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浅议

2014-11-05王晓春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

王晓春

摘 要:淮河流域人口密集,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能源基地,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淮河大水后,为扩大淮河治理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加快淮河低洼地排涝治理建设,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与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水利部国科司、淮河水利委员会、世界银行专家及官员、以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水利厅共同商定,计划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

关键词:洼地治理 淮河流域 世行贷款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08-02

1 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

小洪河下游洼地位于小洪河上蔡县境的杨岗河口至新蔡县境的小洪河、汝河汇合口处班台村,沿小洪河区间长度96 km,其间大小支流30条,流域面积2328 km2。本次治理选择流域面积较大,洪涝灾害严重的支流,共有杨岗河、南马肠河、茅河、荆河、小清河、戚桥港、丁港、龙口大港和柳条港9条支流,分布于上蔡、汝南、平舆、新蔡四个县境小洪河两岸,流域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宽40 km,长130 km,流域面积1935 km2,20世纪60~80年代已初步治理,共开挖河道长276 km,筑堤段长186 km,修建桥、涵闸建筑物316座,为当地防洪除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小洪河下游洼地地势低洼,约40%流域地面低于小洪河防洪水位,80%排涝涵闸结构简陋、年久老化或孔径过小,部分堤防残缺标准低,外河洪水倒灌现象频繁,因洪致涝灾害严重;部分桥梁标准低,大面积缩窄河道断面形成河道输水瓶颈;河道长期未得到治理淤积严重,除涝能力低。涝水滞留时间长,据1950—2003年54年统计资料分析,该区洪涝灾害平均1.4年一次,下游段秋季作物绝收每2年一次,多年平均损失3600万元。洪涝灾害是该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对该洼地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小洪河治理列入《河南省水利建设“十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2002年10月,省厅水利设计院完成《小洪河近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划除涝标准为3年一遇,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2003年小洪河桂李~班台段开工建设,截止目前,河道土方工程已完成50%,为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于2003年10月编制了《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同年11月编制了《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2003—2007年),都强调要加强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的力度,提高防洪除涝标准,并单独作为加快治淮工程建设新增三项中的一项。省水利厅以豫水计[2003]176号向水利部和淮委发文,要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工程。为加快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工程的建设进程,提高防洪除涝标准,编制《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建设缘由

小洪河下游上蔡、汝南、平舆、新蔡四县是我省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根据1950~2003年54年的历年灾害统计,有38年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受灾面积3209.4万亩,多年平均成灾面积59万亩,平均不到两年发生一次,此次治理范围内多年平均成灾面积16万亩,受灾人口11万人,损失粮食1500万kg,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2003年小洪河流域普降暴雨,上游来水长期占据河道,本地涝水持续一周不能排出,新蔡、平舆沿河近50万亩农田一片汪洋,平均淹没水深1.5 m,近60万亩庄稼颗粒无收,损失粮食2.4亿kg,直接经济损失4.9亿元。

小洪河下游支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市内“粮仓”和省内“油库”之称,且人口居住稠密,人力资源丰富。但小洪河下游过流能力低,排水受到限制,支流河道堤防及建筑物老化,本地涝水不能及时排出,上游洪水长期滞流本区域,该区犹如“洪水招待所”,洪涝灾害频繁,使得该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自然地理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且近年来小洪河水污染严重,洪水挟带着污水,漫溢于下游洼地,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该区土地肥沃,光热充足,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本应是美丽富饶地区,由于多年来长期洪涝灾害,上蔡、平舆、新蔡三个县至今仍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导致该区大量民工外出打工,部分农民靠卖血来贴衬生活,造成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染,其中上蔡、新蔡为爱滋病高发区,上蔡县文楼村艾滋病发病率之高世界睹目。因此要改变本区的贫困状况,必须有效控制该区的洪涝灾害,彻底进行洼地治理。

3 水文与地质

3.1 水文气象

本流域属半湿润到半干旱过渡气候,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较大。流域上游伏牛山区是主要暴雨中心。本区降雨量年际差异很大,年内分配不均,年最大降雨量为最小降雨量的5倍。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60 mm,汛期雨量较为集中,7~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且又集中在两三场暴雨之中,强度大,范围广。

3.2 工程地质

小洪河下游洼地工程治理段地层主要为轻粉质壤土、中粉质壤土及重粉质壤土,土质较均一。岩层产状水平,水平方向强度分布均匀,层位稳定,不均匀沉陷性小,承载力一般为120~150 kPa,压缩系数一般为0.2~0.35 MPa-1,由此可定为该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通过支流河道开挖、加固堤防、防洪除涝闸的重建和新建,以及面上除涝工程建设,能使该区在发生5年一遇降水时涝水及时排出,小洪河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洪水不倒灌区内。彻底改变本区洪涝灾害频繁而且严重的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本区脱贫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地洼地治理工程共有支流9条,流域面积1935 km2,耕地210万亩,开挖河道276 km,筑堤河段长186 km,支流河道上共修建建筑物160座。endprint

