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鸣壮语“名词+naŋ2(每)”结构的词汇化及相关语法化*

2014-11-05

语言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广西区武鸣音变

梁 敢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外语系 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1 引言

国内外不乏词汇化、语法化研究成果(Briton &Traugott 2005;董秀芳2011等)。但国内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化及相关语法化研究相对滞后、薄弱。壮族虽为国内最大少数民族,但壮语词汇化及其语法化研究鲜有提及。李方桂(2005:286)早期对武鸣土语调查记录了珍贵的语料,如“taŋ2到,ŋon2taŋ2终日、每日,xαm1taŋ2每夜,hon1taŋ2每次,hon1taŋ2ɕiαt7hoi5每逢节气”等,但未见对其词汇化和相关语法化进行研究。刘丹青(1996)对汉语“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进行了分析。Heine &Kuteva(2007:45-46)在其合著的《语法化的世界词库》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中总结了不少语言“到”(arrive at;reach)的语法化过程。梁敢(2014)初步分析了武鸣壮语Ɂaŋ5naŋ2(干脆、故意)词汇化及naŋ2(能)语法化。

本文运用词汇化、语法化理论对标准壮文中“名词+naŋ2(每)”结构的词汇化特点及taŋ2(到)→naŋ2(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分析。本文所用文献经笔者国际音标转写,其余材料为笔者田野调查所得。

2 “名词+naŋ2”结构词汇化特点

标准壮文daengz(国际音标转写为taŋ2)本义为“到”(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1984:173-174;2005:238)。据所掌握的材料看,大部分壮语方言点用taŋ2(到)。taŋ2为壮语固有词,其本义为“到、到达”,“周到”应为后来的引申义(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1998:161-162)。例如:

表1 壮语taŋ2(到)的分布

调查研究发现,武鸣县多数乡镇用taŋ2表“到”义。需要注意的是,锣圩、仙湖多数用naŋ2(少数用taŋ2)表“到”,并且taŋ2/naŋ2(到)呈互补分布,同一方言点目前还没有发现taŋ2/naŋ2(到)两可的情况。武鸣双桥标准音点没有naŋ2(到)。据此,naŋ2(到)发生音变后再进入标准壮语“名+naŋ2”结构的可能性不大。锣圩、仙湖大部分村落的naŋ2(到)发生的音变应该是另有原因的。标准壮语“名+naŋ2”结构的词汇化很可能在标准壮语内部发生,而在其他壮语方言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到”、“每天”词汇具体对应如下表:

表2 武鸣壮语“到”、“每天”词汇对应

① 仙湖方言“每天”义只有重叠式ŋon2ŋon2(天天)。而ŋon2naŋ2(天到)多用于说话人叮嘱对方注意约见的时间“今天一定见到”义,可能是ŋon2nei4jak7naŋ2(天这要到)紧缩,因其无“每天”义故不再列入。

表2表明武鸣壮语“每天”义词汇可分三大类。第一大类ŋon2ŋon2(天天)分布最广,与其他壮方言一样,重叠式符合汉藏语的特点,这可作为我们词汇化构拟的基础;第二大类未发生音变的ŋon2taŋ2(天到)分布次之,但在武鸣也占主体,从上文提到的李方桂早期记录的武鸣土语(其发音合作人为武鸣马头乡人)材料也可看出,只有仙湖及锣圩英圩少数例外;第三大类已发生音变的ŋon2naŋ2(天到)分布最少,目前只发现分布在双桥、锣圩、宁武三个镇,依情况不同又可分如下三小类:第一小类双桥从taŋ2(到)到“天到”ŋon2taŋ2和ŋon2naŋ2表“每天”义两可情况;第二小类锣圩ŋon2taŋ2/ŋon2naŋ2“天到”则呈互补分布,与也呈互补分布关系的taŋ2/naŋ2“到”分别对应,如锣圩的英圩村naŋ2(到)→ŋon2naŋ2(天到),而英圩村附近的六旺村(同属锣圩镇)taŋ2(到)→ŋon2taŋ2(天到),同一村不存在两可的情况;第三小类宁武taŋ2(到)→ŋon2naŋ2(天到)演变比较彻底,已经没有了ŋon2taŋ2(天到)这一中间环节。据此推测,双桥标准壮语“名词+naŋ2(每)”结构词汇化经历的taŋ2(到)→ŋon2taŋ2(天到)→ŋon2naŋ2(每天)与锣圩的英圩村naŋ2(到)→ŋon2naŋ2(天到、每天)类型不同,前者先词汇化后音变,后者则是先音变再词汇化。

