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女婿的“妈妈味道”
2014-11-07和风
和风
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
“习大大”亲赞的这个饭馆叫做“花”,这家小饭馆之所以名声在外,得益于中国岳母和约旦婆婆真传亲授的“妈妈味道”……
“会做饭的男孩子肯定错不了”
安徽姑娘刘芳活泼开朗,2000年她来到广州一家阿拉伯餐厅里打工,不久与同在餐厅工作、高大腼腆的约旦青年穆罕奈德相识相恋。两人性格互补,却很投缘,很快谈婚论嫁。领证之前,刘芳决定把穆罕奈德带回故乡安徽蚌埠五河县,让父母看看。
刚看到约旦女婿,刘爸爸刘妈妈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老两口总觉得涉外婚姻不稳固。刘芳决定让穆罕奈德展示一下厨艺。她把妈妈拖出厨房,让男友一人准备午餐。在厨房,穆罕奈德熟练地系上围裙,开始择菜。刘爸爸小声嘀咕道:“他会做饭吗?”刘妈妈看女婿活儿干得有模有样,越看越喜欢:“你以为别人都跟你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看呐,会做饭的男孩子肯定错不了!”
中午,穆罕奈德共做了五菜一汤,菜肴基本是约旦做法,菜品的味道让穆罕奈德多少有些忐忑。家人入席,刘妈妈率先夹了一筷子青菜。“味道不错,不像中国菜那么重油盐,很清淡,适合我们老年人吃。”见刘妈妈满意得直点头,穆罕奈德大着胆子向岳母求助:“你教我几道中国菜吧,特别是刘芳爱吃的。”刘妈妈很惊讶,然后一口答应下来。在刘家住下来的那段时间,穆罕奈德瞅准机会就黏在准岳母身后学习做中国菜,特别是刘芳最爱的红烧鱼、酱香茄子、韭菜盒子等特色中国菜。穆罕奈德的完美表现,终于让两位老人放心。2002年下旬,刘芳和穆罕奈德正式成为夫妻。
中国刀功加盟约旦老酸奶
2002年,穆罕奈德叔叔在广州的餐厅越做越好,又到义乌开了一家分店,是义乌最早的阿拉伯餐厅之一。当时很多阿拉伯商人就餐不方便,因而餐馆的生意一直不错。2004年,小两口正式接手经营起这家餐馆。
2008年,因为遭受金融危机,餐馆日益惨淡,刘芳和穆罕奈德绞尽脑汁,试尽各种方法,可惜收效甚微。偶然间,刘芳无意听到一位阿拉伯客人抱怨,店里的菜没有新菜式。这句话一下点醒了刘芳,她决定向妈妈和婆婆请教。
刘芳暂停营业,把婆婆和妈妈全都请到了义乌。第一天,刘妈妈率先下厨房做了自己的拿手菜。第二天,婆婆为大家奉上了一桌华丽的约旦美食。
两位妈妈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对待食物、对待子女的态度几乎一样。她们用心去做,每一道饭菜都力求完美,力求给家人带去最大的满足。一次,两位老人共同开发出一道“酸奶土豆烩鸡块”。刘妈妈充分发挥了自己刀功,土豆丝切得跟银针一样,匀称好看。亲家母在一边见了直竖起大拇指。刘妈妈忙着谦虚:“没有你做的特色酸奶,这道菜也不会这么好吃。”见两位老人在厨房里指手画脚地夸赞对方,刘芳和丈夫捂着嘴偷笑。
两家妈妈还拿出积蓄来补贴餐馆,有了妈妈的支持,刘芳干劲十足,她重新装修了餐厅,更大程度的融入了阿拉伯特色,更换了厨师和菜系,改名为“花”。果然,餐厅经过改革,生意又如从前般红红火火。很多食客吃完之后,都说:“要想吃正宗的妈妈味道,就去这家餐厅。”
洋女婿讨好丈母娘
夫妻俩忙着经营餐厅,不久又开了一个外贸公司。两个调皮的儿子都扔给保姆也不是办法。穆罕奈德便把丈人、丈母娘请到了义乌,帮忙一起照顾俩外孙。刘芳说:“和老人住在一起,多少会有一些不习惯的地方,但丈夫可会讨好我父母了,平时如果我和他吵架,我父母肯定是帮他的。”有时,刘芳和父母发生争执,穆罕奈德会很严肃地对太太说:“别忘了,他们是来帮忙的,要尊重你的父母。”
尽管经营的是阿拉伯菜系,但穆罕奈德在餐桌上,丈母娘做的中餐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偷偷跟刘芳说,“没吃饱”。于是,疼洋女婿的丈母娘也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约旦菜,每次吃饭,都会备两套。
6月5日上午,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后,穆罕奈德的手机突然响个不停,所有打来电话的朋友都重复着一句话:“穆罕奈德,祝贺你!习主席在演讲时提到了你,提到了‘花餐厅!”
穆罕奈德有些吃惊,听着朋友们在电话里的笃定说法,他将信将疑。他打开电脑,开始搜寻习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视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妻子刘芳一个劲地笑着,穆罕奈德的双手激动得有些发抖,“是真的!”他紧紧拉着刘芳的手,心底的喜悦喷薄而出。
国家主席亲自为餐厅点赞,让刘芳和丈夫骄傲不已,如果没有两位老妈妈,就没有他们的现在,他们要做的,无非就是把“妈妈的味道”发扬光大,让中国人和约旦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责编:孙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