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人生①

2014-11-05欧阳昱

华文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澳洲汉语英文

欧阳昱

我1991年去澳洲读博士之前,仅在《飞天》杂志发表过一首诗,题为《无题》,时间很早,应该在1982年,但至少写了上千首诗,其中有不少是英文诗。由于我读的是英文系,学的是英美文学,我痛感中文和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于是找当时在另一所大学读中文系的朋友借来中文教程的内容,在学习英文的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进行自修。

这个时候,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诗社,因为当时的大学在东湖旁边,就叫“湖边诗社“,他们邀我进来,我就进来了。通过学习英国文学,我接触到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如William Wordswor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Robert Southey,以及浪漫派诗人如Shelley和Byron等,诗歌明显受他们影响,但又带上了自身的特点。我不满当时的朦胧诗,觉得比较虚伪,颇为矫情,喜欢那种有话就说,直抒胸臆,但不被当时文学潮流见容的诗风,就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诗,光这么说可能没有感觉,把《无题》这首诗念一下,大家可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恨春天

它在眼前筑起一道碧绿的树墙

|一道使我们的眼光

|无法穿越的冷漠的屏障

我在楼上这边

她在那边楼上

苦苦相望?这无情的冷绿的屏障!

刺骨的寒风我更渴望

我捉住她的流盼像小鱼

漏过大树密织的网②

我去澳洲后,请当时还在世的父亲,把我写的诗歌都寄到了澳洲,直到90年代末,才陆陆续续投稿到中国,居然还在《人民文学》、《诗刊》和《北京文学》这类杂志发表了若干,这至少说明两点,要么是这些诗歌还有生命力,要么就是国内刊物发表的东西依然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有意思的是,2011年,我一首写于1982年的长诗,原来的标题是英文的,叫“Candid Camera of University Life”,被一家杂志看中而发表,标题被改为《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从现在的角度看,一是我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来了,其次是这首写于30年前的诗,带有一种独特而异质的特质,一种粗野狂放的风格,把美和丑强行扭和在一起,不避生活中的肮脏和杂乱,同时又有意不用那些过于诗意的语言。我把头一段念给大家听听,这样比较有感觉一些:

又是这样一个夜晚,我回到

散发汗臭、鞋味、混合的屎尿和

冬青的芳馨、咳痰声、拖鞋擦地的

房间、我脱去夜露舔湿的衣裤、我露出

露出囚禁在衣笼中的裸体、各个房间的

音乐像痰沫、像石灰、像浓雾

穿过汗透的走廊、粘在我的耳轮上、又是这样

一个夜晚、我坐在桌前、不时提笔又停下

视而不见地看箱子、碗、卫生纸、锁、书包

看唧唧鸟叫、敞开一窗、纸头写两行

不道德、手把短裤往下拉、往下拉、

腰眼、赌气眼、半个光光的屁股、我多想

将人类的源头解放、但有什么东西拉住我

是蟋蟀?它在夜的音箱中歌唱、是月亮?它被日光灯逼得黯淡无光、我用摸过腋

窝、抓过蚁疮、揉过湖波、捡过桐皮、

翻过诗集、看过黄昏的手拨弄诗的琴弦、

那锈蚀欲断、久不弹响的琴弦、泉水堵

住了、形成一潭混浊的死浆、飘着一团团

倒毙的蚁蝇和腐烂的羽翅、手摸索着

颤抖着抠进坚硬的岩缝、用劲地抓呀、拨呀、

推呀、击呀、岩石松动、脱落、一块块掉下、

泉水缓缓地缓缓地渗透、流沁、细小的水珠、

犹如手臂的汗珠密密、我要泉水畅通无阻、

要你急剧凶猛地奔跳喧嚣、要你一泻千

里、经久不息、手仍然在清除这挡道的顽石、

又是这样一个夜晚、我坐在桌边、

愤怒地清除诗溪挡道的顽石……

我1991年去澳洲读博士之前,仅在《飞天》杂志发表过一首诗,题为《无题》,时间很早,应该在1982年,但至少写了上千首诗,其中有不少是英文诗。由于我读的是英文系,学的是英美文学,我痛感中文和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于是找当时在另一所大学读中文系的朋友借来中文教程的内容,在学习英文的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进行自修。

