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姓名牌制度的高校思政课课堂管理方法探索
2014-11-07耿之矗
耿之矗
摘 要:近期以来,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让同学们使用姓名牌的做法引起广大师生热议。作者认为,在高校思政课上采用姓名牌制度具有更合宜的客观条件与主观目的,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推行姓名牌制度尚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课堂管理;姓名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04-02
近期以来,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让同学们使用姓名牌的做法引起广大师生热议。先是在2013年9月的新学期上,湖大知行学院教师王少南要求班里的学生上课时在课桌上、排上自制的姓名牌,2014年,又有常州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的个别老师采用了类似的做法。面对这种措施,一些同学表示欢迎,认为便于大家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同时也有警示自己的作用,但大部分同学更担心其考勤效果,调侃“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会逃课了”[1]。其实,这种使用姓名牌的课堂组织管理手段并不新鲜,在国外的一些学术讲座上,听讲座的同学会用A4纸折成简单的姓名牌以便于同演讲者交流,在国内的中小学,姓名牌的使用也不鲜见[2]。而且,使用此方法的教师也并不限于见诸新闻媒体的几位。笔者就曾在自己任教的思政课上尝试姓名牌制度,并获取了不少经验。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及实践的探索,本文认为,在高校思政课上采用姓名牌制度具有更合宜的客观条件与主观目的,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推行姓名牌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
一、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姓名牌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在当前大学培养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师生反映最多的包括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除了教学内容与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等原因,还有其他主客观因素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症下药,小小的姓名牌可以带来不少遐想与作为的空间。
1.大班上课,“指名道姓”更尊重
作為全校公共必修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应对班级大、课程多的问题。少则60人,多则200余人的“巨无霸”课堂,加上每周12节以上的课时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是,师生的相互尊重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尊重则首先从姓名开始。因此,高校思政课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一般情况下需要全员点名一次,教师要做自我介绍。但是,在学期末,经常有一些学生仍然无法记起任课教师的姓名;相对应的,教师每个学期更不可能记住数百名学生的姓名。于是乎,在课堂活动时,教师只能照名册点名,或者“指手画脚”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来说,这并不感到亲切,更感受不到尊重。
乌克兰一个学术访问团来华访问时,团长萨芙琴卡指出,中国的老师不喊学生的姓名,而是指着学生回答问题,为此,她十分不解[3]。应该说,这是中国学校里的通病,如果没有外国的同行指出来,我们甚至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妥。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成功学的鼻祖戴尔·卡耐基则指出,“记住他人的姓名是最大的尊重”[4],大学是通往社会的桥梁,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为人处世的主阵地,通过使用姓名牌,让教师向学生传递关怀与尊重,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以后的人生中,这种思想与习惯将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2.课堂交流,姓名牌有助于增强责任心
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为广大师生普遍认同。不过,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打破。在高校思政课上,一方面,课堂上教师讲授仍然过多,学生参与度不足,课堂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发表意见的诉求并付诸行动,而更多的学生却倾向于沉默应对。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政治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缺少必要的预习与准备、不同的专业背景等等。
但是,除了客观条件和主观的习惯、意愿之外,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才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笔者的班上,一位同学在进行课堂演讲时,倡议大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努力时,想不到迎来了满堂的哄笑。顷刻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读书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与个人责任感和荣誉感荡然无存。这件事反映了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心态,对功利、“自由”的追求掩盖了本应有的责任感,而思政课有责任对这一现状进行努力,尝试改善。
在合班上课的思政课堂有针对性的实施姓名牌制度,可以在有形中拉近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距离,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荣誉感。在此基础上配合其他教学手段,如分组讨论,课堂演讲等,便有助于激励、组织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不仅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清议”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使命感与自信心。
