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介词“在”意向图式及其空间概念隐喻建构
2014-11-06安玉香
安玉香
(沈阳建筑大学国际学院 )
一、引言
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占重要的位置,其功能在于介引某些体词性词语。汉语的介词意义大多是动词意义虚化而来的,并与动词保持密切的关系。一个介词应用于不同的句法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句法功能,因此同一个介词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下面以汉语介词“在”为例来看其多种语义功能。
(1)在国内上网越来越方便。
(2)我住在留学生公寓。
(3)这趟列车每天在七点钟通过这座桥。
(4)鲁迅先生出生在一八八一年。
(5)在专家看来,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6)做这种特级飞行动作,在他是不成问题的。
(7)在舅舅的劝说下,母亲卖了部分房子和土地,供我们读中学。
(8)我们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9)他在教学工作中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10)这种雷达不能发现在五百公尺以外的目标。
上述例句中的“在”表达了不同的意义,(1)(2)表达了一个空间处所意义;(3)(4)表达了时间的维度;(5)(6)指定了行为的主体;(7)(8)表示事情发生的条件;(9)(10)传达了某种范围概念。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同一个介词“在”可以表达多种意义。那么,我们要问同一个介词为何会有这么多的语义功能,这些不同语义之间有无联系,如有联系,这种联系的理据是什么?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二、介词“在”的意向图式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人类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理解和表达的。因此,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空间隐喻是一种意向图式隐喻,它将作为始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上。人类根据认知原则首先认知那些具体的、结构清晰的概念(空间位置等);而对那些结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往往通过具体事物来类比,从而认知其抽象意义。
汉语介词“在”是虚词,表示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表示空间位置。但介词“在”在句中的意义有时候会有一些变化和转移。
如例(3)-(10),但是这些变化和转移都始于介词最初的空间意义,这些初始意义通过扩展延伸,具有抽象的隐喻意义。
意向图式是一种抽象的、基本的认知结构,它源于人类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图式是基于空间操作在大脑中形成的抽象的结构,可见,意向图式离不开基本的空间概念。常见的意向图式有容器图式、上-下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等。本文将借用Lan-gacker的两个术语射体(TR)和界标(LM)来说明介词“在”的意向图式。
(一)介词“在”的容器图式
容器图式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里、外、边界。为便于直观描述这种场景的结构关系,如图一。
图一中黑点代表射体TR,边框代表界标LM,虚线表示这个“容器”可能不是完全封闭的,如没有盖子的杯子、饭碗、带门窗的汽车等,它们都是由里、外、边界三个要素组成的。容器图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里是很普遍的。人们会从不同角度与“容器”图式形成经验上的互动,并习惯性地把空间域中的“容器”结构部分或完整地投射到非空间域中去,实现了从具体认知域向抽象认知域的延伸,最终也就导致了更多抽象概念或意义的产生。
在例句(3)(4)句里表达了时间,时间在认知上属于时间域,被我们隐喻性地理解为一种真实可感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容器。这个容器中进行着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认知语言学认为的射体,时间即是界标。
例句(5)(6)中介词“在”表示行为的主体,这个“行为的主体”反映的是凸显与被凸显的关系,这个主体是由主体之外的对象衬托出来的。这种关系类似于容器的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关系,容器的内部区域更容易让人关注,而外部区域可以隐去。
在例句(9)(10)中表达了范围的概念,范围不论涉及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区间”。容器的边界是区分容器内部与外部的临界处,在边界以内就表示在容器内部,反之,就在容器外部,即“教学工作”、“五百公尺”以外的其他方面。
图一 容器图式
(二)介词“在”的上—下图式
这里所说的上—下图式是界标LM与射体TR的空间位置关系而言的,它的构成要素就是界标LM和射体TR两个,如图二。
图二中的黑圆点代表射体TR,粗黑横线代表界标LM,而且射体和界标一直处于一种“下接触”状态。这种上下图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如电灯泡(TR)悬挂在房顶(LM)之上,灯泡之所以能够安稳地悬挂在空中,主要是由于房顶(LM)承受住了灯泡(TR)的重力。下面来看看介词“在”的非空间义是如何从上—下图式中投射延伸而来的。
例句(7)(8)句表示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前提。本文认为例句中的“舅舅的劝说”和“发展生产的基础”是上—下图式中的界标(LM),它类似于一种“提携力”,在其作用下产生了一种结果,即“供我们读中学”。“发展生产的基础”也可看做是界标(LM),它表示为一种“压迫力”,由于这种“压迫力”,所以产生了“改善人民生活”的结果。
图二 上下图式
三、介词“在”的语义网络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象图式可以通过隐喻模式把物理空间概念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根据空间概念第一性的特点,本文认为表空间处所义为介词“在”的原型,其他非原型意义以空间意义为中心向外辐射呈放射状的语义网络,如图三所示。
图三 介词“在”的多义网络
四、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意向图式及隐喻理论解释了介词“在”多义性产生的认知理据,并认为介词“在”表示空间的意义即是它的原型,而表示时间、范围、条件、行为主体的抽象意义则是由表空间的原型通过容器图示及上—下图式隐喻出来的,这再次证明了空间概念在人类认知及语言表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Con 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2]史厚敏.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认知阐释[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王勃然.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以at-on-in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