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穿刺方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4-11-06唐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7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唐明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手法经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探讨临床动脉采血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30°~45°角斜面进针和90°角进针,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疼痛感及皮下淤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961,P=0.005);观察组疼痛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56,P=0.023);观察组皮下淤血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56,P=0.037);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37,P=0.04)。 结论 垂直进针法对组织损伤小,可提高动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

[关键词] 穿刺方法;桡动脉采血;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7-012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blood through the radial artery puncture, discuss the best methods of clinical arterial puncture blood sampling.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used needle bevel angle of 30 to 45 degrees and a 90-degree angle into the needle. The puncture success rate, pain and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occurrenc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nly one punctu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χ2=7.961, P=0.005); Incidence of pai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χ2=9.56, P=0.023);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situ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4.356, P=0.037); The rate of hematoma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χ2=4.237, P=0.04). Conclusion Vertical needle method damages tissue les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arterial puncture blood, relieve pain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Key words] Puncture methods; Radial artery blood; Application effect

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上常用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失衡、缺氧程度及乳酸和电解质指标,是呼吸科判断患者病情危重的重要指标[1],动脉穿刺采血也是呼吸科常见的专科操作之一。临床上多采用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部位进行采血。股动脉虽然穿刺成功率高,但是存在不易消毒、冬天脱衣裤不便、呼吸困难时难于采血等弊端[2];而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消毒、患者暴露少、易于操作、采血后易于压迫、便于观察止血效果,是目前我院首选的采血部位,但是部分患者反映穿刺时疼痛感明显。所以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是呼吸科护士需要探讨的问题。传统的操作规程中,通常采用中指和食指定位、采血针30°~45°角斜面进针的方法进行动脉穿刺。我院呼吸科采用单指固定血管,采血针90°角进针的方法进行动脉穿刺,在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感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方面与传统采血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患者98例,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45~70岁。纳入标准:神志清楚,能正确进行疼痛评分;Allen试验阴性。排除标准:神志不清,不能正确进行疼痛评分;Allen试验阳性;穿刺处皮肤有破损、皮下淤血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操作者为我科3名专科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研究前均经过操作方法的培训。

1.2所用材料

使用BD公司生产的安全性动脉采血针进行穿刺,该血气针有喷雾态钙平衡肝素锂和先进的孔石装置,事先预设采血量,刺破血管后空气自动排空,血液回抽。当血液液面上升到预设血量时,活塞孔与血液接触,自动膨胀封闭使血液与空气完全隔绝[3]。穿刺结束后无需刺入橡皮塞,单手将针头置于安全卡槽内,扭转去除卡槽和针头,注射器乳头处螺旋拧上安全座帽,置采血管与两手掌之间,轻轻转动数次,混匀抗凝剂。整个采血过程无空气进入,保证了标本数值的准确性,并可以有效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endprint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食指和中指固定血管,30°~45°角斜面穿刺进针,观察组采用食指固定血管,90°角垂直进针,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感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操作方法: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制度和三查七对原则,患者取平卧位,腕部伸直、放松,掌心朝上。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预先设定好血量的空针30°~45°角刺入桡动脉,穿刺成功后血液自行流入采血针内,完成所需采血量后,迅速拔出针头,用两根无菌棉签并排压迫穿刺部位10~15 min,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延长压迫时间。规范、正确处理好采血针,标本贴好标签及时送检。观察组穿刺前,操作者取合适站立位置,穿刺右侧桡动脉时,患者外展右臂,手心朝上,操作者站于右臂外侧。穿刺左侧桡动脉时,护士站于患者外展左臂的内侧,采用一指一按一提的方法,即操作者的左手食指触及桡动脉搏动最强点后,再向近心端滑动2~3 cm即在掌横纹上方5~6 cm,用力向下按压,再轻轻向上抬起,将桡动脉固定于食指。操作者右手小鱼际按压于患者穿刺手掌的大鱼际,以便于固定。进针时,采血针针头斜面要朝向心脏方向(血流方向),90°角刺入动脉进行穿刺,采血后的按压方法和时间、采血针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4疼痛评分

