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的鉴别及炮制应用
2014-11-05崔国静孙欢欢
■文 崔国静 孙欢欢
北京太洋树康中药饮片厂
芥子又名芥子菜,青菜子,黄芥子,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春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种子粒越大越饱满的越好。现在临床上常用芥子来消肿毒及祛痰等。随着现代对芥子研究的深入,发现芥子还有许多新的药效,比如抑制前列腺增生、抗衰老等。
芥子原植物
芥子的原植物芥菜(黄芥子)遍布全国,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无毛或带刺毛,常带粉霜,茎有分枝。基生叶叶柄有小裂片,叶片呈宽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有点圆钝,不分裂或是大头羽裂,边缘有缺刻或者齿牙。茎生叶有短柄,披针形或宽条形。边缘有缺刻,有时具圆钝锯齿,不抱茎,向上叶逐渐变小,具有不明显的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十字形花冠,长角果,种子黄色至棕黄色。
白芥植物形态与芥菜相似,种子淡黄白色。
芥子的性味功能
芥子辛,温。归胃、肺经。芥子有温肺豁痰利气,通络止痛的作用。现代临床主要用来治寒痰咳喘痰多,胸胁胀痛;也用来缓解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对痈肿、瘰疬也能起到治疗效果。
芥子的鉴别区分
芥子又有白芥子和黄芥子之分。观察白芥子可见呈近球形,直径约1.5~2.5mm。表面是灰白色至淡黄色,光滑,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黄芥子和白芥子形状相似但较小,直径约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味极辛辣。研碎后加水浸湿会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有的会有焦斑,微见裂纹,有香辣气。
对白芥子进行显微观察可知其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薄。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和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而黄芥子的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列菲薄的细胞。
加工炮制及应用
芥子的炮制方法很简单,取其原药材分拣除去其中的杂质并筛去灰屑即可。我企业加工炒芥子采用炒药机,把分拣并筛净的芥子直接放入炒药锅内,文火90℃~100℃,炒至深黄色或深棕黄色,当听到有密集的爆裂声,并有香辣气逸出时即可。取出摊薄晾干,筛去灰屑,用时捣碎。芥子洗净后捣细,加开水调成糊状外敷,可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左歪涂右,右歪涂左。白芥子晒干碾碎成末,酒服可治疗反胃,吐食上气。
生芥子的辛散力较强,较常用于通络止痛。但炒后可以缓和它辛散走窜的药性,使其温肺豁痰利气的功效显著。
生芥子
药效及副作用
对芥子的配伍来说,芥子配莱菔子使用可以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配甘遂可祛痰逐饮;配青皮能疏肝理气,通络止痛;配苏子能祛痰止咳。
芥子粉作为调味剂使用,能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芥子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会迅速引起呕吐;可以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的治疗;芥子还可以外敷贴穴,用于减肥、治疗肺结核,因其局部可出现小水疱,因此不能贴得过久。此外,因芥子有刺激作用,芥子油或芥子硬膏用于皮肤时,若敷用时间过久或浓度太高,会引起皮肤表面发泡甚至化脓。
贮存及禁忌
芥子应贮存于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于阴凉干燥处以防潮防蛀。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禁用。外敷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如时间过长容易起泡化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