在表示“每日、每天、日常”义词汇化方面各地壮语方言不大一样,武鸣、宜山等用ŋon2naŋ2(天到),来宾、靖西等用“天天”,龙州、邕宁南等用“每天”,田阳则用“日别”和“常日”(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1998:491-492)。例如:

表3 壮语“每天”词汇分布

表4 武鸣壮语“名词+naŋ2”结构词汇化分布频率

与上表对应的“名词+taŋ2”结构词汇化分布频率如表5所示:

表5 武鸣壮语“名词+taŋ2”结构词汇化分布频率

③就掌握材料来看hon1taŋ2(每次)没有进入标准语,仅保留在罗波、马头、陆斡等壮方言中,其字面义为“路到”,即“一路下来直到现在都保持某种状态或动作”,引申义除了“每次”外,还有“平时”等。

标准壮语中“名词+naŋ2”和“名词+taŋ2”结构词汇化类似,但多了音变需要解释。据推测,taŋ2(到)很可能通过和高频词ŋon2(天)结合,ŋon2taŋ2(每天)→ŋon2naŋ2(每天)词汇化过程中发生nt→nn顺同化音变后类推,即通过高频词ŋon2(日)与taŋ2(到)结合顺同化为ŋon2naŋ2(每天)并在“名词+naŋ2”结构内部类推到其他的“年”、“月”、“早”、“晚”等名词。从音变规则来看,taŋ2(到)演变成naŋ2(到)符合t→n规则的变化,本质上属于顺同化现象。从人类认知规律看,“日”比“年”、“月”、“早”、“晚”等更常用。在语言学家斯瓦迪士列出的两百基本词汇中,“日、天”(day)排第178位。从笔者所掌握的语料库数据来看,ŋon2naŋ2(每天)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

先看壮语方言中“名词+taŋ2”结构的句法分布。壮语语料主要来源于白丽珠主编的《武鸣壮族民间故事》,部分语料选取自《三月三》。

“以后,每年清明谷雨时节总是刮风下雨。”(白丽珠2002:61)

从句法特点看,例(1)、例(2)都带有“pi1年+taŋ2到+时间”,例如:pi1taŋ2θei2ɕin1(每年春天),pi1pi1taŋ2ɕiːt7ɕiŋ1miŋ2kok7haɯ4(每年清明谷雨时节),其中taŋ2(到)义依然比较明显。因此,“到”或“到了”均可以插入时间短语 “每年”和“具体时节”中间,而语义不变。因表示“每年”,故例(2)中pi1(年)可重复为pi1pi1(年年),语义大致相当,但有细微差别。再看下面两例:

“每天做工劳累了,人们就到这里来歇息歇息。”(广西区民委、民语委2001:21)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索1987-2017年来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及热点。

例(3)、例(4)均为“pi年/ŋon2天+taŋ2到+动词+其他”,如pi1taŋ2ɕuŋ3mi2kei3Ɂdɯːn1(每年总有几个月),ŋon2taŋ2ku6hoŋ1pak8le0(每天做工劳累了)。由于这一时间短语中无形中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动词,如 mi2(有)、ku6(做),taŋ2“到达”义被弱化并逐步被重新分析为“每”,如pi1taŋ2(每年)ŋon2taŋ2(每天)。因此,“到”虽可插入例(3)变成“每天到做工劳累了”,却无法插入例(4)变为“*每年到总有几个月”。

