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村故事

2014-11-05喻丹姚远杨彦荣熊昌华吴文仙朱江

当代贵州 2014年25期
关键词:讲堂村干部驻村

喻丹+姚远+杨彦荣+熊昌华+吴文仙+朱江+姚源清+张立人

编者按:驻村干部把脚印“印”在了泥土里,把真情“驻”在了群众的心上。在此遴选的10个驻村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1万多个驻村工作组、5万多名驻村干部如何真真切切听民声、实实在在帮发展,他们同心同苦的情怀与忠实务实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赞誉,推动了乡村的小康建设。

【故事一】“我给他们打满分”

8月13日,记者走进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煤旗村村委会的大院里,村里平时只有晚上才凑得起人讨论事情,今天却在下午热闹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即将召开的驻村工作组半年述职会。

李荣华是西秀区检察院派驻到煤旗村驻村工作组的组长,今天他因为堵车姗姗来迟,从东屯乡到煤旗村距离只有几公里,却因为没有公路而要绕行半小时才能到达村里。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来迟到了,大家快进来开会吧。”李荣华边给村民道歉边走进会场,“今天来的村民还不少哦。”

今年2月,由西秀区检察院牵头负责的煤旗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开展下派帮扶工作,时间过去了半年,驻村工作组做了哪些事?群众满意不满意?今天下午的述职会,就是对驻村工作的检验——为进一步强化驻村干部管理,加强民主监督,让驻村干部在群众的监督下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省里要求驻村干部在7、8月作半年工作述职报告。根据要求,述职对象主要是所在村全体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的内容包括履行岗位职责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述职结束后,还将开展现场民主测评。

一面是一条横凳一张方桌,李荣华和村支书村主任三个大男人挤着坐;另一面是几十名目不转睛的村民,有的站有的坐。李荣华开始了述职:

“老乡们,咱们村的情况可不乐观啊。据我们统计,煤旗村现有村民343户共1559人,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烤烟、养殖等传统种养殖业,加之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总体上全村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困难户较多。”李荣华在述职报告中首先详细地给村民介绍驻村干部来时的情况。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煤旗村的通村公路一直没有纳入我省的整个交通规划。这让咱们煤旗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因如此,整个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

“没有路,便没有人来投资,人家想来关心咱们都来不了哦。”村民们挤在狭窄的会议室里,仔细听着李荣华的述职报告,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同。

“我得到确切的消息,煤旗村至东屯乡的路段已经纳入了公路网,明年可以开工建设,而煤旗村至双堡乡的乡村公路也已经开始动工啦。”

“为了消除火灾隐患,我们租了一台大型挖掘机在林区开挖了约6米宽的森林防火带8条,覆盖整个林区,形成了一道完善的防火网。”

“我们成立了一支由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干部带头的近100人的禁林义务防护队,每天对林区进行巡逻防护。”

“从2月开始,我们组织了近25人的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对这条近8000米堵塞的沟渠进行清淤,疏通沟渠,保障汛期沟渠正常排水和农作物灌溉。”

“我们到区水利局协调,引进一个近80万的人畜饮水项目到煤旗村,项目由省水利厅直接拨款支付,目前地下打井已出水,接下来是地面管网设施建设。”

……

会场里很安静,随着李荣华的叙述,半年来驻村干部的所作所为一一回放。

“没说假话,这些事情确实做了嘞!”一位老人点着头跟旁边的说道。

“我们要在煤旗村农村合作社产业发展方面强化种植加工规模,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也通过我们自身的优势努力申报项目协调引进资金,保障村里的产业能够正常发展,为村里的集体经济扩容而努力。”李荣华开始介绍下半年的工作安排。

“上半年主要是跑公路建设,现在这个事定下来了,下半年我们就要集中抓一抓村里的产业发展了。”村里有些年轻人听到这里不禁激动了起来。

述职报告结束,分发民主测评表。

“这个表的满分是多少分啊?”坐在记者后面的一个潘姓老人问旁边的小伙子。

“20分是满分。”小伙子告诉老大爷。

“好,我给他们打满分!”(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二】产业帮扶富民暖心

“这条路什么时候能修好?”

“快了,前面那些坑坑洼洼都填上了,修好以后就更好走了!”

