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2014-11-07徐芬
徐芬
许多高中生在英语语法上花大功夫,却并不太明白汉语的语法,这使得饱含着前人辛勤汗水的知识结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地阻碍了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正常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开展语法教学非常必要。
语法知识,是许多语法学家费尽了大量心血总结出来的关于汉语语言运用规律的知识,它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的重要工具,但遗憾的是,许多高中学生却并不太明白汉语的语法,甚至连最基本的词性的知识都不知道。更可悲的是,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还不得不借助于英语的语法知识。
根据语文知识体系结构特征及苏教版教材的编排,语法的基础知识已经在初中全部讲授完毕,但在“淡化语法,注重语文素养”的呼声之下,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非常有限,兼之汉语语法体系非常繁冗,内在联系紧密,且中考直接涉及语法的题目很少,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也只是略略一提,学生更不重视。所以,许多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学习和掌握。例如,有的学生不明白短语结构,语句连接,句子的主干只知道主语,却说不出谓语和宾语,有的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句子中有及物动词,却不知道及物动词后面要有宾语,还有的在使用关联词时,不知道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选择,这些学生对于语法的基础知识尚且不能理解,更不要说运用语法知识来解决与分析问题了。因此,当语文教学中涉及到需要利用语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面显难色,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无论在表达内容方面的复杂性,语言运用方面的灵活性,思想内容方面的隐蔽性,表达手法方面的多样性,还是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方面,都比初中阶段上了一个台阶,若学生仍然保持原有的语法水平,则无法保证学习效果,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插入语法知识的讲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法基础和鉴赏水平。
比如,教师讲解《我与地坛(节选)》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可以问学生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景物的描写可以简化成哪几句话?(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又散落了雕栏。)
②“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拟人化的动词是主、谓、宾中的哪一项?“琉璃”“朱红”“高墙”“雕栏”是主、谓、宾中的哪一项?
③那“浮夸”和“炫耀”是定、状、补中的哪一项?
④用“浮夸”修饰“剥蚀”的“琉璃”,“炫耀”修饰“淡褪”的“朱红”,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什么意境?
⑤这段描写仅仅是为了描写地坛的荣与衰吗?它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却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年轻人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嵌入语法知识,不仅引导学生鉴赏了文章中丰富的语义、精彩的语句,还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所蕴藏的深厚情感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这一抹红的添描,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只限于讲授常用的实词意义与虚词用法,只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以及书下的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往往不够深入。进入高中后,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幅变长,句子的理解难度加大,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对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对于语法知识相对缺乏的高一学生来说,文言文具有较大难度,使得很多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也特别累。因此,对高一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法知识讲授是必需的。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语法教学,有利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比如,教师在介绍倒装句时,不讲解句子结构,学生就无法理解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而这些知识点初中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再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常在主语和谓语之后加上“者”、“也”表示停顿和判断;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常有特定的结构特征,常表现为“为……所……”“见……于……”等句式。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让学生明白“定语+名词”的偏正短语结构,就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知句子意思,加深对这篇文言文中关于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的理解。
教师在高一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文言文学习的需要,添描语法教学这一抹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法水平,还有效衔接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促进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长远的眼光看,学生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看得懂各种文字材料,能够快速领悟文字内涵,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水平,递给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一把钥匙。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朗读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句子成分划分,得出这个长句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个句子。又如,教师带领学生鉴赏古诗时,穿插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感悟意境。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古诗词中为了押韵而经常将定语“一两家”与中心词“鸡鸣”倒置的特点。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添描语法这一抹红,不仅传授知识,还能着眼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语言文字的精彩,为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万绿丛中添上一抹红,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将现代教学理念真正地贯彻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刘桥中学(22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