3.考勤与纪律,姓名牌帮助强化自控力
近些年来,高校课堂的纪律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日益令人头痛的问题,各种考勤的办法也花样百出。不过,大学的课堂如果真的需要刷指模考勤,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维持课堂的纪律与效率,形式与内容应该并重,纪律的要求与课堂的精彩应该相辅相成。
更需注意的是,现在的大学生不仅在考勤方面有迟到、早退、旷课这些老问题,更重要的有偿代课的广泛存在,这已经属于诚信的问题了;另外,课堂被手机绑架,已经到了“异化”的程度。显然,这不是一个仅存在于中国的问题,斯坦福大学凯利·麦格尼格尔的意志力课程受到全球性的热捧就在间接的证明,现代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欲望,在自我控制上感到力不从心[5]。
实际上,大学生并不是不希望能有更有效的监督与自我监督,只是在现实中各种诱惑在不断进行干扰。由此,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师生来说都是有必要的。而课桌上的一个姓名牌,可以清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烟幕,配合课代表、小组、同学之间的自治性质的管理,可以形成有效的督促,帮助师生共同创造高效的课堂,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最终,有可能帮助同学形成一生都受用的良好习惯与积极心态。
二、姓名牌制度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结合相关的理论,参照网络上其他教师的经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在高校思政课堂推行姓名牌制度,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涉及学生的认可度与持续性。这些都需要在现实中进一步探索,以求完善。
1.对大学生抵触情绪的应对
目前,关于课堂使用姓名牌的研讨大多针对高中以前的教育阶段,在大学课堂上使用这种手段还是不小的新闻,思政课上遇到的阻力则更大。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这和高校思政课本身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经过从小到大的政治教育后,对政治课有一定逆反心理,认为课本上讲的都是重复、枯燥的大道理,对以后的人生影响不大。在摆脱了高考的压力之后,学习思政的作用在大学生心中便陡然消失了。其次,随着网络、通信等事物的普及与便利,各种思潮在社会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再加上青年人本身的叛逆心理,就为“自由化”的思想营造了肥沃的土壤。而大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尚不十分准确和理性,有时甚至将放纵看成自由。
在这种思想状态的下,高校思政课上采取姓名牌制度,无疑很容易被看成刻板的管教。面对这种抵触,首先要找准定位,以关心每个学生为根本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改变学生认为姓名牌制度“仅仅是为了控制自己”、“压力山大”、“再也无法逃课了”等简单而偏激的想法。其次,要充分考慮到当代大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需求,在推广姓名牌的时候,形式上尽可能个性一点、自由一点。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同学自制姓名牌时利用不同的风格展现自己的梦想[6],就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对姓名牌可持续问题的应对
高校思政课推行姓名牌制度的另一个困难是其可持续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全部学生在开学初都按照要求制作姓名牌,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新奇感的消失,只要老师不再督促,许多学生宁可将牌子放在包里,也不愿意将其放在桌子上。因此,我们推行姓名牌制度时需要给学生以持续的激励。比如,在课堂讨论时或其他环节,给学生适当的加分,每次加分可以写在姓名牌背后预先设计的区域,期末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这样,姓名牌又可以作为积分卡,使学生受到不断的鼓励,督促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
三、总结
诚然,文中提到的问题在高校其他课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正如前文所说,高校思政课有其特殊的使命,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同时,这门课又面临着比其他专业课要突出的课堂管理与组织困难。要想培养出真正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大学宽进严出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小小的姓名牌不过是解决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学问题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探索,但是目前中国高校教育中所面临的诸类似多问题却不容忽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培养现代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除了有高远的志向,还需要有现实中的责任担当,生活学习中的点滴汇聚,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在高校思政课中探讨与实验姓名牌制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晓静.“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会逃课了”[EB/OL].凤凰网资讯,[2014-04-15].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
014_04/15/35767126_0.shtml
[2]高林.姓名牌:熟悉学生的捷径[J].基础教育,2003(S1):37.
[3]王振达.尊重学生从关注姓名开始[J].思想理论教育,2011(4):80.
[4]戴尔·卡耐基著.图解卡耐基成功学大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55.
[5]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M].王岑卉,译.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6]为自己制作姓名牌内蒙古师大学生玩“个性”[EB/OL].内蒙古新闻网,[2014-3-18].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
em/more/67051700/0002/67051700_000002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