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进行评估。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4]。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剧痛。每次操作后操作者拿着疼痛评分卡,直接询问患者,对刚刚穿刺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选择一个能代表自身疼痛的数字),并做好记录。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穿刺成功率及淤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961,P=0.005),观察组皮下淤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桡动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操作,也是难度较高的护理技术,由于其位置明显、便于按压、受到环境和患者姿势的影响较小等特征,易于临床采血,是留取动脉血的重要方式。但由于不同的采血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不同,临床护理中均在积极地探讨不同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研究中重点关注穿刺的成功率、患者疼痛感觉、血肿发生情况等因素[5-8]。

桡动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通常可在桡骨茎突的内上方触及其搏动,但桡动脉细小,且外侧伴有桡神经浅支,如果定位不准,反复穿刺易引起动脉痉挛,造成采血困难或误穿刺桡静脉,所以桡动脉穿刺定位至关重要[9]。既往采用中指、食指触摸桡动脉,给穿刺不确定的感觉,有时候可以感到某一片皮肤都在波动,很难确定其具体位置。选择动脉搏动最强点进针,此处皮下组织少,动脉易滑行,刺入骨膜后痛感明显,所以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穿刺成功率低且增加了疼痛感。而观察组采用单食指一按一提的定位法,只触摸到一个搏动点,穿刺点易感知,加上一提一按的按压力度,可使穿刺动脉得到有效的固定,还可以防止动脉痉挛。穿刺点选择在最强搏动点向近心端滑动2~3 cm,即掌横纹上方5~6 cm,此处桡动脉位置较深,有肌肉包裹,动脉更不易滑动,减少了误入骨膜神经的可能,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减少了疼痛感[4]。

各种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受损部位的组织可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疼痛的程度取决于刺激的程度、速率、时间及作用点的面积[10]。采用垂直进针法进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于斜面进针时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程度和强度小,致痛物质释放少,痛觉冲动小,故疼痛较轻[11]。另外,垂直进针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较斜面进针的行程短,对皮下神经纤维的刺激少,缩减了伤害性刺激的速度和时间,也减轻了疼痛[12]。

由于不易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在穿刺中易反复多次试探穿刺,成功率低,反复进针退针容易损伤血管,造成皮下淤血的发生。而垂直进针穿刺成功率高,损伤小,皮下淤血发生少。而且垂直进针处皮下和血管为同一位置,拔针后能准确按压穿刺部位,不易发生淤血或淤斑。

正确的采血姿势和体位对穿刺成功至关重要,患者被穿刺侧手臂要妥善摆放,不要将手腕悬空。操作者站在穿刺手臂的同侧,以保证针头斜面朝向心脏方向,即逆向动脉血流方向,使血液采集更加顺畅。另外,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易造成情绪波动,会影响穿刺成功率[13],所以,操作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浮躁,仔细触摸并感觉动脉搏动,必要时可闭目数秒,感觉血流搏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综上,单指固定血管垂直进针的穿刺方法可大大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约工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但实际操作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血液循环差、休克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桡动脉穿刺。

[参考文献]

[1] 王建芸. 垂直快速进针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J].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67-168.

[2] 蒋美琴,于静芳. 不同手法行桡动脉采血的效果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3-55.

[3] 潘海燕,颜波儿. 一指垂直采血法在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3,20(3B):47-48.

[4] 陈陵,徐明明,陈燕. 改良式动脉采血方法在增加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病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J]. 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0,10(31):1659-1660.

[5] 宋爱梅,刘璇,葛永春. 两种穿刺方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全科护理,2013,11(6):1650-1651.

[6] 谢稚梅,叶丽华. 两种桡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 2012,18(3):261-263.

[7] 罗和国,张明生,肖春莲,等. 穿刺处外用正红花油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1:108-109.

