马政”与马产业变迁》,《中国农史》2014年第4期。
项目资助: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伪满时期东北殖民地工业体系形成研究(1932—1945)》(13C030)
作者简介:张事杰,黑龙江省虎林市生人,1991年6月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研究生。李小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生人,1981年7月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讲师。张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人,1981年3月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