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课堂设问针对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4-11-07林晓惠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诸葛亮天堂矛盾

林晓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良好的课堂提问就如同一粒粒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产生求知解惑的欲望和阅读课文的兴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课堂提问是切实落实新课标上述理念的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就要针对阅读文本特点,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巧妙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讨论问题进行有效的对话。那么,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那就要在教学中突出设问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教学重点处设问,引导有效对话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其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教材的重点部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凭借问题进入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的独特感悟充分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对话。

如《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要求他在十天之内赶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本文的内容重点在于“借箭”。指导学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原理阅读这篇课文时,可以如此设问:周瑜明知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不出十万只箭,为什么还要强压诸葛亮造箭呢?诸葛亮又是怎样对付的?结果怎样?学生在围绕问题参与对话的过程中,便可掌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梗概,记叙的要素,作者的写作目的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和准备。

再如《和时间赛跑》一课中,“时间过得这么快,我既着急又悲伤”这句课文的重点句该如何理解呢?我是如此进行设问的:时间跑得快,我着急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样,引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突破了课文教学的重点:明白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二、在矛盾冲突处设问,引发有效探究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的事物相互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这也就是说,教学中抓住了文章中的矛盾变化过程进行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就能理解情节发展的过程,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穷人》一文情节波澜起伏,文中桑娜一家生活艰难贫穷和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之间就存在了尖锐的矛盾,并贯穿了文章的全过程。在指导读重点段时,可设问:桑娜明知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桑娜把邻居的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了,为什么还愿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从而理清了矛盾发展的全过程,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在文本对比中设问,引导有效思考

有些文章内容,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突出某一个事物或道理。教师抓住教材中的对比因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思考,引发学生独特感悟的迸发。

如《鸟的天堂》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教师可紧扣住文中的对比处设问: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看到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第一次见到“鸟的天堂”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榕树,静静地躺在水面上似的,见不到什么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通过一静一动的两相对比,学生既加深了对“鸟的天堂”美丽景色的印象,又深深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美。

又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我趁机设计了一道对比性强的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已见,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四、在教学难点处设问,引导有效突破

文章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限制,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层层引导才能恍然大悟。

如《月光曲》的联想部分是文章的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大海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了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到联想的表达效果。这样,便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教学效果。

五、在总结课文时设问,引导有效拓展

世界上的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一篇文章也是这样。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去理解内容,便于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文中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表达却非常清晰。总结课文时,根据教材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后,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进而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品析作者谋篇布局之巧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经过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师应在课堂中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又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诸葛亮天堂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天堂湿地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天堂游
天堂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