8月14日,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大风洞乡和炉山镇的交界处,两位村民停车对话。

这条年久失修的公路,是大风洞乡通向凯里市区的要道,糟糕的路况让沿线的村民们怨声载道。8月初,省政府办公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为改造项目协调资金575万。“再有两个多月,大风洞乡的交通条件将大不一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张高军说。

这个改造项目,只是驻村工作队的一项工作成果。今年二月,驻村工作队乍到大风洞乡就走遍了全乡16个村,六位驻村队员将驻点村每个村民组的情况都摸了个透彻,为2207户贫困户建立了档案,帮助村(组)梳理问题5大类23项。

摸清情况后,驻村队员们发现,大风洞乡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资源贫瘠的传统农业乡。在这里,重重大山把土地分割成无数碎块,并且,由于没有江河滋养,农业灌溉只能依靠降雨。“靠天吃饭”成为当地经济的真实写照。

“我们根据新的形式和任务,进一步发挥领导服务机关的统筹协调职能优势,建立了‘规划引领、项目推动、全面覆盖、造血强基的长效帮扶机制。”驻村工作队队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陈勇介绍,驻村工作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种养殖项目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制定了年度工作方案。

围绕大风洞乡“五园并进”、“三景突破”、“一旅带动”的富民兴乡发展战略,驻村工作队将工作重点确定为“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帮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力争产业和民生“两手抓”。

“每一个园区的发展都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大风洞乡党委书记和宇说,杉树林村万亩晚熟葡萄产业园,园区的基础设施——葡萄搭藤的水泥桩、储存雨水的小水窖、连片通村的公路,都是驻村工作队申请项目、协调资金的成果。截至目前,驻村工作队已经帮助大风洞乡整理协调各类项目62项。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方面,项目进展顺利,资金到位及时,“大风洞乡已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建设目标。”

对于杉树林村农户韩利锋来说,驻村工作队不仅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变化,还送来了致富小康的“贵人”——贵州大学农学科的专家。针对葡萄园近年来“增产不增收、量大质不优”的问题,贵州大学文晓鹏、杨正德等专家登门“问诊”,为农户们开出了良方:对葡萄产业进行改良换种和结构性调整,并利用架下空间,套种魔芋、养殖肉(蛋)鸡,提高葡萄品质的同时,每亩地还能增收将近3600元。

“这片葡萄园是村民们最大的收入来源,我们驻村帮扶,就要帮得实效、长效。”张高军说。葡萄种植一怕虫害,二怕冰雹,为此,驻村工作队一方面推动贵州大学与大风洞乡签订农业科技帮扶深化合作协议,另一方面积极协调省气象局、省民政厅等部门,争取在葡萄产业园附近修建防雹炮站,为葡萄种植扣上“保险”。除此之外,驻村工作队还联系了省内鲜果榨汁技术的专家,对接麻江县蓝莓果汁的生产厂家——今年杉树林村的葡萄,不仅可以售卖鲜果,还可以提供葡萄汁、葡萄酒等延伸产品,这样一来,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

除了葡萄产业园,石板村稻鱼虾种养殖基地、老君寨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园区及基地,都有了“永久牌”的技术顾问。资金有问题、技术有疑惑,销售有困难,一个电话打给驻村工作队,就会有队员和专家上门排难解忧。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大风洞乡的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五大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多项民生工程惠及百姓,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8300元。“到年底,我们将力争协调扶贫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完善一类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陈勇说。(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三】一个驻村干部的几则日志

钟发辉是省商务厅派到施秉县马号乡冰冻村的驻村干部,半年来,他把驻村工作的一些所思所为记录在了自己的QQ空间日志里,数来也有五六十则。从日志里,能看到驻村工作半年来的一些主要工作,如: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筹集资金救助火灾;邀请心理学家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修建冰洞村河堤码头通道;修建村计生及党员活动室;协调县红十字会、残联为54位眼疾患者治疗;完善村广播系统;修缮小学楼顶……

摘录其中的几则:

《修缮冰洞小学教学楼》(2014年5月7日)

在爱心姐姐的关心支持下,通过选择修缮方式,施工预算,工程发包到具体施工,历经一个多月时间,漏雨两年的冰洞小学教学楼终于修繕完毕。我们爬到楼顶实地查看工程情况。从施工情况看,施工方没有偷工减料,在排水方面也做得比较到位。施工方还承诺三年内出现漏水将负全责。雨季来了,在这个时间点完成屋顶修缮工作,冰洞的孩子们可以有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冰洞,关心马号,关心贵州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儿童。

《初见曙光》(2014年6月7日)

为尽快帮助冰洞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我和村长、文书上周花了两天时间测水源距离,作项目预算,并分别给县科协、水利局、高铁项目部打了报告,上周五还专门去这几个部门提交报告。这周有了一定进展,这周三科协杨主席陪两位水利及环保方面的工程师,专门来到冰洞村勘测水源情况,经检验水质是好的,可以放心饮用。今天我又来到施秉县城,从科协杨主席处得知冰洞的人畜饮水问题已经报上级部门审批了,再有一段时间就可以实施。听到这个消息,仿若看到一丝曙光,驱散了这段时间感觉推不动工作的阴霾。不管怎样,遇到再多困难也要尽力去克服,焦虑急躁是没有用的。感触时间过得太快,要真正为村里多做些实事,短短一年时间真是不够用。每天都能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多说无益,只争朝夕!