“从前村里人每天就知道去死干苦力活。”(广西区民委、民语委2006:11)

例(5)中“名词+taŋ2”结构相对独立,如ŋon2taŋ2后不在有任何的直接关系成分,因此ŋon2taŋ2从最初的表义层“天到”经句法毗邻跨层并重新分析为大致相当于汉语的“每天”,最终完成了其词汇化过程。

从语音上看,“名词+naŋ2”中的naŋ2源于壮语的taŋ2(到),与壮语汉借词naŋ2(能)、壮语naŋ2(索性、居然)及武鸣壮语Ɂaŋ5naŋ2(干脆、故意)的naŋ2纯属共时层面的音同巧合。语义上,武鸣壮语Ɂaŋ5naŋ2从最初的动宾结构“使完所有的劲、能量”义(与汉语“尽力、尽量、竭尽所能”等词语有类似的平行发展)到“干脆、故意”强情态义副词演变,与跨层词汇化而成的弱情态义副词Ɂaːŋ5naŋ2(索性、干脆)、hi4naŋ2(索性、干脆)有所不同。壮语naŋ2(索性、居然)可能借汉语“能”后单独发展而来,也可能借汉语“能”并与其他壮语发生双音节词汇化后发展而来(梁敢2014)。因此,无论壮语汉借词“能”naŋ2演变方式如何,与源于壮语“taŋ2(到)”的naŋ2无发生学上的演化关系。武鸣壮语“名词+naŋ2”中的naŋ2也没有情态义,而因其来源于“到”taŋ2而具有 [+到达性]、[+可重复性]、[+经常性]语义内容特征,表示“到某个较长的时间段就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或保持某种状态”意义。该结构词汇化准入的名词以壮语单音节时间名词为主。“名词+naŋ2”可改写为“时+到”主谓结构,被重新分析为“每+时”结构后,naŋ2获得了“每”义。因此双音节时间名词如ɕun1ɕe2(春节)、ha3ȵiet8(五月)或带有限定性成分的时间名词如θoːŋ1Ɂan1ɕuŋ1tau2(两个钟头)不能通过该构式形成词汇化。时间较短的ɕuŋ1(钟)、θei2(时辰)、fan1(分)、miːu3(秒)为汉语借词被排除在这一构式外,*ɕuŋ1naŋ2(每小时)、*θei2naŋ2(每时)、*fan1naŋ2(每分)、*miːu3naŋ2(每秒)属于不合格的词汇化。目前这一结构的词汇化有pi1naŋ2(每年)、Ɂdɯːn1naŋ2(每月)、ŋon2naŋ2(每天)、ham6naŋ2(每夜)、hat7naŋ2(每天早上)、pai2naŋ2(每次)。

从语言的词性类型特点来看,侗台语属于量词或类别词(classifier)发达、显赫的语言(刘丹青2011;洪波2012;Lu 2012等)。张元生和覃晓航(1993:53)认为量词可以脱离数词和指示词单用,在特定的句式中表示数量为“一”的个体(不定量词则表示不定复数)或周遍性的“每一”等,如ki3pit7nei4pou4tu2(些这鸭个只)表示“这些鸭子,每人一只”。而这些非汉借词的壮语单音节时间名词与类别词具有“很多相似句法特点”,即类别词除了可重叠使用外,其独立运用时亦可表“每一”之意,如“每人每次拿一个”之意可仅用三个类别词pou4Ɂbaːt7Ɂan1(人次个)来表述,如壮语时间名词pi1(年)、ŋon2(天)等单用时也可以分别表示“每年”、“每天”。④非汉借词时间名词与类别词具有“很多相似句法特点”承蒙匿名审稿专家指出,本文同意并采纳其观点。正是由于这些非汉借词的壮语单音节时间名词具有类似于侗台语类别词(量词)的功能特点,因此,壮语“名+naŋ2(每)”结构的词汇化只能出现ŋon2naŋ2(每天)、pi1naŋ2(每年)等,而非*ŋon2ŋon2naŋ2(每天天)、*pi1pi1naŋ2(每年年)。从韵律上看,壮语单音节时间名词为与naŋ2单音节的结合构成双音节词化提供了基础。而这一单音节时间名词的光杆性则为整个构式词汇化后的[+经常性]语义特征准备了必要条件。其[+经常性]接近“每”义,但不完全等同,但行文方便,我们将两者姑且等同。

