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腰背痛中的应用研究
2014-11-09廖长梅
廖长梅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 介入室,重庆,408300)
目前心脏介入治疗是解决心脏器质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患者痛苦小,而且临床疗效较好,病情恢复快[1],因此选用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常规操作是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在介入治疗中,由于采用大剂量肝素抗凝,穿刺部位容易出血,常规处理是采用沙袋压迫患处,卧床休息,但是会引发患者的腰背部疼痛[2],可进一步引起患者失眠或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心脏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应根据有可能出现的腰背痛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实施专业化护理,加强病情监护,调动患者家属积极性,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常规护理比较,观察专门化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腰背痛的护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拟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均经过专科诊断;年龄大于18岁;都采取非急诊心脏导管手术。排除标准:出现凝血异常;在穿刺部位存在活动性出血的可能;手术之前就有明显腰背痛;收缩压超过190mmHg或者舒张压超过110mmHg;心脏导管手术中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试验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7~58岁,平均(52.55±5.8)岁。试验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9~60岁,平均(53.26±5.6)岁。统计学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在手术后采取平卧位,然后用1kg沙袋放置在穿刺处6h。手术侧的肢体采用绷带固定膝部及踝部,主要是避免患者在睡眠中肢体活动。在绝对平卧24h后如果没有出现出血的并发症就可以起床活动。活动期间,护理人员嘱患者进行术侧下肢踝、趾关节运动,另一侧下肢屈曲,抬臀,按摩腰背部[3]。
试验组:采用预见性专门护理措施。患者手术后平卧2h,嘱咐患者每小时要变换体位1次,变换的姿势有仰卧、左侧卧、右侧卧位等。当患者侧卧位时,要在患者的腰部下方放置1块特制枕垫以保证穿刺侧下肢处于伸直状态。在改变体位时,保持术侧肢体绝对伸直,术侧卧位时,健侧腿屈曲,软枕支撑给予舒适位。
1.3 观察指标
连续监测穿刺部位情况,观察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情况。出血、血肿指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分别在手术后6h、24h、48h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价腰酸背痛程度。在手术后6 h、24h、48h综合采用下腰痛症状评分法(MJOA)评价患者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
护理干预后,48h内试验组有2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2例出现皮下血肿。对照组有5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3例出现皮下血肿。统计学分析显示,2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视觉模拟评分VSA比较
见表1。手术后6h、24h、48h,2组视觉模拟评分VSA,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SA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1 2组视觉模拟评分VSA比较()
表1 2组视觉模拟评分VSA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8h试验组(n=60) 3.37±0.33* 2.10±0.21* 1.22±0.24*对照组(n=60)组别 术后6h 术后24h 术后6.60±0.25 5.23±0.13 4.25±0.26
2.3 2组下腰痛症状评分(M-JOA)比较
见表2。手术后6h、24h、48h,2组下腰痛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下腰痛症状评分(M-JOA)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2 2组下腰痛症状评分(M-JOA)比较()
表2 2组下腰痛症状评分(M-JOA)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8h试验组(n=60) 10.12±1.25* 8.22±1.20* 6.27±1.20*对照组(n=60)组别 术后6h 术后24h 术后13.36±1.36 10.16±1.15 8.18±1.16
3 讨 论
心脏介入手术必须通过穿刺体表血管,在DSA的持续监测下,把导管送入到心脏,然后按照特定操作程度实施诊断和治疗[4-5]。在心外科的治疗方案中,心脏介入手术属于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治方法,随着中国的医疗机构条件和诊疗水平的完善与提高,心脏介入手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得到拓展,从本质上说其也是一类有创的干预措施。冠脉介入术时为了避免血栓栓塞的出现,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了大剂量的肝素抗凝,从而导致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大量研究显示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为3%~15%[6]。为了尽量减少术后出血、血肿的发生,术后患者常需绝对卧床24h[7]。本研究显示,48h内试验组有2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2例出现皮下血肿,对照组有5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3例出现皮下血肿,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手术后定时改变体位没有改变出血率。生理情况下,机体的出血在1~3min便停止,术后穿刺部位出血与动脉鞘管插入后给予肝素有关,肝素的抗凝作用维持在2~6h,因此穿刺部位会有一定的出血[8]。本研究中试验组在PCI术拔出鞘管后2h待穿刺点形成血斑稳定,及时采用弹力绷带扎紧后进行体位的适当运动,只要穿刺点压力稳定均衡,体位的改变不会影响出血。有研究指出将患者卧床时间缩短至12h,12h后可床旁活动,这样也并不提高局部出血或血肿的发生率[9]。由于传统观念要求术后需绝对卧床24h,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其中疼痛是影响不适的重要因素[10-11]。研究[12-13]表明,腰背痛是术后最突出及最常见的并发症。
[1]王红霞.老年患者在PCI术中并发症的护理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169.
[2]姚岚.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护理体位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0,8(32):2921.
[3]张皎平.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全程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6):793.
[4]郭湘云,赖丽萍,李秋凤,等.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体位干预的效果[J].当代护士,2008,16(8):29.
[5]曲彦慧,张革利,张炜,等.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腰背痛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7):1807.
[6]陈宁萍,李素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体位和卧床时间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79.
[7]杨艳,左燕,徐瑶.经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卧床时间的循证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54.
[8]邵素云,鲍丽,杨茹,等.舒适护理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1480.
[9]邱梅,黄锡球,梁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不舒适的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528.
[10]林梅香,马伟东,陈健红.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冠脉支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94.
[11]洪先娣.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体位护理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21.
[12]郭金城,王国忠.国产YM-Go动脉压迫止血器在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08,6(16):659.
[13]孙党红,王月,张华,等.循证护理在心脏介入治疗术后预防并发症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