《黄亚夫教授马号行》(2014年7月2日)

黄亚夫教授是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经过前期反复沟通和协调。我和黄教授终于敲定在7月1日来马号为留守儿童们做心理辅导。1号上午我们8点半从马号出发,差不多10点钟才赶到平扒小学。黄亚夫教授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结合同学们的学习及生活来阐述一些生活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感悟,借此让孩子们增强自信,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学会分享,懂得忍让。感谢黄先生来马号!

《驻村半年工作述职报告会》(2014年9月2日)

原本应该是在周一上午召开的半年驻村工作述职报告会延期到今天下午14:30召开。我代表工作队驻村工作组在会上发言,重点围绕“立教育,扶产业,促民生”这条主线,介绍了工作组上半年完成的19项工作及下半年计划完成的17项工作。会场在我发言的时候十分的安静,除了刚开始党员代表刘曦让我放慢语速以便他们能听懂外,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听我说。我的发言大致花了20分钟。发言结束后是对驻村工作组的评议,这时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害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去年就有人因为工作不得力,驻村信息栏上的照片直接被撕掉了,那可是活生生的打脸呀!部分代表提出在下半年工作计划中加入几项:一是帮助解决八梗自然寨消防及水管老化问题,二是解决八梗自然寨通村路问题,三是为村委解决资料复印问题。我一一做了记录。

晚间我们得知了评议分数,工作组得分93分,队员平均分91分,我个人得分是97分。我觉得很高兴,同时又感到担子沉了几许。

从现在到年底,是全面开展工作的攻坚时期,留给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已经列出来的17项重点工作,需要一个一个地推进解决,此外,还要更多的时间去走访贫困群众,多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责任编辑/姚 远)

【故事四】沙坝场村的“父与子”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沙坝场村,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削的男人带着一个小男孩儿在院坝里玩耍。孩子单薄瘦小但活泼好动,两人少有言语交流,但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足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快乐。让人很难相信的是,这对看似幸福的“父子”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的“父子”情维系的时间还不满两年。

男孩名叫张教刚,是钟山区汪家寨镇沙坝场村村民,一米三的个头衬托着一张苍白的脸,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16岁了。“父亲”李室钢是钟山区审计局选派到沙坝场村的驻村干部。从2013年3月驻村开始,李室钢就当起了张教刚的“父亲”。

“小刚是个可怜的孩子,一岁多妈妈离家出走,10岁时爸爸因病去世了,他是个孤儿并且身体一直都不好,我照顾他是应该的。”在李室钢驻村入户走访的第一天,孤儿张教刚就给他留下来深刻印象:“他经常感冒发烧,肚子胀痛,总是在生病吃药”。

驻村干部李室钢的到来,让照顾张教刚的亲戚们松了一口气,“给孩子看病花了很多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巨额医疗费用面前,张教刚的大伯把侄子的生命希望都寄托在驻村干部李室钢身上,“只能靠驻村干部想办法了”。

“既然下来驻村了,我就应该为村民们尽义务、做贡献。”肩扛一个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李室钢积极地照顾着“儿子”。2013年7月17日,“儿子”因肚子极度疼痛再次住院,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是——16岁的张教刚很可能患上了淋巴癌!

“真的难以相信这个诊断结果,但积极接受治疗才能挽救孩子的生命。”在医疗诊断面前,李室钢不愿放弃“儿子”的生命。他挨家挨户发动村民、干部为张教刚捐款。通过李室钢的奔走努力,在多方协调下,钟山区卫生局为张教刚开通了绿色救助通道——住院期间合作医疗对用药实行80%的报销,大病商业保险给予15%的报销。

然而,由于医疗技术限制,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建议李室钢尽早为张教刚转院。“小刚的情况很不乐观,淋巴癌并伴随巨脾、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低下,贫血……”众多疾病压在张教刚瘦弱的身体上,李室钢在感到心痛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我害怕看到小刚无助的眼神和泪水……”看着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备受病痛折磨,李室钢的心情无比沉重。他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拯救“儿子”的生命。