可见taŋ2在与壮语高频词ŋon2结合词汇化过程中发生了顺同化音变。ŋon2naŋ2词汇化伴随语法化,“天到”通过句法表层结构被重新分析为“每天”。naŋ2虚化后进一步在小范围内类推,从而在标准壮文里形成一批“名词+naŋ2”结构的词汇。

3 “名词+naŋ2”结构中naŋ2(每)的语法化过程

“名词+naŋ2”中的naŋ2来源于壮语的taŋ2(到),与壮语naŋ2(索性、居然)及汉语借词naŋ2(能)纯属共时层面的音同巧合,而无发生学上的演化关系。因此,讨论“名词+naŋ2”结构中的naŋ2(每)的语法化,实际上就是讨论壮语taŋ2(到)→naŋ2(每)如何虚化,naŋ2(每)在多大范围内可以类推。这从上文“名词+naŋ2”结构的名词准入分析及下文将要谈到的动静态时间状语小句所构成的连续统中可见一斑。taŋ2(到)本义属于空间域范畴,即表示“某物在空间位置上从A点移动至B点的过程”。例如:

“喜鹊只好空着手回来了,它飞到树上,见啄木鸟正在啄树木。”(白丽珠2002:352)

例(6)、例(7)分别用“连动+方位”结构tau3taŋ2na2(来到田边),Ɂbin1pai1taŋ2ko1fai4he1(飞去到那棵树上)表达这些位移。随着句法、语用等因素的变化,taŋ2(到)与时间性等名词连用时,开始转入时间域范畴,如汉语的“直到永远”等。例如:

“那天,媳妇干到天黑,把那块田割完了。”(白丽珠2002:311)

例(8)、例(9)都是“taŋ2+时间”结构,分别taŋ2ham6(到天黑),taŋ2lap7(到夜晚)。taŋ2(到)进入时间域未必发生词汇化。董秀芳(2011:39-41)为指出汉语双音词衍生有三个方式:短语降格而来,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发展出来,不同句法层次但线性顺序紧邻的两个成分形成的跨层结构脱胎出来。它们受到几个基本条件的限制:1)语音条件限制,原来的句法单位或跨层结构中的两个分立的组成成分都必须是单音节,二者必须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foot);2)原有的两个分立成分在线性顺序上邻近;3)语义上要有一定的改造;4)使用频率高。壮语“名词+naŋ2(每)”结构词汇化属于跨层方式脱胎而成,同时符合这四个基本条件的限制。此外,壮语“名词+naŋ2(每)”结构又有其自身词汇化的特点,即只有基于“壮语时间名词+taŋ2+具体时间”这一特定的时间状语小句句法环境才能发生。为了更清楚观察到这些演化过程,根据可靠材料,将这一结构词汇化所处的句法环境分为动态时间状语小句和静态时间状语小句,并构拟如下:

