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赐酺制度的演变

2014-11-10李小霞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
关键词:宋真宗宋代

[摘 要]赐酺当是从祭酺中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西周时期是赐酺制度发展的雏形阶段,战国时期方发展成为具有宴饮性质的饮食制度。汉代时期赐酺制度逐渐发展,唐朝达到其历史发展的最高峰,五代十国因战乱而渐趋没落,直至宋王朝时期才重新确立,并在宋真宗时期再次达到其发展又一高峰,北宋末年走向衰败,明清时期则鲜少举行,最终消失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赐酺制度是在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和平前提下方才施行的宴饮活动,从其产生到消亡,伴随始终的则是王朝的兴盛和衰微。

[关键词]宋代;宋真宗;赐酺;祭酺

装饰精美的邸肆林立于御街之旁,热闹非凡;比肩接踵的人群汇集于汴京之内,簇如烟海。衣冠华丽的君王莅临城楼之上,英姿焕发的百官列坐庑廊之旁,满怀喜悦的父老恭候道路之侧。酺宴之上,君臣和乐,百姓欢悦,处处洋溢着天下太平之盛事景象。赐酺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宴饮制度,因其具有举国同欢、与民同乐的性质,在国家遇有重大吉庆之事或节日之际,往往为统治者所青睐。对赐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抑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研究中国古代赐酺制度的文章为数不多,多是针对单个朝代而言,尚未有专文对赐酺制度的发展历程作专项论述。笔者不揣谫陋,欲对赐酺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加以钩沉,以求正于方家。

一、赐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一)先秦时期——赐酺制度的雏形阶段

“酺,王德布,大饮酒也。”[1]750可知酺宴即是古代帝王为布德于天下、与臣民共乐,特许举行的大型饮酒聚会活动。赐酺,也可称之为“大酺”、“酺宴”。关于赐酺的起源,史书中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认为“赵武灵王灭中山,酺五日,是其所起也。”[2]417宋人黄震对此提出异议:“群饮之禁,远自周公赐酺之制,亦必非始于赵也。”[3]清人秦蕙田进行了相关的考证:“酺者,为人物祭祀之神,族长无饮酒之礼,因祭酺而与其民以长幼相献酬焉,岂非酺饮之礼乎!......春秋祭酺盖亦祭社毕而民得与饮酒,因以书其行也。据此则祭酺即赐酺之始无疑。”[4]33-34最初的酺宴是与祭祀活动紧密相关的,并非是君民共饮的节庆聚会活动。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赐酺开始逐渐挣脱祭祀活动的限制,试图成为具有宴饮娱乐性质的饮食活动。赵武灵王攻占中山国之际举行的酺宴,当是赐酺制度发展历程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宴饮活动。

如此而言,赐酺当是从祭酺中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至战国时期正式成为具有纯粹宴饮娱乐性质的酺宴活动。换言之,西周时期是赐酺制度发展的雏形阶段,战国时期方发展成为具有宴饮性质的饮食制度。

(二)秦汉时期——赐酺制度的发展时期

秦始皇攻占韩、赵、魏、燕、楚五国之后,于公元前222年五月下诏赐天下大酺,以示庆贺。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后,秦王嬴政再次下诏赐酺,向世人彰显其统治下的海内混同、四海一家的盛世之象。但由于此时政权初步确立,统治根基尚未稳固,加之秦王朝存在时间较短,之后便再未下诏赐酺,直至秦朝灭亡。

西汉文帝时期,国家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社会生产逐渐恢复,统治政策较为宽厚,赐酺活动与前代相比明显增多。汉文帝十七年(公元前163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2]430自此之后,酺宴便接连举行,笔者据《汉纪》[5]对赐酺作了出版统计,西汉共有8次。至东汉,赐酺活动并不多见,西晋也仅有两次赐酺。“魏晋以后无闻焉”。[6]1365

二、赐酺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一)唐代——赐酺制度的高峰时期

随着大唐盛世的来临,天下同乐的赐酺活动随之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唐王朝存在近三百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为后世所艳羡。与此同时,举国同欢的酺宴活动必然受到统治者青睐,以高昂、优雅的姿态展示于世人眼前,轰动一时。酺宴活动主要集中在繁荣昌盛的唐王朝前期,唐代中后期由于国内矛盾突出、政治局势动摇,赐酺制度并没有施展的空间。据陈雯先生的统计,唐太宗在位时期9次下诏赐酺,唐高宗时期有13次,武则天统治时期则为10次,唐中宗与唐睿宗时期均有6次赐酺;唐玄宗时期是唐王朝最为繁盛的时代,故其赐酺达16次之多,是唐王朝历代帝王中赐酺最多者;唐肃宗时期,唐朝国势早已衰微,无法与前朝相比拟,赐酺次数随之锐减,仅有2次。[7]也正是此时,赐酺制度达到了其历史发展的最高峰。