这个时候,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诗社,因为当时的大学在东湖旁边,就叫“湖边诗社“,他们邀我进来,我就进来了。通过学习英国文学,我接触到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如William Wordswor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Robert Southey,以及浪漫派诗人如Shelley和Byron等,诗歌明显受他们影响,但又带上了自身的特点。我不满当时的朦胧诗,觉得比较虚伪,颇为矫情,喜欢那种有话就说,直抒胸臆,但不被当时文学潮流见容的诗风,就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诗,光这么说可能没有感觉,把《无题》这首诗念一下,大家可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恨春天

它在眼前筑起一道碧绿的树墙

一道使我们的眼光

无法穿越的冷漠的屏障

我在楼上这边

她在那边楼上

苦苦相望?这无情的冷绿的屏障!

刺骨的寒风我更渴望

我捉住她的流盼像小鱼

漏过大树密织的网②

我去澳洲后,请当时还在世的父亲,把我写的诗歌都寄到了澳洲,直到90年代末,才陆陆续续投稿到中国,居然还在《人民文学》、《诗刊》和《北京文学》这类杂志发表了若干,这至少说明两点,要么是这些诗歌还有生命力,要么就是国内刊物发表的东西依然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有意思的是,2011年,我一首写于1982年的长诗,原来的标题是英文的,叫“Candid Camera of University Life”,被一家杂志看中而发表,标题被改为《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从现在的角度看,一是我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来了,其次是这首写于30年前的诗,带有一种独特而异质的特质,一种粗野狂放的风格,把美和丑强行扭和在一起,不避生活中的肮脏和杂乱,同时又有意不用那些过于诗意的语言。我把头一段念给大家听听,这样比较有感觉一些:

又是这样一个夜晚,我回到

散发汗臭、鞋味、混合的屎尿和

冬青的芳馨、咳痰声、拖鞋擦地的

房间、我脱去夜露舔湿的衣裤、我露出

露出囚禁在衣笼中的裸体、各个房间的

音乐像痰沫、像石灰、像浓雾

穿过汗透的走廊、粘在我的耳轮上、又是这样

一个夜晚、我坐在桌前、不时提笔又停下

视而不见地看箱子、碗、卫生纸、锁、书包

看唧唧鸟叫、敞开一窗、纸头写两行

不道德、手把短裤往下拉、往下拉、

腰眼、赌气眼、半个光光的屁股、我多想

将人类的源头解放、但有什么东西拉住我

是蟋蟀?它在夜的音箱中歌唱、是月亮?它被日光灯逼得黯淡无光、我用摸过腋

窝、抓过蚁疮、揉过湖波、捡过桐皮、

翻过诗集、看过黄昏的手拨弄诗的琴弦、

那锈蚀欲断、久不弹响的琴弦、泉水堵

住了、形成一潭混浊的死浆、飘着一团团

倒毙的蚁蝇和腐烂的羽翅、手摸索着

颤抖着抠进坚硬的岩缝、用劲地抓呀、拨呀、

推呀、击呀、岩石松动、脱落、一块块掉下、

泉水缓缓地缓缓地渗透、流沁、细小的水珠、

犹如手臂的汗珠密密、我要泉水畅通无阻、

要你急剧凶猛地奔跳喧嚣、要你一泻千

里、经久不息、手仍然在清除这挡道的顽石、

又是这样一个夜晚、我坐在桌边、

愤怒地清除诗溪挡道的顽石……

我到澳洲后,创作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写博士论文的三年半时间里,我创作了两部英文诗集,Moon over Melbourne and Other Poems(《墨尔本上空的月亮》)和Songs of the Last Chinese Poet(《最后一个中国诗人的歌》),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在澳洲出版。与此同时,我还做两件事,一是开始大量用英文写诗,一是把自己的中文诗自译成英文。后面这个过程,我称做self-translation,也就是自译。2005年我到武汉大学英文系任教,还曾把自译的想法和概念讲给一个研究生听,他后来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把我的作品和卞之琳作品进行比较的英文硕士论文。关于这点再多讲两句。从来的翻译学中,是不提自译这个话题的,但从事自译的人,一直都很多,有爱尔兰的贝克特,美国的纳博科夫,法国的Julian Green,印度的泰戈尔,波兰的米沃什和中国的张爱玲等。近年来,翻译界对自译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2007年,英国出版了一本自译专著,叫Bilingual Text(《双语文本》),最近还在加拿大举行过一次谈自译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一放到自译中,就站不住脚了。作为原作者的译者,是不必对自己讲什么“信达雅”的。对他来说,就是“创”字当头,使翻译真正成为再创造。

由于直接用英文写诗,兼有发表,我开始与澳洲诗歌界频频发生接触,主要是参加诗歌朗诵和各种各样的文学节。我发现,澳洲诗人朗诵,与中国诗人风格迥异,没有夸张做作的腔调和动作,用词力避浮华雕琢,特别讲究幽默风趣,一场诗歌下来,常常笑声迭起,但又不是那种为搞笑而搞笑的油滑和噱头,总是有真情在。我的诗歌,特别是英文诗歌,也融入了这种特色。不过,在澳洲生活的头几年,因为前途去向不明,身份处于动荡不定的地位,虽然相对自由,但诗歌呈现出悲苦、灰暗的色调。现朗诵一首如下:

初秋

二月的澳大利亚是青灰色的

不怕人的黑鸟鼓起发亮的眼珠

二月的澳大利亚渺无人踪

不倦的空调工作到夜深

二月的澳大利亚和生命脱节

尽在文字中搜索意义

二月的澳大利亚夜长而凉

月亮冰冰地贴着车窗

二月的澳大利亚没有伴侣

空旷的大海上不见希望的影子

二月的澳大利亚低头沉思

自由的时候无处可去

1995年,我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几年后,又成为澳洲公民,这时,我已决定,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创作,用英文写长篇小说、诗歌和非小说,而仅用汉语写诗,同时继续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关于澳洲公民,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1995年,我拿到一个项目,是研究台湾、香港和大陆媒体中关于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人形象的研究,但是,我持有的中国护照,使我难以拿到去台湾的许可证,据驻墨尔本的台湾文化处说,至少要半年,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拿到,所以,我只好牺牲台湾,只做香港和大陆两地。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如能拿到澳洲护照(有人戏称为“袋鼠证“),就等于拿到通向各国的自由通行证。后来的事实证明,情况基本属实。现在看来,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有双重国籍。这之后,我的创作发生了一个飞跃,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飞,用我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贴地飞行“。后来写的一首诗,就是以此为题。我来读一下:

贴地飞行

作一个写作人

你并不比任何人高尚

或低贱

你在夜间贴地飞行

不为欲望的世界

迷住眼睛

你跟不读书的人谈

不读书的事

你贴水飞行

你看见每一颗寂寞的心在运

动你看见下坠的时代

更快地没入无聊

那种比SARS更能杀死的好毒

每一个病人比任何时候都穿得更好

你贴皮飞行

倾听皮下死魂灵再一次死去

作一个写字的人

忘却是你的谥号

九十年代后期,我的诗歌不断向下,甚至“向坏“,到了“诗歌不坏就不好“的地步,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曾经通过《原乡》—这是我在墨尔本主办的一家文学杂志,从1994年以来,一直办到现在——以“坏“为题,向全球征稿。在本人的诗歌实践中,我以决绝的先锋精神,创作了一个《B系列》,共有30多首,后在纽约严力举办的《一行》上发表了11首,以及一系列以垃圾为主题的诗歌。21世纪中国至少有两个诗歌流派,即“下半身“和“垃圾诗派“,是可以在我那儿找到先例的。大约在1996年前后,我写了一首诗,就叫《垃圾》。事先警告一下,诗中可能有令人生厌的文字,不想听的人可以闭耳免听。全文如下:

垃圾

我整天跟垃圾打交道

传真纸筒的筒芯

电脑键盘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之间缝隙中的绒毛

昨夜手淫之后包在粉红色手纸中的一团潮湿的精液

包裹信封的塑料皮

一张供写诗用的提示的小黄纸

用回形别针剔下然后擦在粉红色手纸上的牙垢

喝过三道的茶叶

大堆大堆已经用过还在使用的文字中文英文少量法文和少量德文

以及每日必拉不拉则不痛快的屎

我总是在消灭这些垃圾之前产生一个念头:

能否象中国人所说的点石成金

也点这些垃圾成金

比如说

把传真纸筒的筒芯扎成排箫状

中间充满乳色的精液?