2013年7月20日,李室钢带着虚弱的“儿子”搭上驶往重庆的列车,目的地是重庆新桥医院。经过医资、技术对比咨询,李室钢慎重地选择了新桥医院——“我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里。”

7月31日,“儿子”做了脾脏切除手术,“父亲”并没有等候在手术室外,而是急匆匆地离开了。问及原因,他描述得平静至极:“我回去筹钱,已经没有钱交医药费了。”自从有了“儿子”,四处筹钱在李室钢的生活中占据了大部分内容。

重庆新桥医院的治疗费用不菲,好在治疗结果让人看到了希望。“除淋巴癌外,小刚的其他疾病都已治愈。”对于李室钢来说,多方奔走能挽留“儿子”的生命,一切都是值得的。

“叔,保守治疗,活一天算一天。”

“叔,重庆我不去了,我宁愿在家疗养。”

“叔,……”

在李室钢的手机短息中,“儿子”发的信息都被保存下来,闲暇时李室钢会逐条翻看。“小刚很懂事,他不想拖累别人……”讲到动情处,李室钢潸然泪下。

如今,张教刚依然羸弱瘦小,但在家中疗养的时光里少了以前的孤单和忧伤,因为一个“父亲”正用温暖宽厚的手掌呵护着自己。张教刚卧室的墙壁上,照片里印着两张灿烂的笑脸——那是“父亲”带自己去黄果树瀑布游玩时定格的。(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五】坪阳村的第461户

8月19日,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村民罗贵芬家里出现了久违的笑声——驻村干部张义强为她家带来了一笔捐助款。自从去年丈夫因癌症去世,三个孩子的学费及两个患病老人的治疗费全部压在了罗贵芬身上。知道这一情况后,驻村干部张义强联系了一家公司,每年为罗贵芬的三个孩子提供上学的学费,直到孩子上完大学。

罗贵芬拉着张义强的手,不住地说:“腿上有伤就不该来了……”

2013年2月27日,驻村干部张义强第一次来到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

来到坪阳村,这个一直在城里工作的干部傻了眼,没有网络,没有厕所,简陋的住宿条件,寒冷潮湿的气候,一切都让他不适应。“确实没想到这么艰苦,但是我有心理准备,下来不是享福的,是来做事的,只要想起我身上沉甸甸的的责任,什么环境都无所谓了。”

刚把自己安顿下来,张义强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走访工作。短短数周,张义强冒着风雨,累计步行200余公里,足迹遍布全村9个村民小组,走访了100多户村民家庭。走访中最让张义强难以忘记的,是一位老党员的嘱托。

67岁的付汉荣是村里的老党员,张义强到他家走访时,他拉着张义强的手说,作为党员,他应该带头脱贫,可一直没做到,他很惭愧。可真不是他不想,而是村里条件太差了。面前这些田就是因为缺水,产量一直不高,只要有个小水坝就能成良田。可这么多年了,怎么盼都盼不到水坝。村里像这样的问题还不少,他希望张义强能解决这些问题,带着大家脱贫致富。

老党员的嘱托让张义强心里沉甸甸的,也更加坚定了他帮助坪阳脱贫致富的决心。在他的协调下,小水坝终于建了起来,同时还引入了经济作物——水苔的种植,这些举措让120亩田的产值直接翻了数倍,而这对张义强来说只是开始。

走访结束后,张义强和队友结合坪阳村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等实际,编写了《关于摆忙乡坪阳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关于摆忙乡坪阳村2013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规划》,为坪阳村创建小康示范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年多时间里,张义强牵线搭桥,引进资金20万元帮助建立村办经济实体——野生竹笋、蕨菜加工厂1个,目前已开始试生产,预计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帮助申请生猪养殖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5万元,建立规模生猪养殖场1个;协调落实农村清洁工程项目1个,匹配资金20万元,用于太阳能路灯、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池建设,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坪阳村村民认同了张义强,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坪阳村有460户人家,村民都说张义强就是他们的第461户。

2014年1月,张义强驻村工作即将到期,可坪阳村村民们舍不得他们的这位荣誉村民,集体写报告请求张义强留下来,看到未完成的事业和群众眼里的期盼,张义强决定向省新闻出版局领导提出申请继续驻村。

5月21日晚上8点多,张义强和两名队员在从坪阳村六组毛竹冲走访农村教育情况返回村委会的路上,听到村民龚高能反映路边的太阳能灯坏了。他马上带领驻村干部和群众去检查,因路滑不慎跌下路坎。张义强被送到医院,经诊断为左腿两处骨折,嵌了10根钢钉。

