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的作用分析
2015-11-02王宇詹同涛李臻
王宇 詹同涛 李臻
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的作用分析
王宇 詹同涛 李臻
一、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概况
淮河流域的土地耕地利用率较高,以耕地与总面积之比居七大流域之首。流域内平原区,除刚淤积成陆地的海滩外,几乎没有荒地可供开垦。目前,流域内绝大部分土地已为农、林、牧、渔业利用,农业土地利用率较高。
以旱地为主,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90年淮河流域水旱地比例为1∶3,旱地集中在淮河以北,河南、山东所占比重较大。1949年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200万亩,经过几十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到2000年淮河流域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亿亩,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0倍多。到2006年,淮河流域有效灌溉面积已增长到1.38亿亩。
农作物复种指数不断提高。淮河流域土地利用趋向合理,但耕地总量、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初,流域内耕地复种指数在100%~150%之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改革熟制,间作套种,使用早熟品种,目前流域耕地复种指数已达170%~200%,耕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近20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逐步增加。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流域粮食总产量仅130亿kg,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的10%左右,2006年上升至17%左右,人均粮食已由1949年的190kg,上升到2006年的535kg以上。2006年粮食产量达946亿kg,为历史最高,较1980年粮食产量422亿kg增加了124%,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1/8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近1/5。
二、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现状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呈低起点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成波动性增长。1980~1999年,这段期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从1980年的422亿kg增长到1999年的873亿kg,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多;2000~2003年,这段期间因退耕还林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有所降低,尤其是2003年粮食产量658亿kg,为近20年的最低值;2004年后,淮河流域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高,2009年、2010年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kg。
2010年淮河流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546万亩,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70;粮食产量为1012亿kg,约为新中国成立初的7.2倍;人均粮食产量为607kg,是1949年的3.2倍。2010年淮河流域内河南省粮食产量最高,为360亿kg,其次是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省。
三、淮河流域粮食生产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
1.粮食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呈逐年减少趋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725亿kg,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淮河流域的耕地资源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具有相对优势。按照国家《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都是国家确定的粮食核心产区,承担粮食新增产能建设任务164.5亿kg,占全国的32.9%。黄淮海区划定的300个粮食产能建设核心县(市、区)大多数在淮河流域内,流域农业的兴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另外,淮河流域地处中原和华东地区,距离主要粮食消费地较近,利于缓解全国粮食供需区域不平衡的矛盾和粮食远距离调运的问题。
2.人均粮食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为190kg,相当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的9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由1980年的333kg上升至2010年的607kg,同期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由322kg上升到399kg。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见表1和图1。
表1 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对比表
图1 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对比图
由表1可知,1980年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为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的1.03倍,而2010年,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为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的1.52倍。1980~2010年的30年内,在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稳定提高的同时,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除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较低外,从1980年开始,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逐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淮河流域已由昔日的缺粮地区转变为我国粮、棉、油主产区之一及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流域对全国粮食产量贡献显著
近30年以来,淮河流域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逐步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达1185亿kg,为历史最高,较1980年粮食产量422亿kg增加了18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由1980年的1/8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21.7%。淮河流域历年粮食产量与全国粮食产量详见表2和图2。
表2 淮河流域历年粮食产量与全国粮食产量对比表
图2 淮河流域粮食总产量与全国粮食总产量对比图
由表2可知,从1980年到1990年,淮河流域粮食增产量为254亿kg,同期全国粮食增产量为1168亿kg,淮河流域粮食增产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1.7%;从2000年到2010年,淮河流域粮食增产量为249亿kg,同期全国粮食增产量为839亿kg,淮河流域粮食增产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9.7%。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0年,淮河流域和全国的粮食生产呈低起点高发展的态势,对1980~2010年淮河流域及全国粮食总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这段期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1999年,这段期间淮河流域和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淮河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也稳定提高;第二阶段是2000~2003年左右,这段期间因退耕还林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淮河流域及全国粮食产量有所减产,尤其是2003年,淮河流域和全国粮食产量均为近20年的最低值,淮河流域产量占全国比重仅为17.9%,也是近20年的最低点;第三阶段为2004~2010年,淮河流域和全国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高,其中2010年均为粮食产量历史最高值。
总体来看,淮河流域粮食丰收,则全国粮食丰收;淮河流域粮食减产,则全国粮食减产。可见,淮河流域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概述了淮河流域粮食生产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研究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稳产及高产、确保流域粮食主产区地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单位: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