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科技人才成长中合作团队特征及其演变研究

2014-11-06董凌轩胡文婷陈贡

现代情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

董凌轩+胡文婷+陈贡

〔摘要〕通过搜集、整理及统计近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将52位获奖者分为“多合作型”、“涉猎型”以及“固定机构(团体)合作型”3种类型。通过划分获奖者成长的3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获奖者呈现不同的合作变化。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合作是高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科技人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合作团队;跨机构合作

科技人才的成长因素探究一直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外学者曾研究过宗教信仰等对科学精英的影响[1];也有学者论述过政府政策及赞助商对科学研究资助会对科技人才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2]。国内一些学者,也研究过外在资助对于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问题[3]。此外,很多学者通过定量分析描述了科技人才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分析了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4]。很多学者只是认为团队合作对科技人才成长有较大影响[5],但目前,很少有学者对科技人才团队合作情况以及团队合作可能对人才成长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对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合作网络情况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合作网络的特点及其变化,探寻合作对于国际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

在数据样本方面,考虑到诺贝尔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本文需要分析一定时间跨度的合作网络变化以及避免样本量过于庞大等因素,只考虑了单独一门学科的诺贝尔获奖者数据。因此,本文以近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52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样本,从WoS数据库中获取这些作者获奖之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利等)的合著信息。

通过初步的统计分析以及文献调研,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存在大量相继传承的现象,通过学术、师生及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链接[6],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中很多来自某些著名的科研机构。因此,笔者初步假设国际科技人才成长很重要的因素来源于其关键阶段的合作团体及人群。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所有获奖者组成的合作网络、每个作者单独的合作网络以及每个作者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分别进行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探寻合作团队对于国际技术人才成长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引进、培养高科技人才提供一定指引帮助。

因此,国际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扩大合作人群以及跨机构甚至是国际合作,同时,团队合作在科技人才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培养科技人才的机构和高校也尤为重要。所以,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注重研究科技人才的个体成长外,更需要注重其所在团队整体的成长。因此,进一步加大跨机构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对于科技人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cklund E H,Park J Z,Veliz P T.Secularization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elite scientists[J].SOCIAL FORCES,86(4):1805-1839.

[2]Goldfarb B.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contracting on academic research:Does the source of funding affect scientific output?[J].RESEARCH POLICY,2008,37(1):41-58.

[3]吕江洪,赵永乐,王济干,等.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现状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27-429.

[4]吴殿廷,李东方,刘超,等.高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以中国两院院士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54-63.

[5]王思思.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必备素质和环境条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140-141.

[6]许合先.科技诺贝尔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传递链效应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6):97-100.

[7]季莹,于光,王铁成.我国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论文的国际合作网络分析[J].情报探索,2012,(3):10-12.

[8]邱均平,瞿辉.我国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1,(6):5-11.

[9]王贤文,丁,朱晓宇.中国主要科研机构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2):1806-1812.

[10]肖仙桃,孙成权,赵波,等.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1990-1998)[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4):44-47.

[11]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1[Z].2011.

[12]Nobel physics prize honours accelerating Universe find[N].BBC News,October 4.

[13]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3-225.

[14]徐万超,袁勤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1):32-36.

[15]Vogel E.Impact factor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Chilean physics:1987-1994[J].SCIENTOMETRICS,1997,38(2):253-263.

[16]Kim M.Korean international co-authorship in science 1994-1996[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99,25(5):403-41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摘要〕通过搜集、整理及统计近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将52位获奖者分为“多合作型”、“涉猎型”以及“固定机构(团体)合作型”3种类型。通过划分获奖者成长的3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获奖者呈现不同的合作变化。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合作是高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科技人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合作团队;跨机构合作

科技人才的成长因素探究一直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外学者曾研究过宗教信仰等对科学精英的影响[1];也有学者论述过政府政策及赞助商对科学研究资助会对科技人才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2]。国内一些学者,也研究过外在资助对于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问题[3]。此外,很多学者通过定量分析描述了科技人才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分析了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4]。很多学者只是认为团队合作对科技人才成长有较大影响[5],但目前,很少有学者对科技人才团队合作情况以及团队合作可能对人才成长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对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合作网络情况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合作网络的特点及其变化,探寻合作对于国际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

在数据样本方面,考虑到诺贝尔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本文需要分析一定时间跨度的合作网络变化以及避免样本量过于庞大等因素,只考虑了单独一门学科的诺贝尔获奖者数据。因此,本文以近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52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样本,从WoS数据库中获取这些作者获奖之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利等)的合著信息。

通过初步的统计分析以及文献调研,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存在大量相继传承的现象,通过学术、师生及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链接[6],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中很多来自某些著名的科研机构。因此,笔者初步假设国际科技人才成长很重要的因素来源于其关键阶段的合作团体及人群。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所有获奖者组成的合作网络、每个作者单独的合作网络以及每个作者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分别进行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探寻合作团队对于国际技术人才成长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引进、培养高科技人才提供一定指引帮助。

因此,国际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扩大合作人群以及跨机构甚至是国际合作,同时,团队合作在科技人才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培养科技人才的机构和高校也尤为重要。所以,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注重研究科技人才的个体成长外,更需要注重其所在团队整体的成长。因此,进一步加大跨机构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对于科技人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cklund E H,Park J Z,Veliz P T.Secularization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elite scientists[J].SOCIAL FORCES,86(4):1805-1839.