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同志知道了这一情况后作出批示:请黄伟同志问候张义强同志。驻村干部心系群众,架起了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同样,干部心中有了群众,群众心中也就有了党的干部。张义强同志真心为民,赢得了群众的关爱,这也是我们期盼的党的优良传统的回归。

腿伤的这些日子,张义强大多在家休养,对他来说这是难得陪伴女儿的机会。“去年几乎都在村里,见她一面都难,孩子对我意见很大,就趁这段日子多陪陪她吧。”不时地,张义强也会回到村子里了解情况、处理些事。

“村里情况刚刚好了一些,但还有很多事要做,毛尖茶的品牌要继续做大,村民的文化水平也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还不多……”还躺在床上的张义强,身体暂时停了下来但思想却停不下来。(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六】“连心卡”连出干群鱼水情

8月14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乡新群村。蝉声聒噪,阳光炽热逼人。村民黎年文抱着一个12斤重的大西瓜,来到了“干群连心室”二楼门口。“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务必收下,要是没有你们,今年的西瓜哪有收成?!”值班的驻村干部执意付钱,黎年文连连拒绝。

今年农忙时节,黎年文等几户村民正准备为承包的100亩西瓜基地播种,但由于赶上移栽玉米,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无法及时进行生产,大家心里十分着急。就在辗转无策之际,黎年文想到了“干群连心卡”,于是拨打驻村干部付直的电话,请求人力支援。

“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我们的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4月13日,沿河县委组织部全体干部职工来到西瓜基地,同时带来了技术指导员。配料、搓泥、灌种……一天的时间,干部们就平了50多亩场地,搓了2万多个肥球。“一张小卡片,起了大作用啊!”新群村村支书付精忠感慨不已。

正面是责任单位,驻村干部姓名、电话和地址,背面是“一宣四帮”的驻村职责,就这样一张普通的小卡片,广受群众欢迎——只要有困难,拨打电话即可得到及时回复和帮助。2013年4月,为扎实有效推进“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密切干群关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创制“干群连心卡”,并把“连心卡”的制作发放纳入“干群连心室”分类定级的标准,从而让广大驻村干部“亮出身份”,接受监督,直接服务群众。

因为“连心卡”,“干群连心室”内时常电话不断:“这个季度的低保金还没到账上,请问是怎么回事?”、“我们村什么时候才能够开通网络?”、“今年黑水的西瓜销路太窄,价格又低,请问沿河县城怎么样?”……在新群村“干群连心室”的民情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项咨询事由。“群众的事情无小事,‘连心卡既方便群众诉求,又为干群交流搭建了平台。”驻村干部彭彪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村民还主动到“干群连心室”串门,和干部们聊起了家长里短。

不仅在新群村,在沙子镇米溪村,小小的“连心卡”也同样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2013年4月,刚刚到任不久的驻村干部谢永飞便接到一位村民的电话,电话反映,该村一位叫席崇芳的孤寡老人由于长期缺乏照顾,生活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谢永飞和同事隔三差五地前往探望,为老人送粮、挑水,并在民政办为其争取衣服、棉被及日常用品,一直到老人离世。

“除了孤寡老人,为留守儿童解决困难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谢永飞说。2013年,村民席刚夫妇外出广东打工,家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孩子,但“连心卡”让他们减轻了忧虑,“平时都是通过驻村干部了解孩子的状况,现在孩子们的成绩慢慢上来了,也是多亏了他们的照顾和辅导。”上学期期末,当得知小女儿的数学成绩提高到80分后,席刚欣慰不已。

陪同80岁的张兰玲老人到县医院就诊、为患有内风湿的腾进英办理慢性治疗卡、给特困户席正友一家送去种子、化肥……在米溪村村民冉井强看来,“连心卡”真正把干部和老百姓连在了一起,“以前都说找干部办事难,现在一个电话,驻村干部就上门解决了。”

“连心卡以其直观、有效的载体,在干群关系中起到了纽带、桥梁的作用。”沿河自治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田茂安说。自驻村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沿河自治县共发放“连心卡”30万张,覆盖429个行政村,全县驻村干部共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000多个、代办事务3000多件,在近期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95.8%。(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七】“道德讲堂”飘来“好声音”

“20岁的张蕾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破碎的家,她带着双目失明的父亲上大学。在一间破旧的出租屋内,张蕾一边学习,一边照顾父亲……”

8月15日下午三点,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的“道德讲堂”里气氛格外凝重,屏幕里正在播放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张蕾的事迹。村民吴春梅抹着眼泪说:“我想到我的女儿和张蕾差不多大,这个孩子过得太苦了!”

