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伊恩·凯勒格林聊戏剧
2014-11-07赵立采访赵立靳锦徐菲翻译Sophie编辑张薇摄影朱冠男
文|赵立 采访|赵立 靳锦 徐菲 翻译|Sophie 编辑|张薇 摄影|朱冠男
和伊恩·凯勒格林聊戏剧
文|赵立 采访|赵立 靳锦 徐菲 翻译|Sophie 编辑|张薇 摄影|朱冠男
戏剧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因此而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世界。
伊恩·凯勒格林(Ian Kellgren)“一口标准的英国上流社会口音”,作为知名戏剧导演、Drama UK(英国戏剧艺术学会)首席执行官,他为英国绘制了将本地戏剧教育推向全球的远景。此次来京,是与知名音乐人小柯合作名为“英国音乐戏剧”的夏令营,为期7天,收费近1万元。8月10日,是夏令营最后一天,展演日,孩子们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小柯剧场为台下的父母奉献了一出完整的音乐剧。一位在整个夏令营期间完全不合作只作壁上观的孩子,也出人意料地完成了整场演出。当然,有几位妈妈哭了。
凯勒格林对在中国推广音乐剧的期望值不高,因为据他得来的信息,小柯的一些朋友“都不太清楚音乐剧是什么”,此次夏令营,他的目标是“教给中国的孩子什么是音乐剧和具有欣赏音乐剧的品位”。翻看采访记录,发现他分几次很仔细地解释了音乐剧的概念。
中国普通观众虽然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音乐剧的演出,但改编自音乐剧《歌剧魅影》的电影,名叫《夜半歌声》,由每年4月1日都要被铺天盖地缅怀的张国荣主演。一年多前,《悲惨世界》的票房也不算太坏。我因此认为他可以介绍一些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来中国演出,毕竟那是唯一可与百老汇抗衡的演出圣地但在中国的名气明显逊色许多,但他认为那是商业问题,不愿多谈。而且就他所了解的情况,介绍演出到中国显然为时尚早,先把普及和培训做到位再说。
赵立 = Z
伊恩·凯勒格林(Ian Kellgren) = K
Z: Drama UK作为一个专业机构,却很注重为普通人和孩子提供戏剧培训,你认为这种培训的必要性在哪儿?
K:你去学芭蕾,去学钢琴、唱歌,或者表演,但音乐剧是所有这些东西的融合。你学了音乐剧,你就会很明确地知道你的孩子适合什么,比如他演着演着发现他唱歌特别好,那就往唱歌方向发展。但如果你只让他学钢琴,可能他擅长的那部分就没有挖掘到,他不喜欢,是你在逼着他学钢琴。
音乐剧的价值还在于,孩子们可以通过它掌握社交技能。他们本来害羞,慢慢可以和别人交流;他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注意力集中,学会解决问题,因为音乐剧是特别需要配合的。这些技能非常重要。
(翻译补充:比如有一个家长告诉我们,她的孩子参加完音乐剧夏令营之后变化很大,唱歌、跳舞、洗衣服、写作业变得特别有激情。这位家长哭了,她说我孩子的本性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么多年在中国的这样一个教育系统里被压抑,变得不像孩子了,她说这个地方焕发了孩子的天性。)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在提倡学校开设戏剧之类的课程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经济在爆发式发展,政府意识到像戏剧之类的课程,可以让孩子学习到一些新的能力,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还可以增强孩子和世界交流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Z:那非戏剧专业的成年人去接受戏剧培训,通常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K:成年人也需要锻炼社交、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这些能力,我们也是需要被开发的。戏剧最精髓的两点,一个是想象力,第二是娱乐性,这两点是成年人很缺乏的。戏剧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因此而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世界。对于成年人来说,(通过戏剧角色的扮演)把自我在生活中的东西拿走,通过自由的发挥,来突破平常的一些条条框框,非常重要。现在很多生意人会用戏剧的形式来减压。
Z:用戏剧减压,类似现在很流行的心理戏剧,实用,具有功能性。作为一个音乐剧专家、一个艺术家,你怎么看心理戏剧这种戏剧形式?