或将供写诗用的提示的小黄纸贴遍本室的四壁

把喝过的茶叶剔下的牙垢拉下的屎和英法德中四国文字搅拌在一起

混凝土一般

筑成一个诗的形象

可是

我每天都在重复地用一个塑料袋子

把这些本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

作为垃圾处理

为了使人

这个垃圾之物

能够生存下去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诗歌对垃圾的关注,并不仅仅发生在澳洲和中国,越南也有。前几年,澳洲就曾介绍过越南的垃圾诗歌,我也在澳洲发表文章,用英文全面介绍过中国的垃圾诗和低诗歌运动。我的英文诗中,垃圾也频频被写,比如,我就写过一首“Ode to Human Bins”,把通常的human beings,称作“human bin”。

2004年,由于我主编的《原乡》发表了一期当代中国诗歌英译特刊,特别介绍了“下半身”,引起丹麦的关注,举办了一个为期10天的中国诗歌节,导致一批诗人被邀,重点邀请了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下半身“诗歌派别的几个人,如沈浩波、尹丽川和盛兴,当然还有北岛、西川、翟永明等人。会议之后,我和妻子游历了欧洲八国数十个城市,一路走,一路写诗,中英文都有。现在念一首当年在巴黎写的诗:

巴黎,Porte de Clignancourt

一到巴黎

我们就不约而同地小声喊出

哎呀,澳大利亚,我真想你!

东西好吃、又便宜、阳光遍地

在Clignancourt,克凉古

遍地垃圾、狗屎、黑的颜色

一个人在街角拉尿,边走边往上扯拉链

火车站有四个警察,我看见一个脸瘪了出去

在这儿,人们叫我Tokyo,偷口

问我是不是chinois,奚落哇

我说non、nein、no、不

我说merci、thank you、xie xie

对面一家“欧源”中国店铺

夜里闭门大唱京戏

狭窄的街道汽车多得像垃圾

我看见一个我以为叫高行健的

法国老头向我走来

我又看见一些脸在天黑之前就已发黑

我回到客栈

我不想写诗、我提笔、我写了③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去欧洲之后,我的诗歌又生一变,主要是把两种文字,放在同一个诗歌框架中进行杂交实验。这种诗歌,发生在两个向度上,一个是直译,把英语的直译成中文,把中文的直译成英文,在两种语言中大行其道。另一个向度,是把双语黏合成一首诗歌,让两种语言,在诗歌中结婚,乃至媾和,实际上,这种黏合早在读大学时就曾进行过实验,只不过是,30多年前撒下的种子,现在才长出新芽而已。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细讲,只能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谈翻译的诗,一个是中英杂交诗。先念第一个。

英语说,汉语说

英语说妈妈爸爸,汉语说爸爸妈妈

英语说天平线,汉语说地平线

英语说买杯可口,汉语说买杯可乐

英语说做正确的事,汉语说不要乱扔垃圾

英语说推屎,汉语说拉屎

英语说美丽肤深,汉语说美丽肤浅

英语说啊,上帝,汉语说上帝啊

英语说我不喜欢那样,汉语说我不喜欢这样

英语说鲜新,汉语说新鲜

英语说肉血,汉语说血肉

英语说土水,汉语说水土

英语说北南西东,汉语说东西南北

英语说心里年轻者,汉语说人老心不老

英语说美善真,汉语说真善美

英语说在……前提上,汉语说在……前提下

英语说我能有你的电话号码吗,汉语说你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吗

英语说你开玩笑,汉语说你别开玩笑或你开什么玩笑

英语说那么说吧,汉语说这么说吧

英语说我不能更同意了,汉语说我太同意了

英语说免得我们忘记,汉语说千万不要忘记

英语说要死要活,汉语说要死不活

英语说从来没看见他不穿那件衣服,汉语说总是看见他穿那件衣服

好了,好了

英语总是跟汉语反着说

汉语总是跟英语反着说④

关于中英文互为倒反的现象,我有一篇专论谈得很清楚,题为《翻译即反译》,2010年发表在《中国翻译》杂志上。作为结束,我想念一首双语诗,如下:

双/Double

Beautiful morning

美丽的清晨

A bird walks up to me

一头鸟朝我走来

Like a chook

像只鸡

Black across the breast

胸脯全黑

Right up to the hip

一直黑到屁股

I thought he might attack me

我以为它会向我发起攻击

With his heel-like beak

用它像高跟的鸟喙

But he walks away

但它走开了

And shits

拉了一泡屎

Before he takes flight

然后飞走

Leaving a pool of snow white

留下一滩雪白的东西

好,我就讲到这儿。

① 本文基于2012年笔者应邀参加该年度在京举行的澳大利亚作家周的讲话发言稿。

② 手写于1982年4月27日,随后于该年6月26日、7月31日,次年2月10日和3月6日修改,后于1983年的8月在《飞天》发表。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于金斯伯雷打字。

③ 2004年5月9日夜于巴黎Kyriad客栈。

④ 2011年12月8日下午写于电车回家途中,写在《奥勃洛莫夫》一书背后,当年12月27日下午5:26分打字修改于金斯伯雷家中。

(责任编辑:庄园)

Living a Bilingual Life

[Austratia]Ouyang Yu

我到澳洲后,创作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写博士论文的三年半时间里,我创作了两部英文诗集,Moon over Melbourne and Other Poems(《墨尔本上空的月亮》)和Songs of the Last Chinese Poet(《最后一个中国诗人的歌》),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在澳洲出版。与此同时,我还做两件事,一是开始大量用英文写诗,一是把自己的中文诗自译成英文。后面这个过程,我称做self-translation,也就是自译。2005年我到武汉大学英文系任教,还曾把自译的想法和概念讲给一个研究生听,他后来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把我的作品和卞之琳作品进行比较的英文硕士论文。关于这点再多讲两句。从来的翻译学中,是不提自译这个话题的,但从事自译的人,一直都很多,有爱尔兰的贝克特,美国的纳博科夫,法国的Julian Green,印度的泰戈尔,波兰的米沃什和中国的张爱玲等。近年来,翻译界对自译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2007年,英国出版了一本自译专著,叫Bilingual Text(《双语文本》),最近还在加拿大举行过一次谈自译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一放到自译中,就站不住脚了。作为原作者的译者,是不必对自己讲什么“信达雅”的。对他来说,就是“创”字当头,使翻译真正成为再创造。

由于直接用英文写诗,兼有发表,我开始与澳洲诗歌界频频发生接触,主要是参加诗歌朗诵和各种各样的文学节。我发现,澳洲诗人朗诵,与中国诗人风格迥异,没有夸张做作的腔调和动作,用词力避浮华雕琢,特别讲究幽默风趣,一场诗歌下来,常常笑声迭起,但又不是那种为搞笑而搞笑的油滑和噱头,总是有真情在。我的诗歌,特别是英文诗歌,也融入了这种特色。不过,在澳洲生活的头几年,因为前途去向不明,身份处于动荡不定的地位,虽然相对自由,但诗歌呈现出悲苦、灰暗的色调。现朗诵一首如下:

初秋

二月的澳大利亚是青灰色的

不怕人的黑鸟鼓起发亮的眼珠

二月的澳大利亚渺无人踪

不倦的空调工作到夜深

二月的澳大利亚和生命脱节

尽在文字中搜索意义

二月的澳大利亚夜长而凉

月亮冰冰地贴着车窗

二月的澳大利亚没有伴侣

空旷的大海上不见希望的影子

二月的澳大利亚低头沉思

自由的时候无处可去

1995年,我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几年后,又成为澳洲公民,这时,我已决定,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创作,用英文写长篇小说、诗歌和非小说,而仅用汉语写诗,同时继续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关于澳洲公民,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1995年,我拿到一个项目,是研究台湾、香港和大陆媒体中关于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人形象的研究,但是,我持有的中国护照,使我难以拿到去台湾的许可证,据驻墨尔本的台湾文化处说,至少要半年,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拿到,所以,我只好牺牲台湾,只做香港和大陆两地。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如能拿到澳洲护照(有人戏称为“袋鼠证“),就等于拿到通向各国的自由通行证。后来的事实证明,情况基本属实。现在看来,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有双重国籍。这之后,我的创作发生了一个飞跃,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飞,用我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贴地飞行“。后来写的一首诗,就是以此为题。我来读一下:

贴地飞行

作一个写作人

你并不比任何人高尚

或低贱

你在夜间贴地飞行

不为欲望的世界

迷住眼睛

你跟不读书的人谈

不读书的事

你贴水飞行

你看见每一颗寂寞的心在运

动你看见下坠的时代

更快地没入无聊

那种比SARS更能杀死的好毒

每一个病人比任何时候都穿得更好

你贴皮飞行

倾听皮下死魂灵再一次死去

作一个写字的人

忘却是你的谥号

九十年代后期,我的诗歌不断向下,甚至“向坏“,到了“诗歌不坏就不好“的地步,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曾经通过《原乡》—这是我在墨尔本主办的一家文学杂志,从1994年以来,一直办到现在——以“坏“为题,向全球征稿。在本人的诗歌实践中,我以决绝的先锋精神,创作了一个《B系列》,共有30多首,后在纽约严力举办的《一行》上发表了11首,以及一系列以垃圾为主题的诗歌。21世纪中国至少有两个诗歌流派,即“下半身“和“垃圾诗派“,是可以在我那儿找到先例的。大约在1996年前后,我写了一首诗,就叫《垃圾》。事先警告一下,诗中可能有令人生厌的文字,不想听的人可以闭耳免听。全文如下:

垃圾

我整天跟垃圾打交道

传真纸筒的筒芯

电脑键盘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之间缝隙中的绒毛

昨夜手淫之后包在粉红色手纸中的一团潮湿的精液

包裹信封的塑料皮

一张供写诗用的提示的小黄纸

用回形别针剔下然后擦在粉红色手纸上的牙垢

喝过三道的茶叶

大堆大堆已经用过还在使用的文字中文英文少量法文和少量德文

以及每日必拉不拉则不痛快的屎

我总是在消灭这些垃圾之前产生一个念头:

能否象中国人所说的点石成金

也点这些垃圾成金

比如说

把传真纸筒的筒芯扎成排箫状

中间充满乳色的精液?

或将供写诗用的提示的小黄纸贴遍本室的四壁

把喝过的茶叶剔下的牙垢拉下的屎和英法德中四国文字搅拌在一起

混凝土一般

筑成一个诗的形象

可是

我每天都在重复地用一个塑料袋子

把这些本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

作为垃圾处理

为了使人

这个垃圾之物

能够生存下去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诗歌对垃圾的关注,并不仅仅发生在澳洲和中国,越南也有。前几年,澳洲就曾介绍过越南的垃圾诗歌,我也在澳洲发表文章,用英文全面介绍过中国的垃圾诗和低诗歌运动。我的英文诗中,垃圾也频频被写,比如,我就写过一首“Ode to Human Bins”,把通常的human beings,称作“human bin”。

2004年,由于我主编的《原乡》发表了一期当代中国诗歌英译特刊,特别介绍了“下半身”,引起丹麦的关注,举办了一个为期10天的中国诗歌节,导致一批诗人被邀,重点邀请了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下半身“诗歌派别的几个人,如沈浩波、尹丽川和盛兴,当然还有北岛、西川、翟永明等人。会议之后,我和妻子游历了欧洲八国数十个城市,一路走,一路写诗,中英文都有。现在念一首当年在巴黎写的诗:

巴黎,Porte de Clignancourt

一到巴黎

我们就不约而同地小声喊出

哎呀,澳大利亚,我真想你!