在这间能容纳50多人的“道德讲堂”里,村民田光进、杨树芬、铁承浪的眼眶里也都泛出了泪花。而在三个月前,“道德讲堂”里也播放着各类道德模范事迹,但很少有人被感动。驻村干部任林道出了“道德讲堂”如今能感动村民的原委。

“播放全国或者其他省份的道德模范事迹,村民认为是在‘看电视,大家都说不认识这些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与自己没多大关系。”

而此时短片里的主角张蕾,就是印江自治县杉树乡永靖村的村民。“这下大家都知道是身边的真人真事儿,不是‘演电视呢。”今年3月初从印江县委办公室下来驻村的任林早已把村民们的“喜好”摸得一清二楚。任林坦言,在“道德讲堂”开办前期,效果并不理想。通过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齐心协力出谋划策,昔蒲村的“道德讲堂”终于实践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们的‘道德讲堂每一期都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任林介绍说,今年5月份开展的以《道德与发展》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是“昔蒲特色”的典范。

“当时304省道提升改造,但征地还存在困难,我们专门办了一期‘道德讲堂解决这个问题。”在《道德与发展》的讲堂上,征地工作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村民们分析情况、讲解现状。“村里的收入主要是销售水果,省道提升改造后到县城只需5分钟左右,受益的是我们自己。”让任林和同事们欣慰的是,这期“道德讲堂”达到了预期效果:“工程开工在即,但一些资金还没有到位,村民同意先征地动工,等资金到位了再付钱。”

通过“道德讲堂”解决村里的各种问题,开办一期见效一期,这是昔蒲村“道德讲堂”的亮点所在,也是驻村干部任林乐此不疲走家串户奔波在乡亲邻里间的动力。有时他还随身携带一块“道德讲堂”的牌子,进入村民家中调解纠纷,将固定的“道德讲堂”变成流动的协调站点。

在印江自治县,大大小小的“道德讲堂”有很多:村委会大院里有流程规整的“道德讲堂”,房前屋后的院坝里有轻松活泼的“道德讲堂”,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人讨论日常言行品德,亦是“道德讲堂”的延伸……据统计,截至8月中旬,印江自治县共开展“道德讲堂”3876场,参与群众累计达77000人。在印江县的1562名驻村干部中,任林只是一个缩影,还有袁胜波、雷正清、田聪……

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为载体,是印江县党群干部探索出的“道德讲堂”模式。大云村的文良信曾为大家讲述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河西村的田海花将自己孝敬婆婆的故事娓娓道来,燕子岩村的田茂义则在讲台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创业致富的风雨艰辛。由村民大会和驻村工作组共同评选的村级道德模范,一方面接受着村民、干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践行着榜样的责任担当——一旦出现道德失范行为,道德模范的荣誉会被及时取消并重新评选他人,这种轮流制彰显了“道德讲堂”的力度和威严。

印江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田奎说,经过各村实际探索,“道德讲堂”更加“接地气”了。而如何扩大讲堂的覆盖面,提升讲堂的效率?“我们打算缩小讲堂开展的范围,争取让人人都参与进来,弘扬美德要从每一个村民做起。”(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八】“‘路边摊还真能办实事”

“我今年59岁了,还要缴多久的养老保险,才能领到养老金?”“我年纪这么大了,还能办理摩托车行驶证吗?怎么办理?”……8月14日,断桥镇周四乡村集市上,新农村合作医疗办、农业技术推广站、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忙得不亦乐乎,给前来“便民利民服务摊点”咨询的村民答疑解惑、宣传涉农政策法规。

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驻村工作组通过乡村集市,摆“便民利民服务摊点”收集、记录民情台账。对受理的事务,现场可以办结的即时办结,现场不具备办结条件的采取与群众预约的方式,在下一次赶场的时候,驻村工作组邀请相关部门现场集中为群众解答办理,或者有针对性地预约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断桥村陆成良的女儿去年考上宁夏的大学,今年争取到了去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但是学校要求先缴一笔押金才能办理出国手续。“很想让女儿出去学习,但家里实在交不起这笔钱。你们能帮我协调不用缴利息的贷款吗?”陆成良在断桥镇服务摊点咨询说。驻村干部一边给县教育局打电话协调,一边请他先到村委会出具贫困证明,再到县里去办理贷款手续。同时,还在“便民利民服务办理登记簿”上做了详细的记录。

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断桥镇,是蔬果种植大镇,也是农业部授牌的“全国反季节蔬菜定点批发市场”。

“村民白天忙着上山种植、护理蔬果,我们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根本遇不到人,晚上村民休息早,又走访不了几户人家。”来自关岭自治县发改局的驻村干部姚启超介绍。

