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引领美丽幸福新江口

2014-11-05袁刚

当代贵州 2014年25期
关键词:一业江口文明

袁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铜仁市委一届五次全会也分别作了安排部署。江口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美丽幸福新江口建设风生水起。

解放思想 统一认识

自觉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站在讲政治、谋全局的高度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江口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一业带三化”(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新型工作化、城镇园林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把江口建设成生态江口、文明江口、和谐江口、美丽江口、幸福江口。全县上下站在讲政治、谋全局的高度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做到生态意识文明,全力维护生态法治文明,模范遵守生态行为文明。

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要守住加速发展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口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总体生态良好,但山多地少,生态基础脆弱,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虽实现了整县“减贫摘帽”,但贫困人口仍然多、贫困程度依然深。因此,必须辩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不抓发展谈保护如“缘木求鱼”,离开保护搞发展似“竭泽而渔”。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局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结果必然是守着绿水青山受穷。

要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把住绿色门槛、守住生态红线,坚决不上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纠正“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要依托生态促发展。优质环境好招商、美丽生态能留人,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看得见的竞争力、摸得着的生产力。2009年以来,江口县依托良好的生态、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资项目直接与生态优势相关的旅游项目占总项目的38%、间接与生态优势相关的项目占总项目的43%。

走出“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冤家对头”的误区。江口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江口围绕“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旅游工业化、农业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努力走出一条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江口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新型工业必须走出“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冤家对头”的误区,认识到把发展工业和污染环境等同起来,这是片面的观点;把工业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这是认识上的绝对化;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先进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新型工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立足县情 明确方向

深入实施“一业带三化

江口县作为联合国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腹地,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09年以来,江口积极找准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符合县情实际,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协调发展的路子。

经济发展由“慢”变“快”。这几年是江口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GDP年均增速达15.5%,分别高于全国7.4、全省1.2、全市0.9个百分点;2013年全县GDP是2008年的4.35倍,财政总收入是2008年的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8年的8.9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8年的2.98倍。

生态保护从“民间”向“官方”拓展。这几年是江口统筹兼顾发展与保护最好的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纳为重点工作,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53.1%增加到2013年的67%,PM2.5监测和水资源均达到国家Ⅱ级(良)以上,保持了山清、水秀、天蓝。

形象从“差”变“好”。这几年是上级最认可、干部群众最支持江口的时期,实践证明,“一业带三化”发展思路是一条符合江口实际的特色经济之路。

与此同时,这几年还是江口产业发展由“弱”变“强”;项目争取由“少”变“多”;干部状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最好时期。

着眼未来 开拓进取

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先试先行,继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近年来,江口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从2008年全县禁渔,2010年太平镇禁伐,到2012年实行全面禁渔禁伐,有效保护了江口的青山绿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预审通过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和江口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今后,要加大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完善机制,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严格涉及生态环境的行政审批,使江口生态得到保护和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加速发展,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江口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增加就业,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解决贫困,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发展中解决所有问题。说到底,就是要把“两条底线”守好。

一方面,要把加快发展的底线坚守好。把“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坚持好、推进好、发展好。文化旅游方面,要着力打造梵净山特色旅游升级版;工业方面,要按照信息化、城镇化、园林化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围绕旅游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无污染、低耗能的农副特色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重点要加快推进以凯德特色产业园为主的新型工业发展,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要完成4.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户以上;城镇建设方面,要按照“梵净江口、佛光之城”和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努力把江口县城打造成既是景点景区,又是梵净山旅游服务区,努力走出一条城市建设与梵净山文化旅游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农业产业方面,要依托闵孝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旅游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努力把江口建设成“全国营养健康产业核心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要把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好,更加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努力使江口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加强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深入推进县域河流、公路沿线、村寨环境的污染整治,构建以梵净山、太平河为重点的生态屏障;启动实施“通道绿化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生态江口品牌。

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要重点抓好县委、县政府确定的8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集中建房点的建设;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通过争取国家项目和招商企业,深入推进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保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把保基本工作落实到位。

强化宣传,切实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引导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只是多栽几棵树、多造几片林的事,我们的工业要生态、农业要生态、城镇建设更要生态。所以,要建成生态、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新江口,就要求全县在宣传方面加大引导力度,让生态理念深入到每名干部、群众之中,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敢于制止。(作者系江口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一业江口文明
漫说文明
张献忠“江口沉银”考古又有新发现
文明过春节
华柴公司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部协议签订工作
对不文明说“不”
中国石油“三供一业”分离提速
财政部力促铁路等央企剥离“三供一业”
两部门部署国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两部门部署国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