K:我们这次夏令营有一个老师,她是做戏剧心理治疗的,全程跟我们。比如咱们4个人,闹起纠纷来了,那我们可能会换角色把这个场景演出来,之后我们就会学会换位思考啊,包括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
Z: 我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人在伦敦从事音乐剧培训的工作,他也做针对中国孩子的音乐剧夏令营,他说中国孩子相比西方孩子不够open,肢体表达能力很弱,你这次和中国孩子相处一周,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K:我想首先是因为,英国孩子大多4岁开始就有唱歌、舞蹈、表演等方面的训练,但中国还没有。
我看到的是中国孩子优势的方面,他们可以在5天内学会9首英文歌并学习跳舞,词汇都很难的,都是英国过去的那种词汇。中国孩子非常有这种工作的状态。
当然,刚开始他们同英国孩子相比,是更害羞、更矜持的,但到后来他们觉得和你成了朋友,会变得大不相同。其实孩子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比如爱动、爱交朋友,只是需要有人把它调动出来。
我理解中国家长会憧憬孩子长大后成为医生、律师或者是商人,但是学戏剧跟这个也不冲突,孩子们学习到的社交技能对他们以后成为一名医生、律师很有帮助。
Z: 我知道中国的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会去接受戏剧培训,他们的解释是,当你以职业身份在人前说话,那其实也是一种表演。
K:商人更需要应变能力,比如现在一些公司要求员工每次演讲完之后要表演一个两分钟的脱口秀,两分钟之内你必须让台下的人笑。其实人有很多面,有很多性格和角色,有时候你需要把另外一个角色或者面貌展现出来,你需要去培养那些能力。
现在很多政治家或是商人都要接受如何面对媒体的培训。他们需要学习,就是我在这个场景,我需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情绪,这个不是所有人天生都会,而是需要训练的。而只有当你真的掌握了这个技能,你才可以自如地表演、自如地发挥,而不是以最原始的情绪来表达你的观点。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些技能,那么你在镜头里是不会吸引人的,尽管你表达的观点是重要的。
Z: 就是习得一个面具。
K:翻译和凯勒格林商量后补充:比如《摩纳哥王妃》一书中讲道,摩纳哥王国有一个团队专门帮助格雷丝·凯利如何做王妃,他们给她放奥斯卡获奖时她的演讲,然后说你看你是一个失控了的演员,你根本就没有很好地展示,太幼稚了。作为王妃其实比拿奥斯卡还难,所以就会锻炼她那种特别细小的情绪的控制。他们会有卡片,比如有30种情绪,这30种情绪都特别接近,(但你得学会)什么场合需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这种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Z: 在准备全球巡演他的音乐剧Aspects of Love(爱情面面观)之前,创作了《猫》和《歌剧魅影》的韦伯却说“音乐剧早已灭亡”,你怎么看?
K:我觉得是因为韦伯最近不太顺利。我不认为音乐剧已经死亡,而是说它面临一个死胡同,需要新鲜的血液去改变现状。如果中国开始培养年轻人或中老年人掌握一些音乐技能,那他们带着新的视角,可能会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来,没准就在5年之后。
中国的改变让人兴奋。比如小柯就对音乐剧很感兴趣,因为他正在寻找新的艺术形式,正在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剧。
Z: Drama UK是否考虑过把英国正在上演的音乐剧带到中国来?
K:这是商业问题了。其实有些音乐剧已经引进了,比如《妈妈咪呀》,但是成本非常高。这件事虽然很值得做,但是成本你要考虑、要控制,所以确实有困难。
Z: 《妈妈咪呀》卖得不错啊,但我认为很多人会想看原汁原味从伦敦西区过来的音乐剧。
K:但我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不会在这个上面投资,因为音乐剧的观众群在中国还没有成长起来,还是得一步步来。
Z: 但我知道很多中国小孩都是《猫》的忠实观众,根据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的电影也很受欢迎。
K:看你这么喜欢,你应该做一个这方面的投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