赐酺制度在唐代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酺宴持续时间之长,历代无出其右者。一般酺宴为一日或三日,多则五日,唐睿宗时期“赐酺或连夜,至七日、九日,亦或弥月。”[8]1683奢华靡费,引起诸多不满。唐玄宗在位时期更是大肆赐酺,奢侈浪费之势相较于唐睿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铺张浪费之势不仅造成了财政上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势的衰微。

(二)宋代——赐酺制度的二次高峰时期

历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直至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海内一家后,赐酺活动才重新进入世人的视野之中。盛世过后往往是衰败,随着国势衰微、战乱频繁,专属于盛世的赐酺活动又变得少之又少。

宋朝立国之初,一切规章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统一战争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故宋太祖一朝未曾下诏赐酺。宋太宗即位后,政局趋于稳定,经济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普遍安乐,彰显国之强盛、君之威严的酺宴活动被提上日程。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诏曰:

王者赐酺推恩,与众共乐,所以表升平之盛事,契亿兆之欢心。累朝以来,此事久费,盖逢多故,莫举旧章。今四海混同,万民康泰,严禋始毕,庆泽均行。宜令士庶之情,共庆休明之运。可赐酺三日。[9]2699

国家承平、政治清明,天下混同、百姓安康,如此盛世,宋太宗自然期望万民共享、与民同乐,下令赐酺三日,以示天下太平。沉寂许久的酺宴活动也得以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节庆盛典。也正是宋太宗雍熙元年(984),赐酺制度重新确立。自此之后,赐酺制度不断发展、渐趋丰富,于宋真宗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生涯的又一高峰,举行次数多达21次,远超唐代最盛时期——唐玄宗在位期间举行的酺宴次数(16次)。唐宋两朝相比,唐王朝平均每4.68年举行一次酺宴,北宋王朝则平均每7.59年举行一次,南宋未曾举行,整体上唐朝举行频率是超出北宋的;但就历代君王而言,唐朝举行酺宴最多的唐玄宗平均每2.75年举行一次,宋朝举行酺宴最多的宋真宗则是平均每1.19年举行一次,如此观之,宋真宗时期赐酺制度达到了历代帝王赐酺的最高点。关于宋朝赐酺的次数,陈雯先生认为宋代赐酺仅有10次,[7]但据笔者统计,宋代赐酺达24次,其中有2次因故罢酺外,其他均如期举行。北宋晚期,宋政府忙于应付辽军的攻伐,无暇顾及赐酺这样的大型宴饮活动,故而赐酺制度逐渐被统治者忽略,乃至遗忘。辉煌一时的酺宴,就此随着宋朝国势衰败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三、赐酺制度的衰亡时期

从北宋末年开时,直至南宋灭亡,赐酺制度再未出现于宋人视野之中。元朝时期,赐酺制度更是不复存在,现存史书中尚未发现关于当时赐酺活动的记载。赐酺作为临时性的活动偶有举行,但已不能称作是一种制度了,只是帝王偶然性的举动而已。陈雯先生在《论唐代大酺的社会动员意义》中,认为:“辽、金、元、明、清没有大酺的记载。”[7]此结论有待商榷。据笔者统计,《清史稿》中既对清代赐酺有着为数不多的相关记载,共有3次。

由此观之,西周时期当是赐酺制度的雏形阶段,至战国时代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宴会活动,汉代时期赐酺制度逐渐发展,唐朝达到其历史发展的最高峰,五代十国因战乱而渐趋没落,直至宋王朝时期才重新确立,并在宋真宗时期再次达到其发展又一高峰,北宋末年走向衰败,明清时期则鲜少举行,最终消亡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四、余论

赐酺制度从产生到消亡,伴随始终的则是王朝命运的昌盛或衰败。海内混同、四海一家之际,古代君王往往把具有与民同乐性质的赐酺活动作为首选,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酺宴的进行作最为精心、近乎完美的筹划,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欢庆活动,赐酺制度在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时期往往格外受统治者青睐。而在国势衰落、政局不稳、内外交困的前提下,赐酺制度便会被选择性的遗忘,从而淡出世人视野、退出历史舞台。其举行与否,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是天下是否天平、社会是否稳定、百姓是否安康。

赐酺制度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封建王朝的兴盛衰败。赐酺制度也无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条细小的脉络,勾勒出了人类历史变迁的轨迹,让世人透过这与众不同的酺宴来评判王朝的繁庶与否,也为后世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注释: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宋)黄震:《黄氏日抄》[M].元后至元刻本。

[4](清)秦蕙田:《五礼通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汉)荀悦:《两汉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6](宋)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

[7]陈雯:《论唐代大酺的社会动员意义》[J].唐史论丛,2009年。本文中唐代赐酺的次数均参见陈雯先生的《论唐代大酺的社会动员意义》一文。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9](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作者简介:李小霞(1990-),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宋史。

猜你喜欢

宋真宗宋代
王旦的气量
如何认识历史课堂里的“他”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蝗虫自杀引出的官员问责制
宋真宗为什么被皇后关禁闭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