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函
2014-11-07
来函
我不会噤若寒蝉
首先,感谢贵刊的采访和报道!有人认为,因为职务的变迁,我又“红”了一回;有人认为我“矫情”,但是我没有。江湖很大,我只是江河湖海中的一滴水,一片小浪花!不管局内还是局外,这10年,我收获颇丰,不管是现实中的朋友还是虚拟世界中的网友,不管是志同道合者还是意见分歧者,都推动了我前行,都帮助了我思考。过去有你们,我信心百倍;现在有你们,我不孤独。不管位置如何,我依然要保持我原来的性格,我不会噤若寒蝉!因为,我是有责任心的人!
廖新波
谢谢廖新波先生用6个小时与《人物》编辑总监张卓谈论了自己过去10年的体制内生活,使我们了解到一位体制内建言者所必须具备的勇气,以及同时也不可或缺的诸如分寸感一类的技巧。我们期待看到体制与建言者的良性互动,正如“廖厅”所提到,通过社会而非内参、书面报告的路径将声音传递给政府。祝在新的职位和老的互联网阵地一切都好。
不吝气力
最新《人物》刚看完,采写有三大特点:一、采访扎实,叙事密实。朱清时的专访周边采访不少人物,不只讲好话。但叙事太满,留白不足。这点怕是人物杂志一大缺憾。二、采写客观,小标题大多不是记者在总结和下结论。这点最赞。三、文章大标题点睛到位,新鲜而不刻薄。惨胜,卖房,卸官,干脆而精准。
微笑漏网鱼
最近有一位媒体同行谈起《人物》时,称这是一个“下笨功”的团队。同样感谢读者看出这一点。此前有关朱清时先生的大部分报道视其为与教育体制对抗的旗帜,我们认为这种轻而易举就获得的结论是符号性的,同样,也是可疑的。为了将人物和他所进行的改革从模糊面目中剥离,记者在深圳、合肥和北京三地共采访了36人,并数易其稿,以求更近真实。《人物》希望团队中的每一位记者都能够呈现这样的品格,怀抱理解,不吝气力。
一篇上佳的人物报道,应该呈现时代的面貌,包括时运、体制、性格、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对于一本杂志的封面来说,我们的体量不小。但是,这里有封面、5篇长报道和更多精致并同样能够带来阅读快感的短报道。张弛有度,疏密有致,以整本杂志来说,我们已经达成使命。
正常的报道
这么多天的“正能量”,终于看到了一篇正常的报道,这才是我们想看的媒体报道。
我是一个随便的人
在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我们的一位文字记者和一位视频记者去往震区现场。作为一本月刊,《人物》有时会陷入新闻时效性的纠结,制作一篇深度报道刊登在下期杂志?还是不断地发回更具时效性的短特写?这一次我们两样都做了。而你看到的这篇“正常的报道”《被铐住手脚的精神病人逃过地震后怎么办》,正是地震系列中一篇仅供新媒体平台的短特写。比起纸质杂志的稿件,它们也许会更快更短,但一定同样漂亮。
纵然不能奋身一跃
从音乐学院毕业后“误入歧途”步入特警队的我,多少能理解主人公的心理。谁年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梦想,可现实让你一步步离它远去,多年以后当你回望它的时候,心里剩下的只有唏嘘和惆怅,但我依然认为有梦的人总比那些只会浑浑噩噩埋头工作和生活的人幸运,这辈子非常庆幸有音乐这位朋友一直陪着我!
卡卡罗特
“第二人生”栏目想要探寻这样一种人,他们一直试图冲破日常生活。就像上期杂志中的狱警赵志刚,心里烧燃着一小点关于音乐的火苗。可是像许多人一样,现实,勇气,天赋,时运,这些要素缺少一样,他便不能登上那些被冠以“梦想”名头的舞台。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被他打动:琐碎人生也自有其高贵之处—纵然不能奋身一跃。
(本期回复:编辑总监赵涵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