面对这样的情况,驻村工作组如何把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创新服务群众形式,整合市、县、乡镇和驻村工作力量,利用赶乡场的时间,在集市上摆起‘便民利民服务摊点,让驻村工作形成定点、流动、代办的立体化服务格局。”姚启超说。

断桥村致富带头人王舟兵,60岁开始再次创业,两年前把30亩重复种植蔬菜的土地,改种精品脐橙。服务摊点带来的便捷,王舟兵感受最深:“从脐橙苗协调,到未挂果期补贴申请,再到种植技术和防病虫害方法的指导,都离不开驻村工作组随时随地、便捷有效的立体化服务。”

在服务摊点,驻村干部除了提供医疗、养老、计生、农业种植技术等平常问题的解答、指导外,还针对农业发展资金紧缺等难题,积极帮助村民出点子,争取相关部门项目支持,协调创业贷款。

“我们坝陵农民养牛专业合作社的创业贷款,就是在‘便民利民服务摊点咨询后,驻村干部帮忙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到的。”坝陵村鲁小安说。

“前几个月,看到他们摆的便民利民服务摊点,只是想凑下热闹,没想一个‘路边摊还真能办实事。”说起服务摊点,受益的村民深有感受。

“服务摊点摆在群众最集中的地方,有效减少群众来回跑腿折腾、信息不畅通的现象。通过这样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副处长、断桥镇联乡干部、断桥村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高皓说。

为使便民利民服务常态化,“关岭自治县在驻村工作组中,全面推行摆便民利民服务摊点的服务模式。为了规范服务内容,还印发《代办代理工作指南》,把服务事项、办事程序和代理人员的相关信息向群众公开发放。”关岭自治县委组织部部委委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宣传组组长陈龙介绍。

截至7月30日,全县共有26个驻村工作组在所在“乡场”定期摆起了“便民利民服务摊点”,共为农民群众代理申请低保、证照证件等315件,收集意见和建议243条,解决群众困难950多个,化解矛盾纠纷156起,协调举办各类培训610余场次,有效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九】民情日记写民情

8月29日,记者在习水县白鹿村见到吴焱时,正遇到白鹿村的村民王某跟吴焱“告状”:“书记,前几天,李某趁我不在家,强行拔掉我家一根杨梅苗……”

“不要着急,慢慢说……”吴焱倒了一杯水,请他坐下。

“我不渴,就是要个说法……”

不久前,王某在土坎边种了一颗杨梅,正下方不到一米处恰好是李某家祖坟所在地,李某要求他拔掉,但王某以种在自家土里为由拒绝,由此引发“拔苗”纠纷。

王某离开后,吴焱从挎包里掏出一个黑色小笔记本记下这次纠纷,并找到白鹿村副支书陈友刚,进一步了解纠纷缘由。

自驻村以来,吴焱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不过,他很少记录驻村情感,更多是条理清晰的日程和行程安排。随手翻开他的日记,满满当当都是百姓事:邻里调解、产业发展、民心工程……

“向家山组80多户村民、385人和400余头大小牲畜饮水、农灌困难……”

3月5日,驻村第三天,吴焱走访得知,向家山山高坡陡,十年九旱,组内蓄水池却年久失修,渗透现象严重。为查明原因,他与几位村民打着电筒,搭起楼梯,钻入漆黑的池内查看渗透墙体,丈量裂缝尺寸,标记位置,与村民共商整治措施。“新建水池、安管道,这是一件大好事,可十余万的资金从哪儿来?”一夜的辗转反侧后,第二天一大早,吴焱坐上客车赶往县城水利局,把向家山组水窖险情及整修方案做详细汇报,邀请技术人员实地察看,最终争取10万元项目资金新建人饮工程。现在,新水池能容纳80方水,打开水阀,白花花的自来水喷涌而出……

“3月13日,返回白鹿村,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大会,讨论处理个别干部违纪问题……”

日记里提到的这段往事,陈友刚记忆犹新。长期以来,个别村委班子做事懒散,脱离群众,给整个领导班子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白鹿村在永安镇8个村的综合考核中一度靠后。驻村伊始,吴焱和永安镇纪委共同调查,处理了一批村委班子不作为问题,最典型的便是处理了某村委干部私扣村民税收补贴的行为。“解决了班子涣散的问题,大家慢慢扭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干事做事的好氛围。”陈友刚如是说。

“徐家沟地漏组,村民生产生活资料运输靠肩挑背驮的状况急需改变……”