[8] 金利萍,戈道永,许茂莲. 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2-173.

[9] 刘小群,李静. 两种动脉采血方法在NICU中的应用与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58-1659.

[10] 赵君. 不同方式桡动脉采血对病人疼痛的影响[J]. 中国护理研究,2010,24(9C):2505-2506.

[11] 谭桂生. 疼痛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

[12] 李玉珍. 改变进针角度减轻病人疼痛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2008,(4):58.

[13] 侯润花. 动脉采血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13,20(3):337-338.

(收稿日期:2014-07-10)endprint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食指和中指固定血管,30°~45°角斜面穿刺进针,观察组采用食指固定血管,90°角垂直进针,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感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操作方法: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制度和三查七对原则,患者取平卧位,腕部伸直、放松,掌心朝上。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预先设定好血量的空针30°~45°角刺入桡动脉,穿刺成功后血液自行流入采血针内,完成所需采血量后,迅速拔出针头,用两根无菌棉签并排压迫穿刺部位10~15 min,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延长压迫时间。规范、正确处理好采血针,标本贴好标签及时送检。观察组穿刺前,操作者取合适站立位置,穿刺右侧桡动脉时,患者外展右臂,手心朝上,操作者站于右臂外侧。穿刺左侧桡动脉时,护士站于患者外展左臂的内侧,采用一指一按一提的方法,即操作者的左手食指触及桡动脉搏动最强点后,再向近心端滑动2~3 cm即在掌横纹上方5~6 cm,用力向下按压,再轻轻向上抬起,将桡动脉固定于食指。操作者右手小鱼际按压于患者穿刺手掌的大鱼际,以便于固定。进针时,采血针针头斜面要朝向心脏方向(血流方向),90°角刺入动脉进行穿刺,采血后的按压方法和时间、采血针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4疼痛评分

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进行评估。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4]。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剧痛。每次操作后操作者拿着疼痛评分卡,直接询问患者,对刚刚穿刺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选择一个能代表自身疼痛的数字),并做好记录。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穿刺成功率及淤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961,P=0.005),观察组皮下淤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桡动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操作,也是难度较高的护理技术,由于其位置明显、便于按压、受到环境和患者姿势的影响较小等特征,易于临床采血,是留取动脉血的重要方式。但由于不同的采血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不同,临床护理中均在积极地探讨不同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研究中重点关注穿刺的成功率、患者疼痛感觉、血肿发生情况等因素[5-8]。

桡动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通常可在桡骨茎突的内上方触及其搏动,但桡动脉细小,且外侧伴有桡神经浅支,如果定位不准,反复穿刺易引起动脉痉挛,造成采血困难或误穿刺桡静脉,所以桡动脉穿刺定位至关重要[9]。既往采用中指、食指触摸桡动脉,给穿刺不确定的感觉,有时候可以感到某一片皮肤都在波动,很难确定其具体位置。选择动脉搏动最强点进针,此处皮下组织少,动脉易滑行,刺入骨膜后痛感明显,所以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穿刺成功率低且增加了疼痛感。而观察组采用单食指一按一提的定位法,只触摸到一个搏动点,穿刺点易感知,加上一提一按的按压力度,可使穿刺动脉得到有效的固定,还可以防止动脉痉挛。穿刺点选择在最强搏动点向近心端滑动2~3 cm,即掌横纹上方5~6 cm,此处桡动脉位置较深,有肌肉包裹,动脉更不易滑动,减少了误入骨膜神经的可能,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减少了疼痛感[4]。

各种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受损部位的组织可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疼痛的程度取决于刺激的程度、速率、时间及作用点的面积[10]。采用垂直进针法进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于斜面进针时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程度和强度小,致痛物质释放少,痛觉冲动小,故疼痛较轻[11]。另外,垂直进针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较斜面进针的行程短,对皮下神经纤维的刺激少,缩减了伤害性刺激的速度和时间,也减轻了疼痛[12]。

