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与局部运用激素对鼻内镜术后肿胀黏膜影响的对比观察
2014-11-05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638000谭力凡李鸿娟刘怡君吕璐
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638000) 谭力凡 李鸿娟 刘怡君 吕璐
对于鼻内窥镜术后肿胀的黏膜,如何使其肿胀减轻,促进其上皮化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之一。目前糖皮质激素对促进粘膜恢复的作用亦获得公认,亦是众多临床医师探讨的热点。口服泼尼松及鼻喷布地奈德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激素给药方式,亦是全身与局部两种不同给药方式的代表。本文通过162例鼻内窥镜术后出现黏膜肿胀的患者采用上述两种不同的激素给药途径,对比观察两种方式对黏膜的影响,从而为临床使用方式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62例鼻内窥镜术后2~3周黏膜水肿患者,按1997年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分类标准Ⅰ型98例,2型53例,3型11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60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35.1岁,随机分为口服激素(泼尼松)及局部鼻喷激素(布地奈德)两组。
1.2 方法 清除鼻腔内痂壳或术腔分泌物,记录肿胀黏膜位置。给予口服激素组:第1~5日泼尼松5mg/kg,6~10日2.5mg/kg, 11~15日5mg/10kg,均每日晨起顿服;局部给药组:布地奈德(选用商品名:雷诺考特)每日2次,每次每侧鼻腔2掀(1掀=布地奈德50微克)。
1.3 效果观察 15日后内镜下观察原肿胀黏膜区黏膜状态,并参照1997年“海口标准”。①治愈:功能恢复,症状消失,肿胀黏膜上皮化;②好转:黏膜肿胀减轻或范围缩小;③未愈:肿胀未减轻或缩小范围,程度较前之前扩大或加重。
2 结果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162例患者按分组情况分别统计,口服激素组共10例,总有效率92%,局部激素组总有效率88%,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结果显示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
3 讨论
目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成为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方式。术后术区黏膜出现炎性增生、水肿、囊泡样改变等现象,属于术后的正常病理过程[1],且黏膜结构及功能的恢复是治愈慢性鼻-鼻窦炎的关键。根据创面愈合过程大致经历的3个阶段[2],对于第二阶段的黏膜再生,上皮化与病理改变同时存在,此阶段是鼻内镜术后综合治疗的关键时期[3]。有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黏膜愈合正常化和促进黏膜上皮化,抑制息肉形成和再生[4][5],同时亦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促进黏膜水肿消退,促进术腔正常上皮化和修复[6][7]。
目前鲜有上述两种激素的不同给药途径的对比观察报告,本文研究中观察到: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对结果的影响并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给药途径临床多采用口服泼尼松,该药价廉且易于购买,但易出现失眠、打嗝、水肿等副作用(本实验中70例出现3例):布地奈德是临床中广泛使用的局部激素用药,其非特异性抗炎及抑制变态反应强度远高于泼尼松,但因大部分药物通过喷雾多分布于中下鼻甲前端,不能到达术腔发挥作用[8],同时由于术区痂壳形成及鼻腔肿胀,亦使药物不能到达术区黏膜,从而影响效果。本文观察中局部给药途径对黏膜影响结果与王涛[9]等人研究相当,口服激素组相关资料甚少,暂无数据比较。
综上所述,两种不同激素不同的给药途径均有促进鼻黏膜水肿消退、上皮化的作用,但各有其优缺点。对于鼻内窥镜术后肿胀的黏膜,建议清理术腔后使用局部激素治疗,以防止水肿导致的复发,同时有效减少术后难以控制的结缔组织增生、肥厚和大面积的黏膜水肿[3]。但对于术区痂壳甚多且难以清除者,或鼻腔黏膜极度肿胀,局部无法给药者,口服泼尼松亦不失为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