东西好吃、又便宜、阳光遍地

在Clignancourt,克凉古

遍地垃圾、狗屎、黑的颜色

一个人在街角拉尿,边走边往上扯拉链

火车站有四个警察,我看见一个脸瘪了出去

在这儿,人们叫我Tokyo,偷口

问我是不是chinois,奚落哇

我说non、nein、no、不

我说merci、thank you、xie xie

对面一家“欧源”中国店铺

夜里闭门大唱京戏

狭窄的街道汽车多得像垃圾

我看见一个我以为叫高行健的

法国老头向我走来

我又看见一些脸在天黑之前就已发黑

我回到客栈

我不想写诗、我提笔、我写了③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去欧洲之后,我的诗歌又生一变,主要是把两种文字,放在同一个诗歌框架中进行杂交实验。这种诗歌,发生在两个向度上,一个是直译,把英语的直译成中文,把中文的直译成英文,在两种语言中大行其道。另一个向度,是把双语黏合成一首诗歌,让两种语言,在诗歌中结婚,乃至媾和,实际上,这种黏合早在读大学时就曾进行过实验,只不过是,30多年前撒下的种子,现在才长出新芽而已。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细讲,只能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谈翻译的诗,一个是中英杂交诗。先念第一个。

英语说,汉语说

英语说妈妈爸爸,汉语说爸爸妈妈

英语说天平线,汉语说地平线

英语说买杯可口,汉语说买杯可乐

英语说做正确的事,汉语说不要乱扔垃圾

英语说推屎,汉语说拉屎

英语说美丽肤深,汉语说美丽肤浅

英语说啊,上帝,汉语说上帝啊

英语说我不喜欢那样,汉语说我不喜欢这样

英语说鲜新,汉语说新鲜

英语说肉血,汉语说血肉

英语说土水,汉语说水土

英语说北南西东,汉语说东西南北

英语说心里年轻者,汉语说人老心不老

英语说美善真,汉语说真善美

英语说在……前提上,汉语说在……前提下

英语说我能有你的电话号码吗,汉语说你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吗

英语说你开玩笑,汉语说你别开玩笑或你开什么玩笑

英语说那么说吧,汉语说这么说吧

英语说我不能更同意了,汉语说我太同意了

英语说免得我们忘记,汉语说千万不要忘记

英语说要死要活,汉语说要死不活

英语说从来没看见他不穿那件衣服,汉语说总是看见他穿那件衣服

好了,好了

英语总是跟汉语反着说

汉语总是跟英语反着说④

关于中英文互为倒反的现象,我有一篇专论谈得很清楚,题为《翻译即反译》,2010年发表在《中国翻译》杂志上。作为结束,我想念一首双语诗,如下:

双/Double

Beautiful morning

美丽的清晨

A bird walks up to me

一头鸟朝我走来

Like a chook

像只鸡

Black across the breast

胸脯全黑

Right up to the hip

一直黑到屁股

I thought he might attack me

我以为它会向我发起攻击

With his heel-like beak

用它像高跟的鸟喙

But he walks away但它走开了

And shits

拉了一泡屎

Before he takes flight

然后飞走

Leaving a pool of snow white

留下一滩雪白的东西

好,我就讲到这儿。

① 本文基于2012年笔者应邀参加该年度在京举行的澳大利亚作家周的讲话发言稿。

② 手写于1982年4月27日,随后于该年6月26日、7月31日,次年2月10日和3月6日修改,后于1983年的8月在《飞天》发表。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于金斯伯雷打字。

③ 2004年5月9日夜于巴黎Kyriad客栈。

④ 2011年12月8日下午写于电车回家途中,写在《奥勃洛莫夫》一书背后,当年12月27日下午5:26分打字修改于金斯伯雷家中。

(责任编辑:庄园)

Living a Bilingual Life

[Austratia]Ouyang Yu

猜你喜欢

澳洲汉语英文
学汉语
动物“萌主”在澳洲
追剧宅女教汉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汉语与拼音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澳洲的艺术空间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