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阅读型社会
2014-11-05潘雅莉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型社会;全面性
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民众阅读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创建阅读型社会的深远意义,同时就创建阅读型社会图书馆应做的工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9-0010-03
作者简介:潘雅莉(1967-),平顶山市图书馆馆员。社会阅读活动不仅决定着图书馆的生存,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图书馆能否良好的发展。图书馆产生于社会大众对知识、信息、阅读的需要,社会阅读的需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社会文明与发展,这不仅是社会赋予图书馆的任务,也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
1创建阅读型社会的意义及现状
1.1创建阅读型社会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日益强烈和显著,加快推进和普及社会阅读活动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国运之兴以科教为本,文明昌盛以读书为先。阅读既是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文化修养的不二选择。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十六届大会上首次提出了“阅读社会”这个概念,并于1995年开始,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要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它的根本宗旨是让全社会人人热爱读书、人人参与读书,使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型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型社会,一个人类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使得创建阅读型社会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活动是获取知识进而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在阅读型社会里,知识才更加有用武之地。作为图书馆的工作者,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阅读型社会中有着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成为图书馆员奋斗的目标。
1.2我国民众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读书是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可是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起,我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共进行了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纵观历次调查数据,从识字者阅读率(即有阅读行为的人口占总识字人口的比重)来看,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2007年之后虽逐步回升,但是上升幅度很小,基本维持在50%左右。期刊阅读率则经历了相对复杂的变化:1999年为57%之后下降至2003年的46.4%,而2007年又陡增至58.4%,然而从总体趋势看,期刊阅读率仍然是下降的。报纸阅读率的调查始于2008年和2009年,数字分别为63.9%和58.3%。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另一个表现是读书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2005年在读书者总体中25%的人的读书时间比原来减少,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的读书时间增加了,没时间读书者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人占29.1%。因此,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的数据看来,国民的阅读率和阅读时间呈现出下降趋势[1]。
1.3网络对传统阅读社会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和数字媒体的日新月异,“阅读”的概念被大大地扩展,出现了泛化和浅薄化的倾向。很多人甚至将人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等感知世界的过程等同于阅读,这种浅薄的认识对于阅读的含义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探索没有任何意义。尤其是未成年人从过去的“读书时代”,迅速进入到“读图时代”,以动漫、图漫为主,文字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以“知道”代替“知识”,传统需要思考的阅读时间受到严重挤压[2]。尤其是随着3G网络特别是4G网络的发展,电子图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便利性,对传统阅读的冲击不言而喻,对图书馆的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2008年的28.7%增加到2012年的45.8%,四年间呈现出大幅增长,网络对传统阅读社会的冲击似乎势不可挡。
2图书馆创建阅读型社会的优势
2.1图书馆资料的全面性和重要性无可替代
积累文化成果,保存文化遗产,满足社会阅读的需求是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永恒命题。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它所包涵资料的全面性、重要性及历史地位性是电子图书无法取代的。尽管现代电子信息传播媒体的广泛普及正在影响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并成为传播信息、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渠道,并对图书馆的传统功能提出了挑战,但书籍和阅读活动的生命力并不会因此枯萎。图书馆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等基本功能方面无与伦比。文字交流是人类交流的基础,文字的意义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依然是人类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完善的无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之一。
2.2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处于主流
潘雅莉:创建阅读型社会——图书馆的使命潘雅莉:创建阅读型社会——图书馆的使命2013年8月8日,在《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连续三年就市民阅读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并发布的权威报告显示:数字阅读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的阅读并未同比下降,纸质阅读在上海市民阅读中仍处于主流。在首选阅读方式上,对传统(纸质)阅读的选择仍然占有优势,比“数字阅读”高出13.85%。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主要与阅读的需求、质量、效果、感受有关,有将近65%的选择者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3]。2013年以来,诸多电视娱乐或选秀类节目的收视率下滑,而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天才知道》、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等异军突起,折射出社会民众对获取知识、回归传统方式阅读和传统文化的需求。
2.3图书馆为创建阅读型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资源
图书馆强大的学习资源是任何电子类平台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图书馆都不能忘记推动社会阅读活动开展的重要使命。在创建阅读型社会的进程中,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资源,以极其丰富多样的图书、报纸、期刊、声像资料、缩微胶片等各种载体形式组成有序的文献信息资料供人们使用,而且图书馆以入藏文献系统性强、门类齐全、各种阅读水平兼顾的特点和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获取知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在性别、年龄、专业、学历、职业方面没有限制,使所有读者拥有公平获取信息的机会。弱势群体也能借助这个平台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保持与社会共同进步,同时为社会的进步营造一个公平文明的读书环境,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4关爱大众阅读是图书馆的职责
