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医改能否“拿来主义”全国政协委员房志武从国际视角畅谈医改

2014-11-05侯玉岭袁昊绪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委员医生

■本刊记者 侯玉岭 实习记者 袁昊绪

随着中国的医改逐渐涉入深水区,上至国家政策体制、管理职能,下到部门资源分配、薪金福利,改革方方面面的困难也日益加大。国外发达国家如何进行医疗改革?现状如何?其经验是否能为我国医改提供借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房志武以美国为例, 作了深刻的阐述。

发达国家医药从业者更受社会尊重

中美医疗体系的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房志武委员以旁观者的视角展现开来。他认为,中美医疗体系存在两个巨大的差异:一个是国家对医疗行业的重视程度,在美国医生是最受尊敬的职业,药品行业则是国家的第一支柱产业,医药相关工作也是很受尊敬的。而在我国,医生几乎成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代名词,无故受到伤害甚至被杀了也要忍气吞声,而且还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就连网上都很少有同情的声音,这令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非常的难过和痛心。另一个大的差异是医疗市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2013年医疗改革期间,中国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国际资本市场闻讯欢欣鼓舞。反观我国,整个中国医疗行业,不管是零售药店业、药品流通业还是医疗机构,大多都在谈生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值得反思。

中美医疗保障水平不同

▲房志武委员 本刊记者 赵一帆/摄

中美医疗体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房志武委员在经过很多的思考和调研后做出较为细致的分析。他首先谈了世界对于中国医改的一个综合的看法。“曾经有一位联合国官员说,中国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大的社会项目。他这个帽子戴得很大,我当时吓了一跳,我说怎么敢说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大的社会项目?那个官员说人类社会历史上,不曾有过一个除了战争以外的社会项目,能够使政府一次性投入上万亿人民币,并且所有的政策,甚至任何一个小的举动,比如两会各位代表委员提的建议,一旦被采纳就同时适用于14亿人,这在世界乃至历史上都是不曾有过的。”所以,全世界紧密关注着中国的医改进程和每一条政策的出台,会议上各位代表的发言,都有可能会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和讨论。

房志武委员说,现如今中美两国都把医改放到了国策的高度。在美国,医改的影响力已经可以造成总统选举的归属和国家停摆、政府关门。那两国医改也存在差异,房志武委员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如果说美国医改讨论的,是一个非常大而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还能不能再挤上去3000万人的问题;而中国的医改,绝不是讨论能不能再挤上去几千万人的问题,国家首先已经决定了要让所有14亿人都上车,不让一个老百姓留在车下面,这就是所谓的医改全覆盖。但是大家要承认,中美保障制度水平是不一样的,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所以美国人只要上了车就有空调,可以躺在卧铺上;而中国人上了车不但不一定能躺着,恐怕很多人坐着都不一定行,甚至有些人,比如新农合的参合者就像挤地铁一样,是被强行推上去的。”

中国医改比美国更难

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中国式难题?房志武委员说:“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毕竟都要上车,那么医改要干什么工作呢?首先要造车,车太少,也就是医院太少了;同时要培训司机、售票员——中国医生、护士和人口的比例是美国的1/10,也就是说,我国的每一个医生和护士都承担着10倍于发达国家的工作量。而且只有车还不行,还要造加油系统,制药业行业其实就相当于交通部门的加油站了,油从哪里来、加油站怎么供应,这些事情都得改。所以我国改革的范围、难度和深度,比国外的医改要困难很多。”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委员医生
图片报道
最美医生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