由于不易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在穿刺中易反复多次试探穿刺,成功率低,反复进针退针容易损伤血管,造成皮下淤血的发生。而垂直进针穿刺成功率高,损伤小,皮下淤血发生少。而且垂直进针处皮下和血管为同一位置,拔针后能准确按压穿刺部位,不易发生淤血或淤斑。

正确的采血姿势和体位对穿刺成功至关重要,患者被穿刺侧手臂要妥善摆放,不要将手腕悬空。操作者站在穿刺手臂的同侧,以保证针头斜面朝向心脏方向,即逆向动脉血流方向,使血液采集更加顺畅。另外,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易造成情绪波动,会影响穿刺成功率[13],所以,操作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浮躁,仔细触摸并感觉动脉搏动,必要时可闭目数秒,感觉血流搏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综上,单指固定血管垂直进针的穿刺方法可大大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约工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但实际操作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血液循环差、休克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桡动脉穿刺。

[参考文献]

[1] 王建芸. 垂直快速进针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J].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67-168.

[2] 蒋美琴,于静芳. 不同手法行桡动脉采血的效果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3-55.

[3] 潘海燕,颜波儿. 一指垂直采血法在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3,20(3B):47-48.

[4] 陈陵,徐明明,陈燕. 改良式动脉采血方法在增加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病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J]. 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0,10(31):1659-1660.

[5] 宋爱梅,刘璇,葛永春. 两种穿刺方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全科护理,2013,11(6):1650-1651.

[6] 谢稚梅,叶丽华. 两种桡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 2012,18(3):261-263.

[7] 罗和国,张明生,肖春莲,等. 穿刺处外用正红花油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1:108-109.

[8] 金利萍,戈道永,许茂莲. 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2-173.

[9] 刘小群,李静. 两种动脉采血方法在NICU中的应用与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58-1659.

[10] 赵君. 不同方式桡动脉采血对病人疼痛的影响[J]. 中国护理研究,2010,24(9C):2505-2506.

[11] 谭桂生. 疼痛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

[12] 李玉珍. 改变进针角度减轻病人疼痛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2008,(4):58.

[13] 侯润花. 动脉采血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13,20(3):337-338.

(收稿日期:2014-07-10)endprint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食指和中指固定血管,30°~45°角斜面穿刺进针,观察组采用食指固定血管,90°角垂直进针,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感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操作方法: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制度和三查七对原则,患者取平卧位,腕部伸直、放松,掌心朝上。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预先设定好血量的空针30°~45°角刺入桡动脉,穿刺成功后血液自行流入采血针内,完成所需采血量后,迅速拔出针头,用两根无菌棉签并排压迫穿刺部位10~15 min,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延长压迫时间。规范、正确处理好采血针,标本贴好标签及时送检。观察组穿刺前,操作者取合适站立位置,穿刺右侧桡动脉时,患者外展右臂,手心朝上,操作者站于右臂外侧。穿刺左侧桡动脉时,护士站于患者外展左臂的内侧,采用一指一按一提的方法,即操作者的左手食指触及桡动脉搏动最强点后,再向近心端滑动2~3 cm即在掌横纹上方5~6 cm,用力向下按压,再轻轻向上抬起,将桡动脉固定于食指。操作者右手小鱼际按压于患者穿刺手掌的大鱼际,以便于固定。进针时,采血针针头斜面要朝向心脏方向(血流方向),90°角刺入动脉进行穿刺,采血后的按压方法和时间、采血针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4疼痛评分

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进行评估。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4]。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剧痛。每次操作后操作者拿着疼痛评分卡,直接询问患者,对刚刚穿刺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选择一个能代表自身疼痛的数字),并做好记录。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穿刺成功率及淤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961,P=0.005),观察组皮下淤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桡动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操作,也是难度较高的护理技术,由于其位置明显、便于按压、受到环境和患者姿势的影响较小等特征,易于临床采血,是留取动脉血的重要方式。但由于不同的采血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不同,临床护理中均在积极地探讨不同穿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研究中重点关注穿刺的成功率、患者疼痛感觉、血肿发生情况等因素[5-8]。