[2]Goldfarb B.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contracting on academic research:Does the source of funding affect scientific output?[J].RESEARCH POLICY,2008,37(1):41-58.

[3]吕江洪,赵永乐,王济干,等.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现状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27-429.

[4]吴殿廷,李东方,刘超,等.高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以中国两院院士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54-63.

[5]王思思.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必备素质和环境条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140-141.

[6]许合先.科技诺贝尔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传递链效应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6):97-100.

[7]季莹,于光,王铁成.我国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论文的国际合作网络分析[J].情报探索,2012,(3):10-12.

[8]邱均平,瞿辉.我国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1,(6):5-11.

[9]王贤文,丁,朱晓宇.中国主要科研机构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2):1806-1812.

[10]肖仙桃,孙成权,赵波,等.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1990-1998)[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4):44-47.

[11]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1[Z].2011.

[12]Nobel physics prize honours accelerating Universe find[N].BBC News,October 4.

[13]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3-225.

[14]徐万超,袁勤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1):32-36.

[15]Vogel E.Impact factor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Chilean physics:1987-1994[J].SCIENTOMETRICS,1997,38(2):253-263.

[16]Kim M.Korean international co-authorship in science 1994-1996[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99,25(5):403-41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摘要〕通过搜集、整理及统计近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将52位获奖者分为“多合作型”、“涉猎型”以及“固定机构(团体)合作型”3种类型。通过划分获奖者成长的3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获奖者呈现不同的合作变化。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合作是高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科技人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合作团队;跨机构合作

科技人才的成长因素探究一直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外学者曾研究过宗教信仰等对科学精英的影响[1];也有学者论述过政府政策及赞助商对科学研究资助会对科技人才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2]。国内一些学者,也研究过外在资助对于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问题[3]。此外,很多学者通过定量分析描述了科技人才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分析了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4]。很多学者只是认为团队合作对科技人才成长有较大影响[5],但目前,很少有学者对科技人才团队合作情况以及团队合作可能对人才成长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对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合作网络情况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合作网络的特点及其变化,探寻合作对于国际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

在数据样本方面,考虑到诺贝尔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本文需要分析一定时间跨度的合作网络变化以及避免样本量过于庞大等因素,只考虑了单独一门学科的诺贝尔获奖者数据。因此,本文以近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52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样本,从WoS数据库中获取这些作者获奖之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利等)的合著信息。

通过初步的统计分析以及文献调研,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存在大量相继传承的现象,通过学术、师生及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链接[6],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中很多来自某些著名的科研机构。因此,笔者初步假设国际科技人才成长很重要的因素来源于其关键阶段的合作团体及人群。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所有获奖者组成的合作网络、每个作者单独的合作网络以及每个作者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分别进行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探寻合作团队对于国际技术人才成长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引进、培养高科技人才提供一定指引帮助。

因此,国际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扩大合作人群以及跨机构甚至是国际合作,同时,团队合作在科技人才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培养科技人才的机构和高校也尤为重要。所以,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注重研究科技人才的个体成长外,更需要注重其所在团队整体的成长。因此,进一步加大跨机构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对于科技人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cklund E H,Park J Z,Veliz P T.Secularization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elite scientists[J].SOCIAL FORCES,86(4):1805-1839.

[2]Goldfarb B.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contracting on academic research:Does the source of funding affect scientific output?[J].RESEARCH POLICY,2008,37(1):41-58.

[3]吕江洪,赵永乐,王济干,等.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现状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27-429.

[4]吴殿廷,李东方,刘超,等.高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以中国两院院士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54-63.

[5]王思思.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必备素质和环境条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140-141.

[6]许合先.科技诺贝尔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传递链效应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6):97-100.

[7]季莹,于光,王铁成.我国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论文的国际合作网络分析[J].情报探索,2012,(3):10-12.

[8]邱均平,瞿辉.我国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1,(6):5-11.

[9]王贤文,丁,朱晓宇.中国主要科研机构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2):1806-1812.

[10]肖仙桃,孙成权,赵波,等.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1990-1998)[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4):44-47.

[11]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1[Z].2011.

[12]Nobel physics prize honours accelerating Universe find[N].BBC News,October 4.

[13]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3-225.

[14]徐万超,袁勤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1):32-36.

[15]Vogel E.Impact factor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Chilean physics:1987-1994[J].SCIENTOMETRICS,1997,38(2):253-263.

[16]Kim M.Korean international co-authorship in science 1994-1996[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99,25(5):403-41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
面向2035年中国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评《我国企业科技人才吸引力研究》(书评)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才供给体系的构建
济源市科技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人才评价不与论文数量过度挂钩科技部等出台七项政策有望突破科技人才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