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讲述法

2014-11-07董海燕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荷叶李白语言

董海燕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采用讲述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发现式、参与式等学习形式。虽然如此,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并未失去它的价值,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关键问题在于明确教师该讲什么,讲的时机和深度要把握好,教师的“讲”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讲什么

教师要挖掘教材,找出该教学单元的共性和“这一篇”在这一单元中的个性。比如在讲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该专题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在这一专题下又分出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又各有侧重:第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第三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以上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师做到这个还不够,还应“备好”学生,当然这种“备好”应该是动态生成的,除了课前的预设还应在课堂中明确哪些是学生知道的,哪些是要讨论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阐明的,切实明确自己该讲什么,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够讲到位,引导到位,学生也就能够活动得到位了。

另外,教师除了需要了解每个专题讲什么之外,还需要了解每篇课文讲什么。例如,在《将进酒》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了解应该讲什么,该首诗歌的作者是李白,教师要从李白所生活的历史背景着手,了解李白生活的年代,然后对该首诗进行充分的理解,很多教师偏向于李白自信和孤傲的性格,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应该从李白的怀才不遇着手进行理解,进而分析该诗的真正内涵。教师只有对该首诗进行充分理解之后,才能够将理解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

二、适时、适度

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而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去阅读课文,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学生已经理解的地方不需再讲,重点讲解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和疑惑之处。

如在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一个长句:“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这是一个较长的复句,如果仅就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可能会得出“两死一伤”的结论,这时教师应重点讲述三位女青年姓名之前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突出了她们的可爱,可就是这样的好青年却被统治者当成暴徒,这是鲁迅对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正是说明反动派犯下的罪行证据确凿。

这样的长句教师如果不讲,学生就易于忽略,不能理解课文。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后适时地讲,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要讲得太深,学生意会到,内心深处震撼到就很不错了。

三、贵在精

精讲不等于少讲,讲得过简,学生不懂,因此教师讲解要在质量上下工夫。对于比较难懂的文章学生初读也许不太懂,但是教师如果在要紧处加以精讲,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如在讲到何为“拿来主义”时,以去超市买东西为例:有思考,想清楚自己要买什么东西;有辨别,能分清楚商品的优劣;有选择,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口味,这样就把比较深奥的内容讲明白了。在讲到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时候,教师应该要精讲点出这些送来的东西的本质,即鸦片是精神侵略,废枪炮是战争侵略,电影是文化侵略等。这篇文章只要教师在这两处讲解透彻,剩下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四、在语言上下足功夫

讲述法关键是教师的“讲”,为此教师就要在语言上下足功夫。“文从言顺”是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如其分、合乎实际,二是句与句之间要顺从畅达,语气贯通,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除了做到这点教师还应把握语文这门学科的语言特色,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使教学语言真正做到“言为心声、声情并茂”,体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外加强学习和训练,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例如,在《蜀道难》的教学中,由于该项教学内容属于文言文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蜀道难》的相关内容,教师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做到真正的文从言顺,文言文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咬文嚼字,要对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进行充分理解,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何让学生对每一个字都能够进行充分的理解呢?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清晰的讲述,对每一个关键字、关键词进行讲述,教师需要做到讲述清晰合理,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蜀道难》相关内容的充分理解。

五、促成学生的认知向理性阶段深化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赏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时,不仅要把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要进行创造想象,不要停留在文字描述的内容上,还要发掘它的“画外音”。学生如果经过思考后仍有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和点拨。这种讲述和点拨属于启发而非填鸭,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的认知能够向理性阶段深化。

文学鉴赏必须有一定的理性知识。语文教师的课文讲解分析,正是一种理性教育,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提高鉴赏能力。如在孙犁的《荷花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一望无边挤得”在60年代版本中为“一望无边际的”,这一改动增加了哪些东西?学生可以品味语言,教师应在最后明确,这一“挤”字,生动地显示了荷叶的动态,突出了荷花淀里荷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而且“挤”字,生动形象地显示了荷叶的动态,使人想象到荷叶有了人情,好像有意遮护作品里的主人公。又如:“女人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其中藕断丝连用得好,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好在哪里,学生经过思考后一定会想到我们切藕时的丝丝相连,何尝不像女人的情思呢?教师讲到这里就把学生的想象思维打开了,也把学生引向了理性阶段。

总之,语文教师还是要“讲”课的,而且还要讲好。有识者曰,教法在招式上的变化不能治本,教师自身素质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多读书,做研究型教师。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讲”得精彩,讲述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应有的位置。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高级中学(212351)

猜你喜欢

荷叶李白语言
荷叶像什么
语言是刀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荷叶圆圆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倒下的那一刻
荷叶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