例(10)表明,“ŋon2ŋon2taŋ2(天天到)→ŋon2taŋ2(天到)→ŋon2naŋ2(天到)→ŋon2naŋ2(每天)→ŋon2ŋon2(天天)”构成一个从动态到静态时间状语小句连续统,即a→b→c→d→e,左端动态性最强,右端动态性最弱,中间为动静过渡或交叉两可的情形,最后得出taŋ2(到)→naŋ2(每)。汉语表时间“到字句”、“在字句”就是典型的动、静态时间状语小句,如“到十二点”、“在十二点”。将时间状语小句中的具体时间“十二点”改写为“T”,简析“taŋ2(到)”虚化为“naŋ2(每)”如下:

阶段①、②中的taŋ2(到)与其后的T构成右趋结构,而阶段③、④、⑤表中没有的属性不做任何标记,“+”表“有”、“++”表“中”、“+++”表“强”。、⑥中的taŋ2/naŋ2(到/每)则与其前的单音时间名词构成左趋结构。其中,②和③表层结构相同,有左右趋两可的分析,原因很简单,如前所述,ŋon2(天)单用时与类别词有类似的功能,可表示“每天、每一天”,但②中的ŋon2(天)单用时并不稳定,因此逐渐与其后的taŋ2合并成双音节单位,发展出③、④。③为未音变,④为已音变,右趋结构重新分析为左趋结构,使两者形成较为稳定的双音节单位ŋon2taŋ2、ŋon2naŋ2,并赋予taŋ2、naŋ2获得初步的“每”义,但同时因其后T的存在,因此taŋ2、naŋ2依然有“到”义,这是语义上的两可分析,与③、④形式上的左趋结构不冲突。⑤丢失了T,naŋ2没有了“到”义,但获得“每”义,最终凝固成“天每”(每天)一词,这符合壮语“中心词+修饰词”双音节词的构词规律。⑥为类推阶段,X代表可类推到其他非汉借的单音壮语时间名词,naŋ2的“每”义得以固化。

为清晰地观察壮语“名词+naŋ2”结构中naŋ2(每)语法化过程,我们将①-⑥阶段分别与动态性、静态性、“到”义、“每”义、单双音时间名词、具体时间T的有无、类推、词汇化、语法化等匹配如下表:⑤表中没有的属性不做任何标记,“+”表“有”、“++”表“中”、“+++”表“强”。

表6 武鸣壮语naŋ2(每)语法化过程

可见,动态性与“到”义、时间T共现,与静态构成连续统。“每”义始终贯穿这一连续统。重新分析、类推等机制对壮语“名词+naŋ2”结构的词汇化及其相关语法化起关键作用。其中词汇化与语法化同时发生,ŋon2naŋ2(每天)凝固成词的过程便是taŋ2(到)语法化为naŋ2(每)的过程。从转义角度而言,“每”义从重叠的时间名词ŋon2ŋon2(天天、每天),到类似于类别词功能的单音节时间名词ŋon2(天、每一天、每天),再到左趋结构ŋon2naŋ2(天每)中的naŋ2(每),表达形式虽有别,其中也存在两可分析的中间状态,如阶段③、④,但“每”义始终未变。如果说,具有与类别词类似句法功能的单音节时间名词ŋon2(天)就有“每一天”义,那么ŋon2naŋ2(天每)中的naŋ2“每”无需转义而成,故“名词+naŋ2”结构中的naŋ2似乎可以理解成完全虚化、无何实义的后附语音单位,但这样一来就不好解释武鸣标准壮语ŋon2taŋ2和ŋon2naŋ2表“每天”义并存现象及武鸣壮方言中的差异。事实上,“名词+naŋ2”结构中的naŋ2并没有完全虚化,而是处于半虚化状态,即taŋ2(到)虚化为naŋ2(每),因此“转义”说更可信。

另外,武鸣县宁武壮语方言值得关注。上文提到,武鸣壮语表“每天”义词汇可分三大类和三小类,其中宁武taŋ2(到)→ŋon2naŋ2(天到)演变比较彻底,已经没有了ŋon2taŋ2(天到)这一中间环节。下面举naŋ2、taŋ2共现的例(11)进一步证明。从语料来源看,这一故事的两个讲述者虽署名为宁武、罗波两地人,但实际上pi1naŋ2taŋ2(每年到)应为宁武壮方言,naŋ2只能分析为“每”。罗波壮方言只用pi1taŋ2taŋ2(每年到),第一个taŋ2只能分析为“每”。例如:

“从那时候起,每年秋收,稻子不再自己走回家了。”(白丽珠2002:299)

这说明pi1naŋ2已经固化为“每年”,naŋ2虚化并被赋予“每”含义,如要引出每年具体时节,只能重新依赖另外具有实义的taŋ2(到)。需说明的是,标准壮语中taŋ2通过高频词ŋon2顺同化音变为naŋ2,然后在“名+naŋ2”结构内小范围类推,与taŋ2未发生音变的壮方言情况不一样。正是基于这些方言差别和标准语的音义及句法对应关系,加上有效运用重新分析、互补分布原则、动静态时间状语小句连续统的构拟等,我们对壮语的taŋ2(到)→naŋ2(每)演变过程的认识才得以深化。

4 结语

本文基于文献并结合壮语方言土语材料对标准壮语中出现的“名词+naŋ2”这一特殊结构的词汇化及其相关语法化进行探讨,发现“名词+naŋ2”结构中的naŋ2来源于壮语的taŋ2(到),而与壮语naŋ2(索性、居然)及汉语借词naŋ2(能)纯属音同巧合,无发生学上的演化关系。taŋ2(到)通过和高频词ŋon2(天)结合,ŋon2taŋ2(每天)→ŋon2naŋ2(每天)词汇化过程中发生nt→nn顺同化音变后类推,如ŋon2naŋ2(每日)、hat7naŋ2(每天早上)、ham6naŋ2(每晚)、Ɂdɯːn1naŋ2(每月)、pi1naŋ2(每年)等。该结构词汇化准入的名词以壮语单音节时间名词为主,汉语借词难以进入这一构式。“名词+naŋ2”结构具有 [+到达性]、[+可重复性]、[+经常性]语义内容特征,表示“到某个较长的时间段就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或保持某种状态”意义。“时+到”这一初始句法层面的紧邻结构经跨层被重新分析为“每+时”时间状语结构,从动态时间状语小句向静态时间状语小句转变过程中,该结构中的naŋ2最终获得了“每”义。通过方言和标准语的比较,重新分析、互补分布原则,动静态时间状语小句连续统,解析了壮语“名词+naŋ2”结构的词汇化和naŋ2的语法化。

白丽珠 2002 《武鸣壮族民间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

董秀芳 2011 《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 1984 《壮汉词汇》,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 1998 《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 2005 《壮汉英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广西区民委、民语委 2001 《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第3期。

广西区民委、民语委 2004 《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第4期。

广西区民委、民语委 2006 《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第11期。

洪 波 2012 汉藏系语言类别词的比较研究,《民族语文》第3期,3-15页。

李方桂 2005 《武鸣土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梁 敢 2014 武鸣壮语Ɂaŋ5naŋ2(干脆、故意)词汇化及相关语法化,《中国语言学报》第16期,待刊。

刘丹青 1996 “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第6期,13-15页。

刘丹青 2011 语言库藏类型构想,《当代语言学》第4期,289-303页。

张元生 覃晓航 1993 《现代壮汉比较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Heine,B.& Kuteva,T.2002.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iton L.J.&Traugott E.C.2005.LexicalizationandLanguage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Tian-qiao 2012.Classifiers in Kam-Tai Languages:A Cognitiv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Boca Raton:Universal-Publishers.

猜你喜欢

广西区武鸣音变
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
渝水区下保村:打造生态美丽宜居新家园
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流音变的注音与编排研究
探索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思路
广西区植物资源的概况与保护
那一年
打招呼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人造板企业重组启动 国旭集团将成人造板巨头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