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2014-11-05赵国强
赵国强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办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以独立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作为知识背景,用生活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发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新问题时,有时会意识到旧的方法太烦琐,或不能解决新问题,这时,学生会产生寻找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渴望。此时,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点创设情境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力求体现“五性”:一是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二是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三是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四是差异性。适合各层次的学生,难度由浅入深。五是实践性。强调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
二、精心设疑
善问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研究的问题,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问题的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设法使问题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时,不妨逐步提出如下问题:(1)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些圆的圆心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B、C 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应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B、C,圆心又应在哪里?同时要经过点A、B、C,圆心应该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随着问题的逐一提出,学生就会边动脑边动手,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营造和谐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和两条平行线,分别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接着,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两个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通过动手量,比较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逐步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在探究中,要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矫正错误中完成探究任务。
四、注重实践活动
现在的教育理论主张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如,解决问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学生大多觉得难度不大,但教师的教学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探索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线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角平分线?由此得到两个真命题。命题1: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命题2:有一条直角边及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探索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由此,得到命题3: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此命题错误,因为三角形的形状不同,高线的位置不同。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这个命题成立呢?从而又引出如下三个命题。命题4:如果两个锐角三角形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5: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6:如果两个钝角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初看命题,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分类以后,三个命题肯定正确。但是,学生画图探究后发现命题6结论不成立。
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态度。只要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