4.1 工程布置与工程设计

河道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除涝水位平均低于地面高程0.3~0.5 m,河槽内坡1∶2;河道防倒灌堤防起点与小洪河平齐,其堤防长度由小洪河堤高沿支流河道水平向上延伸至地面高程高于小洪河防洪水位0.5 m处止。堤防内坡1∶2.5,外坡1∶2,堤顶宽4 m。

防洪除涝闸按5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除涝模数为1.05 m3/s·km2。

提排站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提排模数为0.47 m3/s·km2。

5 施工组织设计

该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建材材料丰富,可满足施工条件,工程总量较大。但单个建筑物工程量较少,且分布广,施工面大。土方工程以机械化施工为主。

6 环境影响评价

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是一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工程,虽然存在某些不利影响,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占用部分耕地,交通不便等将给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暂时不便;施工期所产生的废水、废渣、油物及生活污水等将影响下游水质,还将带来空气噪音等污染。但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影响,并且采取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其不利影响基本可以得到减免。该工程基本不存在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也不存在公众意愿的制约因素。因此,该工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是可行的。

7 水土保持方案

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源于河道开挖、弃土占压耕地、堤防培厚加高、取土、建筑物挖压占地、废渣堆积及施工期生活垃圾,对此因地制宜,采用符合当地实际,投资少,见效快,施工方便的方法,基本上以草皮护坡,护堤地植树及废渣及垃圾掩埋方案为主。

8 工程管理

该工程量大、分布广、建筑物多,工程前期工作由市水利局组织,各县水利局配合,市水利设计院统一勘测设计。

工程管理支流河道及建筑物由县水利局统一管理,面上工程由各乡水利站管理,专管和群管相结合。

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次治理主体工程共有9条小洪河支流河道,长276 km,重建建筑物124座,新建9座,维修27座。

依据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和工程设计数量以及当地材料市场价格,投资估算为8627.67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7600.64万元,迁移安置补偿投资928.81万元,水土保持59.31万元,环境保护投资38.90万元。

按照利用外资50%、中央投资40%、地方自筹10%的资金筹措原则,需引用外资4313.84万元,中央投资3451.07万元,地方自筹862.76万元,共计8627.67万元。

10 经济评价

工程实施后,该区除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使原内涝及因洪致涝机率大幅度降低(现状涝灾平均1.4年一次),平均每年减少涝灾16万亩,减少损失2000万元。采用动态分析计算,该工程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优越。

11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工程实施后,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平均每年减少损失2000万元,当地自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由过去的“洪水招待所”变为“市内粮仓”、“中原油库”。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因此,该工程社会效益显著。

洪涝灾害的控制,大幅度减少了洪水过后杂草疯生、疾病流行、污水漫溢的机率。沿河两岸种植草皮和树木,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控制现有污染源,使其污水达标后方排。工程实施后,各支流将会是河水清澈,杨柳成行,芳草茂盛,为该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endprint

4.1 工程布置与工程设计

河道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除涝水位平均低于地面高程0.3~0.5 m,河槽内坡1∶2;河道防倒灌堤防起点与小洪河平齐,其堤防长度由小洪河堤高沿支流河道水平向上延伸至地面高程高于小洪河防洪水位0.5 m处止。堤防内坡1∶2.5,外坡1∶2,堤顶宽4 m。

防洪除涝闸按5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除涝模数为1.05 m3/s·km2。

提排站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提排模数为0.47 m3/s·km2。

5 施工组织设计

该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建材材料丰富,可满足施工条件,工程总量较大。但单个建筑物工程量较少,且分布广,施工面大。土方工程以机械化施工为主。

6 环境影响评价

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是一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工程,虽然存在某些不利影响,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占用部分耕地,交通不便等将给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暂时不便;施工期所产生的废水、废渣、油物及生活污水等将影响下游水质,还将带来空气噪音等污染。但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影响,并且采取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其不利影响基本可以得到减免。该工程基本不存在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也不存在公众意愿的制约因素。因此,该工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是可行的。

7 水土保持方案

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源于河道开挖、弃土占压耕地、堤防培厚加高、取土、建筑物挖压占地、废渣堆积及施工期生活垃圾,对此因地制宜,采用符合当地实际,投资少,见效快,施工方便的方法,基本上以草皮护坡,护堤地植树及废渣及垃圾掩埋方案为主。

