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峰:三江源,三十年
2014-11-07桂杰吴雪阳
桂杰+吴雪阳
提起摄影家郑云峰,就会联想到他另外一个名字“三江源拍摄者”,73岁的他在青海省三江源一拍就是30年,他是三江源的传奇。
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如今已是一头花白的头发,决定去三江源拍摄的那年他45岁,正值壮年,正是他手中的镜头见证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环境从被疯狂破坏到政府开始有效保护到生态逐渐好转,牧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30年,15万余张图片,行程几十万公里。有人说,再难的事,也挡不住一个人可以坚持做30年!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三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30年对我而言很长也很短暂,人生有几个30年?三江源却在这弹指间,发生了巨变,有生之年,我希冀着能为保护环境,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点事情。”
年轻时的郑云峰本可以在机关安稳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1982年,痴迷摄影的他趁出差的机会来到了青海三江源头,第一次见到淳朴热情的牧民,一望无际的雪山和丰美碧绿的草原……他像着了魔一样,手中的相机便再也停不住。本来5年的拍摄计划一直延续至今。
80年代初,从黄河源头放眼望去,掘地淘金的人非常多。“为了寻找金矿,来自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淘金者来到这里,大片草地几乎被翻了个遍。我亲眼看到,工人开着挖掘机在草地上掘了几丈深,就是为了淘金。这里没有,再去别的地方,草地伤痕累累,不忍卒看。”以后,淘金的范围慢慢延伸到了可可西里无人区。淘金的“重灾区”主要在黄河源头——青海曲麻莱县麻多乡,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过去有湖泊4077个,后来只有300多个,其余的全部干涸了。黄河三大主水源也变小变浅,曾一度导致中下游断流,往昔的脚下滔滔湖水,远处冰雪伫立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
看到这些场景,郑云峰感觉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一些场景有时甚至让他颤抖着双手,痛苦得无法按下快门。
郑云峰初到青海三江源时,正是环境遭受人们疯狂肆掠最严重之时,“你很少能见到藏羚羊,即使远远看见几只,也根本不可能到跟前拍,用长镜头也瞧不见。”那个时候连野牦牛这种昔日里很常见的动物也很难碰到。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对猎杀野生动物惩罚力度的加大,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对野牦牛和藏羚羊等猎杀的人群渐渐变少,“如今,这些野生动物看到我的镜头不再跑了,眼神里都是善意,藏羚羊也不再像之前那么警惕。”
在三江源托着摄影机走过30年,在郑云峰眼中,人与自然是可以和睦共处的,掌握自然规律并不是妥协,对自然尊重并加以利用这是人类的大智慧,这样才能共生共存。
寻找令人着魔的“真实感”
行走拍摄的过程,让郑云峰渐渐明白:“自然的必是生动的,生动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定是传世的。”因此他找到了摄影的题材在哪里,决定用一个个镜头来记录下自己所见和内心的真实感情。
然而,摄影耗时耗财,有时为了一个好的镜头,郑云峰往往要搭上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以及许多胶卷,他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期间,他也因为负债上百万元不得不暂停在三江源的拍摄,回到徐州家中,开设了一家婚纱摄影公司。90年代,婚纱摄影风靡大江南北,他的店生意火爆,一年后债务还清,他再次踏上了三江源这片土地。郑云峰常年在青海三江源地区跑,居无定所,走到哪儿歇到哪儿。
尽管日渐遭到破坏的环境让他在摄影的过程中揪心,然而在行程中他也不断被温暖和淳朴包围着。一年冬天,天特别冷,手脚冰冷的他遇到了一个藏民兄弟。当时,野外刮着沙尘暴,徒步前行的他不知该到何处落脚,这个藏族兄弟把他带进了自己家的帐篷里。“初次见面时,他的一个表兄刚逝世,按照当地风俗是不能杀羊的,但因为我的到来,他还是杀了一头羊,并且把最珍贵的羊尾巴留给我吃,这是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才有资格享用的。后来跟他一起去放羊,我的墨镜丢了,他毫不犹豫就把自己的墨镜塞给我,取下口罩上的一块纱布蒙在了眼睛上。”至今,那张纯朴热情的面孔依然印在郑云峰的脑海中。
家里人都很好奇,他在三江源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笑着说:“在你们眼中,高山缺氧、连绵的冰山、道路崎岖什么的可能就是困难重重,可当你与那个环境融为一体时,丝毫不会觉得那是险阻。住在藏民兄弟的家里,与牧羊人相伴,那种自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面对大雪山、大冰川、蓝天白云、大草原可以放声大笑、想哭就哭的状态是外面的世界无法给予的。”
在郑云峰的眼中,为了寻找那种令人着魔的“真实感”,所有的困难都不值一提。
“真实”记录者,更是思想者
“我希望能用手中的相机给历史留下更多的东西,记录母亲河的变迁,记录她的美丽与忧伤,揭露丑是为了提醒人们思考问题,不该做的不能做,记录美则是让人们更加珍爱这个地方。这是自己的责任。”
三江源的真实带给郑云峰很多的感触和灵感,他眼中的“真实”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这是物境;看山不是山,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此为情境;看山还是山,透过表面的物境看到了本质,这是意境。而只有达到第三重境界,才可有作为。
“不同的人看到的青海湖是不一样的。很多人看景只是看到了目及之物,却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有些则是想到了后就忘记了,而我用相机将这些想到了的东西记录下来。”郑云峰希望自己的拍摄和研究能将学术的、文献的、欣赏的都融为一体,做一个思想者和历史的重托者。
他是一个卓越的摄影家,但算不上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由于常年在三江源地区拍摄,郑云峰陪伴老伴和孩子的时间很少。“他们知道我在干什么,虽然担心我的身体,也有些许抱怨,却也不会阻拦我。”同样搞摄影的儿子曾经来过三江源,陪着郑云峰在这里行走。高山缺氧、道路不通、恶劣的环境、家中摄影店的一系列事务,儿子终于还是回去了,郑云峰继续在这里孤独地前行。“年轻人受不了这儿的环境,耐不住寂寞,这里是留不住他们的。”
郑云峰曾任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徐州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英国皇家摄影协会高级会士。很多人不理解,凭借他今日的名气在老家搞婚纱摄影完全可以挣大钱,颐养天年,为何还要这般辛苦地去三江源?“如果我想过安逸的日子,30年前就不会放弃安稳的工作。”
郑云峰的口头禅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能做自己喜欢并且有能力做的事情,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战胜自己。”
今年中秋,他最高兴的就是自己的摄影集《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影像资料档案三江源》正式出版,这是第一部通过实际田野调查的方式建立的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较为完整的影像档案,被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誉为“一部沉甸甸的视觉档案”。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