桡动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通常可在桡骨茎突的内上方触及其搏动,但桡动脉细小,且外侧伴有桡神经浅支,如果定位不准,反复穿刺易引起动脉痉挛,造成采血困难或误穿刺桡静脉,所以桡动脉穿刺定位至关重要[9]。既往采用中指、食指触摸桡动脉,给穿刺不确定的感觉,有时候可以感到某一片皮肤都在波动,很难确定其具体位置。选择动脉搏动最强点进针,此处皮下组织少,动脉易滑行,刺入骨膜后痛感明显,所以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穿刺成功率低且增加了疼痛感。而观察组采用单食指一按一提的定位法,只触摸到一个搏动点,穿刺点易感知,加上一提一按的按压力度,可使穿刺动脉得到有效的固定,还可以防止动脉痉挛。穿刺点选择在最强搏动点向近心端滑动2~3 cm,即掌横纹上方5~6 cm,此处桡动脉位置较深,有肌肉包裹,动脉更不易滑动,减少了误入骨膜神经的可能,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减少了疼痛感[4]。

各种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受损部位的组织可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疼痛的程度取决于刺激的程度、速率、时间及作用点的面积[10]。采用垂直进针法进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于斜面进针时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程度和强度小,致痛物质释放少,痛觉冲动小,故疼痛较轻[11]。另外,垂直进针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较斜面进针的行程短,对皮下神经纤维的刺激少,缩减了伤害性刺激的速度和时间,也减轻了疼痛[12]。

由于不易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斜面进针的方法在穿刺中易反复多次试探穿刺,成功率低,反复进针退针容易损伤血管,造成皮下淤血的发生。而垂直进针穿刺成功率高,损伤小,皮下淤血发生少。而且垂直进针处皮下和血管为同一位置,拔针后能准确按压穿刺部位,不易发生淤血或淤斑。

正确的采血姿势和体位对穿刺成功至关重要,患者被穿刺侧手臂要妥善摆放,不要将手腕悬空。操作者站在穿刺手臂的同侧,以保证针头斜面朝向心脏方向,即逆向动脉血流方向,使血液采集更加顺畅。另外,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易造成情绪波动,会影响穿刺成功率[13],所以,操作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浮躁,仔细触摸并感觉动脉搏动,必要时可闭目数秒,感觉血流搏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综上,单指固定血管垂直进针的穿刺方法可大大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约工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但实际操作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血液循环差、休克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桡动脉穿刺。

[参考文献]

[1] 王建芸. 垂直快速进针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J].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67-168.

[2] 蒋美琴,于静芳. 不同手法行桡动脉采血的效果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3-55.

[3] 潘海燕,颜波儿. 一指垂直采血法在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3,20(3B):47-48.

[4] 陈陵,徐明明,陈燕. 改良式动脉采血方法在增加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病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J]. 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0,10(31):1659-1660.

[5] 宋爱梅,刘璇,葛永春. 两种穿刺方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全科护理,2013,11(6):1650-1651.

[6] 谢稚梅,叶丽华. 两种桡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 2012,18(3):261-263.

[7] 罗和国,张明生,肖春莲,等. 穿刺处外用正红花油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1:108-109.

[8] 金利萍,戈道永,许茂莲. 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2-173.

[9] 刘小群,李静. 两种动脉采血方法在NICU中的应用与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58-1659.

[10] 赵君. 不同方式桡动脉采血对病人疼痛的影响[J]. 中国护理研究,2010,24(9C):2505-2506.

[11] 谭桂生. 疼痛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

[12] 李玉珍. 改变进针角度减轻病人疼痛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2008,(4):58.

[13] 侯润花. 动脉采血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13,20(3):337-338.

(收稿日期:2014-0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