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十方沟路基杂填土处理的探讨
2014-11-09高瑞锋
高瑞锋
(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1 概述
根据太原市环线道路建设工程太行路工程设计图纸,太行路南十方街—南内环跨线桥道路红线西侧存在面积较大的自然冲击深沟,在K5+040~K5+070段垃圾沟边坡进入道路红线内,需进行填方处理。且K4+820~K5+080段存在1.5 m左右杂填土,要求全部清理。开工后发现与实际不符,根据勘察单位施工补勘地质报告,桩号K5+044~K5+098段存在1.3 m~23.6 m左右以建筑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为V字冲沟)。该段位于南内环跨线桥南侧引道段,两侧为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墙高2.5 m左右(见图1)。为保证道路路基及挡土墙基础的稳定性,提出如下路基处理方案。
2 拟采用路基处理方案
方案一:强夯。
要求清除杂填土至剩余杂填土厚度为10 m,统一形成工作面,然后采用强夯(要求有效处理深度不小于10 m)加固剩余杂填土。按照路基填料要求分层填筑,压实度均不小于96%,新旧路基要求采用钢塑复合土工格栅搭接处理。
施工时注意强夯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同震沟或防震措施。
方案二:管桩。
要求清除表层杂填土,形成工作面,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HPC)加固处理杂填土,要求桩径0.4 m,桩距1.5 m,正三角形布置,桩顶铺设30cm厚三七灰土垫层。管桩内采用中粗砂回填。具体参数详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B。
方案三:注浆加固。
要求清除表层杂填土,形成工作面,采用注浆加固处理杂填土。注浆方式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相关要求执行。加固完成后,其质量检验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执行。
3 施工处理方案
综合以上设计方案,建设单位组织相关技术专家进行方案讨论,就强夯对道路两侧既有建筑影响及管桩的综合造价高等原因,一致同意采用注浆加固方案。
为提高杂填土区域地基承载力,降低工后差异沉降,减少通车后路面结构的损害,最终采用如下处理方案:原状地表下4 m范围内杂填土清运,注浆范围为地表下4 m至沟底杂填土区域,东侧红线外土体不考虑注浆加固。综合考虑工期、经济效益等条件后,拟采用袖阀管后退式注浆进行加固。
垃圾沟填方处理段施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西侧填方体的施工;第二阶段进行杂填土的注浆加固处理。
图1 南十方沟工程现场图
3.1 填方施工
1)清除西侧新填建筑垃圾至原状杂填土,根据现场情况合理设置台阶;
2)沟底清表至原状土,重夯处理地基;
3)按图纸要求施作灰土封层,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6%。
3.2 杂填土注浆加固处理
加固范围为填方完成后道路下70 m范围内杂填土,如图2所示。
图2 杂填土加固范围示意图(单位:m)
注浆加固分三个区域:
1)东侧施作2 m的截水帷幕,防止外来地下水侵蚀路基(一区);
2)西侧填方体与杂填土结合部加强注浆区(二区);
3)路基下注浆加固区(三区)。
3.3 注浆试验段
注浆工艺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注浆时在第三区施作注浆试验段,确定该地层的注浆扩散半径、注入率、注浆压力以及孔距等注浆参数。
4 结语
目前东中环(太行路)建成通车将近一年,该段道路运行良好,路基未见明显异常,可见注浆加固对深度杂填土处理效果良好。建议养护单位加强监测,做好工后沉降监测,积累宝贵工程经验,为日后太原市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工程案例依据。
[1]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程 骁,张风祥.土建注浆施工与效果检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