日记里的一角,褶皱纸上几行字迹需仔细斟酌才能辨认。原来,地漏组村民想修一条通组路,方便大家出行,但由于缺乏青壮力和经费,全组人只能干着急。得知他们的困难后,吴焱一拍胸脯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资金不足部分我想办法解决。”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吴焱东跑西凑找到1.5万元,及时解决了村民急需的材料费。在他的号召下,短短20多天,连接到43户村民家中的最后1公里水泥路顺利建成。

在半年的驻村工作中,吴焱率领村支“两委”干部先后硬化通组公路6公里,争取人饮工程资金10万元,争取县扶贫办资金60万元发展红心柚60亩3500株,并套种西瓜苗,培训养羊大户100户,指导农户开展羊圈改造40余间,调处大小纠纷数十件……

年近60的陈友刚,在白鹿村担任过四届第一书记,他感慨说:“吴书记是真心实意为白鹿村着想、为群众办事,是真抓实干的好干部。”

吴焱是习水县纪工委副书记,今年3月,他同全县1000多名县乡机关干部一样,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开始为期一年的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挂职永安镇白鹿村第一书记。

半年过去了,吴焱的日记越写越厚,日记本也越来越多。最近,他又在盘算如何争取1500亩的的中药材种植项目,为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的白鹿村培育一间“绿色银行”。(责任编辑/喻 丹)

【故事十】“小伙子们办事很牢靠!”

峡谷、飞瀑、千年银杏;书法、红色文化、淳朴民风……8月22日,记者走进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景象。

2013年年底,黄连村获评贵阳市生态示范村,可谓是实至名归。对于这项荣誉,黄连村党支部书记潘荣贵看得异常珍贵,因为这是村子发展致富的一块招牌。

位于贵阳远郊的黄连村,地处马路河峡谷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植被保存良好,地下水资源丰富。去年9月,蒋鹏由贵阳市环境信息中心派驻到羊昌镇及其辖区黄连村开展驻帮工作,一个月后,贵阳市多个部门集中到黄连村调研,一致认为黄连村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应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这是黄连村的机会。”蒋鹏立即和村委协商,达成一致后,便开始收集材料、跑部门,为黄连村申报贵阳市生态示范村,2014年3月,黄连村成功获得这项荣誉。

尽管黄连村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蕴藏着巨大的财富,但曾经的“脏乱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蒋鹏驻村后,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为羊昌镇落实了200万元的垃圾收集转运项目,为黄连村落实了24万元农村环境整治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建立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其中包含了15辆卫生推车和13个垃圾收集斗,20个垃圾桶及一个垃圾转运站。

“这两个项目开始采购了。”潘荣贵介绍说,项目一旦运作起来,将有效减少乱排乱倒等污染环境的现象。为了提升全村人对环保的认知和践行度,在蒋鹏等几位驻村干部的帮助下,黄连村成立了环境卫生治理理事会、制订了《黄连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使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步入了常态化、制度化。

蒋鹏说,他希望通过建立垃圾转运站系统,培养村民良好的环保理念,为黄连村环保提供硬件支持,以此减少或杜绝部分村民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

“事无巨细,事事关责”是蒋鹏对驻村工作职责的理解,他认为,驻村干部不仅要当好矛盾协调员,还要当好致富领航员和政策宣传员。积极作为,能帮的事情不推不靠,同时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就黄连村来说,驻村干部就有五位,包括来自贵州省科学院的林涛、乌当区宣传部的彭世军等,他们组成了黄连村驻村工作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用心做好帮扶。

“可惜,他们不是本村人。可惜,他们马上要走了!”在黄连村的驻村干部述职报告会上,潘荣贵如此表达了他的两个“可惜”。再过10多天,蒋鹏和彭世军即将完成他们本批次的驻帮工作。

驻村工作组驻进了群众的心里:

羊皮寨76岁的陈梦英老人家电表烧坏了,请村里的驻村帮扶小组帮忙修理。后来,帮扶小组协调建立了黄连村第一家供电所服务站。

黄连村大山组,是名副其实的偏远寨,有几名娃娃到黄连民族小学上学要徒步2小时,驻村小组和村委为其协调就近入学,又帮大山组筹集了串户路的建款。

另外,驻村小组还在羊昌镇和黄连村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村民可自行了解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发布供求等信息。为了促进全村集体经济发展,驻村小组还积极帮助黄连村建立蓝莓、猕猴桃种植基地以及泥鳅、冷水鱼养殖基地。

“小伙子们办事很牢靠!”陈梦英老人这样评价驻村工作小组。(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讲堂村干部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红领巾,好榜样!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服从
DV校园 数彩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