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滋阴清热固冲汤治疗经间期出血30例疗效观察
2014-11-06陈美南
陈美南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266071)
自拟滋阴清热固冲汤治疗经间期出血30例疗效观察
陈美南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266071)
目的 观察滋阴清热固冲汤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自拟滋阴清热固冲汤口服,对照组予己烯雌酚口服,两组均于月经第10天开始服用,连服10 d,3个月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60.0%,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26.7%,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自拟滋阴清热固冲汤治疗经间期出血疗效显著。
经间期出血;滋阴清热固冲汤;疗效观察
经间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的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期出血[1]。本病虽然出血量不多,但容易给工作、学习及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从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自拟滋阴清热固冲汤治疗该病30例,并设己烯雌酚治疗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源于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治疗组年龄15~42岁,平均32.1岁;病程3个月~1年8个月,平均5.9个月;出血持续时间1~7 d,平均4.0 d。对照组年龄16~40岁,平均31.2岁;病程4个月~1年5个月,平均5.4个月;出血持续时间1~7 d,平均3.8 d。两组在年龄病、程及出血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月经周期规律,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出血,出血发生在月经的中期,持续1~7 d,测基础体温,在高低相交替时出血。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妇检子宫、附件未及异常。
1.3 排除标准 虽有经间期阴道不规则出血,但有性生活,经检查有宫颈糜烂、宫颈息肉、盆腔炎者;或B超检查子宫、附件有器质性病变者;或经基础体温检测,阴道出血不在排卵期者[2]。
1.4 疗效标准 痊愈: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有效:用药时出血减少或停止,停药后不满3个月即复发;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出血无明显变化。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自拟滋阴清热固冲汤,处方:女贞子20 g,山萸肉20 g,补骨脂15 g,菟丝子30 g,血见愁50 g,茜草20 g,紫草20 g,槐米30 g,当归15 g,丹参30 g,益母草30 g,香附20 g,黄芩30 g,秦艽15 g,土茯苓30 g,地榆50 g,马齿苋60 g,桑白皮20 g,厚朴15 g,枳壳15 g,陈皮20 g,生白术15 g,甘草15 g。若出血多加白茅根30 g,以加强清热止血之力,并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如腰酸痛者加川续断15 g,以补肾强腰;如小腹疼痛不适者加元胡20 g、木香15 g以行气活血止痛。水煎服,3次/d,150 mL/次,1剂/d。
2.2 对照组 口服予己烯雌酚0.5 mg/d。上述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用药均从月经第10天开始服用,连服10 d,3个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停药观察疗效。
2.3 统计学方法 两组结果比较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结果(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4 讨论
对于经间期出血,古代医籍中并无专篇的记载,其病证可散见于月经先期、赤白带下、漏下等论述之中。198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夏桂成教授提出“经间期出血”命名,并被《中医妇科学》教材录入[3]。经间期出血,西医称为“排卵期出血”,并认为经间期出血是因为排卵前体内雌激素不足或排卵期雌激素高峰急速下降,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生长,导致子宫内膜脱落而出血[4]。治疗上一般采用对症处理,于排卵前2~3 d开始用己烯雌酚至出血停止。但疗效不理想,复发率高。而且过多应用雌激素有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从而增加内膜癌风险[5]。中医认为经间期是继经后期由阴转阳,由虚至盛之时期,月经的来潮,标志着前一周期的结束,新周期的开始,排泄月经之后,血海空虚,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的演变,阴血逐渐增多,精血充盛,阴长至重,此时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氤氲之状萌发“的候”(排卵)到来,这是月经周期中一次重要的转化。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引袁了凡云:“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气蒸而热,……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的候就是现在所称的排卵期。如肾阴不足或湿热内蕴,或瘀阻胞络,当阳气内动之时,阴阳转化不协调,阴络易伤,损及冲任,血海固藏失职,血溢于外,酿成经间期出血。其病机多为肾阴亏虚,热扰血海,冲任失固,在治疗以补肾养阴、清热调经为主,并适当加用止血药以治其标,以达到止血并恢复正常月经的目的。自拟滋阴清热固冲汤中女贞子、山萸肉滋补肾阴,共为君药;补骨脂、菟丝子温补肾阳,以阳中求阴,阳主动,动则精化为气;血见愁、茜草、紫草、槐米等药凉血化瘀,止血而不伤正;当归、丹参、益母草养血活血,止而不滞;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入血分,为血中之气药,行血而不滞,十药合用为臣药;黄芩苦寒清热泻火,并有止血之功;秦艽祛风湿、清虚热;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马齿苋清热解毒化瘀;桑白皮清热利湿;厚朴、枳壳、陈皮、白术理气健脾,此十药均为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阴阳并调,养阴与清热并重,凉血止血与防瘀并行,兼有清热利湿泻火、理气调经等作用,从而达到顺利排卵的目的,本方结合随证加减,对经间期出血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1.
[2]张庆.养阴清热止血法治疗经间期出血36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22-223.
[3]唐玉珠,金季玲.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治疗经间期出血3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29-30.
[4]王翠玉,钟仁寿.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排卵期出血35例[J].陕西中医杂志,2007,28(3):327-328.
[5]姚美燕,高月平.中医药治疗经间期出血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4):357-359.
2014-05-04)
1005-619X(2014)09-0803-02
10.13517/j.cnki.ccm.2014.0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