8 工程管理

该工程量大、分布广、建筑物多,工程前期工作由市水利局组织,各县水利局配合,市水利设计院统一勘测设计。

工程管理支流河道及建筑物由县水利局统一管理,面上工程由各乡水利站管理,专管和群管相结合。

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次治理主体工程共有9条小洪河支流河道,长276 km,重建建筑物124座,新建9座,维修27座。

依据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和工程设计数量以及当地材料市场价格,投资估算为8627.67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7600.64万元,迁移安置补偿投资928.81万元,水土保持59.31万元,环境保护投资38.90万元。

按照利用外资50%、中央投资40%、地方自筹10%的资金筹措原则,需引用外资4313.84万元,中央投资3451.07万元,地方自筹862.76万元,共计8627.67万元。

10 经济评价

工程实施后,该区除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使原内涝及因洪致涝机率大幅度降低(现状涝灾平均1.4年一次),平均每年减少涝灾16万亩,减少损失2000万元。采用动态分析计算,该工程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优越。

11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工程实施后,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平均每年减少损失2000万元,当地自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由过去的“洪水招待所”变为“市内粮仓”、“中原油库”。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因此,该工程社会效益显著。

洪涝灾害的控制,大幅度减少了洪水过后杂草疯生、疾病流行、污水漫溢的机率。沿河两岸种植草皮和树木,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控制现有污染源,使其污水达标后方排。工程实施后,各支流将会是河水清澈,杨柳成行,芳草茂盛,为该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endprint

4.1 工程布置与工程设计

河道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除涝水位平均低于地面高程0.3~0.5 m,河槽内坡1∶2;河道防倒灌堤防起点与小洪河平齐,其堤防长度由小洪河堤高沿支流河道水平向上延伸至地面高程高于小洪河防洪水位0.5 m处止。堤防内坡1∶2.5,外坡1∶2,堤顶宽4 m。

防洪除涝闸按5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除涝模数为1.05 m3/s·km2。

提排站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提排模数为0.47 m3/s·km2。

5 施工组织设计

该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建材材料丰富,可满足施工条件,工程总量较大。但单个建筑物工程量较少,且分布广,施工面大。土方工程以机械化施工为主。

6 环境影响评价

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是一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工程,虽然存在某些不利影响,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占用部分耕地,交通不便等将给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暂时不便;施工期所产生的废水、废渣、油物及生活污水等将影响下游水质,还将带来空气噪音等污染。但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影响,并且采取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其不利影响基本可以得到减免。该工程基本不存在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也不存在公众意愿的制约因素。因此,该工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是可行的。

7 水土保持方案

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源于河道开挖、弃土占压耕地、堤防培厚加高、取土、建筑物挖压占地、废渣堆积及施工期生活垃圾,对此因地制宜,采用符合当地实际,投资少,见效快,施工方便的方法,基本上以草皮护坡,护堤地植树及废渣及垃圾掩埋方案为主。

8 工程管理

该工程量大、分布广、建筑物多,工程前期工作由市水利局组织,各县水利局配合,市水利设计院统一勘测设计。

工程管理支流河道及建筑物由县水利局统一管理,面上工程由各乡水利站管理,专管和群管相结合。

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次治理主体工程共有9条小洪河支流河道,长276 km,重建建筑物124座,新建9座,维修27座。

依据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和工程设计数量以及当地材料市场价格,投资估算为8627.67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7600.64万元,迁移安置补偿投资928.81万元,水土保持59.31万元,环境保护投资38.90万元。

按照利用外资50%、中央投资40%、地方自筹10%的资金筹措原则,需引用外资4313.84万元,中央投资3451.07万元,地方自筹862.76万元,共计8627.67万元。

10 经济评价

工程实施后,该区除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使原内涝及因洪致涝机率大幅度降低(现状涝灾平均1.4年一次),平均每年减少涝灾16万亩,减少损失2000万元。采用动态分析计算,该工程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优越。

11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工程实施后,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平均每年减少损失2000万元,当地自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由过去的“洪水招待所”变为“市内粮仓”、“中原油库”。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因此,该工程社会效益显著。

洪涝灾害的控制,大幅度减少了洪水过后杂草疯生、疾病流行、污水漫溢的机率。沿河两岸种植草皮和树木,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控制现有污染源,使其污水达标后方排。工程实施后,各支流将会是河水清澈,杨柳成行,芳草茂盛,为该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研究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罗山县淮河流域速生杨用材林林分蓄积动态研究
河南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及布设研究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刘宁率组检查淮河流域防讯抗旱准备工作
1912—1922年安徽淮河流域实业教育发展概论
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