关爱大众阅读应该成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行动取向,这个出发点要求图书馆必须以大众读者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每个公民都有在图书馆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发表《公共图书馆宣言》称:“公共图书馆是各地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把创建阅读型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具体落实在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中,就要关心到每一个读者的命运,把每一个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以及图书馆能够为每一个读者乃至每一位能够阅读和有阅读愿望的社会成员所做的事情落实到行动中。这无论对于图书馆的实践还是图书馆的理论研究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如何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如何发挥馆员对读者阅读、检索策略和利用文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体现其价值和社会角色的关键所在。读者并不期望只看到的是一个忙于机器操作的技术员,他们更希望图书馆员是一个能帮助他们阅读、解决问题的导师,能够关注读者,扮演阅读顾问的角色,而阅读顾问角色的扮演必将有利于促进社会阅读活动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3图书馆创建阅读型社会的途径
3.1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角色与使命
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中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职责和义务。在创建阅读型社会的过程中,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高自身的角色与使命,塑造良好的形象。
在硬件建设方面,图书馆的建筑设施和配套设备要能呈现出现代化图书馆的水平;在软件建设上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现代化的服务模式以及优良的文化环境。同时提升图书馆的文化积淀功能,图书馆不仅要加强对纸张、光纤、磁盘、电子出版物等现代文献载体和网络数字资源的开发、收藏、保护和有效利用,还要增强对善本、孤本、线装等经典古籍图书以及地方志、民间艺术精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功能,挖掘传统文化的最大社会效益。而且还要培养馆员对知识信息捕捉的超前性和敏锐性,提高其对文献信息的搜集、筛选、整合、传输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读者的回头率。
在服务方式上,把发展读者、营造读书风气体现到图书馆的具体工作环节中,要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简化借书手续、全面开架借阅、延长开放时间、改善服务态度等;同时在走廊的醒目位置张贴推荐书目引导阅读,做到馆舍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好,让读者进入图书馆后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借书阅览。
3.2加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建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读书需求
遵循“合理布局,分布实施,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方针,以远离城市中心的新居民小区、工厂企业集中地区和农村集镇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服务网点。积极有效地整合图书馆资源,以社区为平台建立分馆,多开展一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丰富多彩和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将终身教育的基地逐步延伸到社区。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可以弥补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缺失。因为图书馆毕竟是不可移动的稀缺资源,不管它身居何处,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相应地快起来,时间就显得更加宝贵。因此需要加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建设,既方便居民就近读书,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扩大读者队伍,又能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平顶山市图书馆先后采取多种服务方式,把借阅服务从馆内延伸到馆外,从市区延伸到郊区,建立了王庄文化大院、曹镇文化站、叶县后崔小学文化站等十几个文化站,以满足各阶层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
3.3举办读者活动,调动读者参与读书的积极性
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各层面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找准图书馆与社会的结合点,配合当前社会热点开展阶段性教育,可举办各类讲座、专题报告会、读书节、知识竞赛、展览等系列活动来提升读者参与读书的积极性。图书馆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家庭读书大赛活动,使每个家庭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家庭读书新风尚,使创建阅读型社会从每一个家庭做起。
平顶山市图书馆先后开展了多项青少年教育工作,每周末都会举办“少儿国学领读”活动,在暑假期间组织了青少年讲故事比赛、少儿美术作品展、少儿诗歌朗诵等比赛,受到了广大家长和青少年的一致好评;同时经常联系我市部分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使青少年深深体会到图书馆确实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引导青少年在阅读中成长,使他们在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起,养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
3.4加强对特殊读者群体的服务,使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
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益性功能,有两个特殊的读者群不应忽视。一是农民群体。农民致富难,难的症结在于缺少信息和技术,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非常有必要整理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图书供农民参考,可以开专架、组织力量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出专刊,例如种植类、养殖类、园林类,从而让农民从读书中找到致富门路。二是下岗职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人数逐年递增,再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图书馆可以按期举办《就业园地》《信息之窗》展览、板报、墙报等宣传活动,举办市场营销、金融股票知识、企业管理等各种专题报告会,使下岗工人具备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的就业要求的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重新就业的机会。因此,在加强对特殊读者群体服务的同时,无疑之中也提高了民众的阅读率。
3.5加强基层图书馆和其他社会机构的联系,共同推进社会阅读活动的开展
目前,我国的基层图书馆建设还比较薄弱,社会阅读活动还没有广泛普及,读书在多数人的生活中还不是重要的事情,没有形成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阅读需要的图书馆网点布局保障体系。要做到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就必须加快并改善基层图书馆的办馆条件,配齐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建设高素质的图书馆队伍,从而为实施社会民众阅读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在发达国家,开展阅读活动一般采取由政府机构、出版商、书店、图书馆协会、民间组织和传媒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完成,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基于我国目前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应与民间促读机构及其他社会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如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各地开展的信息共建共享工程成果等,并且加强各机构间图书互换和流动图书馆资料再利用等活动,从而形成立体网络,共同推进社会阅读的开展。
图书馆通过提高自身的角色与使命,加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建设,广泛开展读者活动,同时照顾对特殊读者群体的服务,建立基层图书馆和其他社会机构的联系,民众阅读活动才能更快更广泛地普及,阅读型社会才能更早地形成。阅读型社会形成之时,也是图书馆事业的真正发展和腾飞之时。
参考文献:
[1]李强.我国城市人口阅读频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6):2-6.
[2]曾小敏.全民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6(5):104-106.
[3]余传诗.纸质阅读仍处于主流[N].中华读书报,2013-08-14.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