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越到蒙自的转移
2014-11-04李涛
李涛
摘要:1887至1905年云南开商埠正关4处,蒙自、思茅、腾越三关开放,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直接和最突出的后果集中体现在对云南商品市场和云南对外贸易格局影响上。开关以后,云南各商埠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货值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云南对外贸易的传统格局,使得云南对外贸易的重心从滇西的腾越转到滇南的蒙自,滇缅贸易在云南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云南对外贸易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和突出特征。
关键词:云南 对外贸易 近代化 特征
蒙自是云南开放最早的贸易口岸。正关以下分别设置白马关、蛮耗、碧色寨、河口等分关。
1902年5月8日腾越正式开关,下设蛮允弄璋、两个分关。之后又在遮放增设分关,载后来搬迁至龙陵。此后又陆续在南伞、勐撒、麻栗坝、腊撒、章凤、孟定、杉木笼、勐嘎、牛圈河、遮岛、畹町等地也设置了相应的机构。
一、云南各商埠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货值变化
如果要对云南对外贸易的范围进行大致的划分,可以以三关的贸易对象为主要依据。腾越关以缅印为主;思茅关则以印支为主;蒙自关以安南、香港为主。蒙自关的贸易进出口商品,以棉纱、棉花、匹头、为进口大宗。其他还包括煤油、纸张、染料、烟类、磁器、洋杂、海味等货物,数量也不少;大锡则是蒙自出口的大宗货物,地位十分突出。茶叶、猪鬃、牛羊皮、药材、火腿等商品也有出口。腾越关的货物进出口以棉纱、棉花、匹头为大宗货物。这与蒙自进口大宗是一致的,都是西方工业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煤油、染料、玉石、海味、磁器、洋杂、干果也有不少进口腾越关的出口货物以生丝为唯一大宗货物,地位举足轻重。其他诸如药材、牛羊皮、土布、土杂也有出口。思茅关进出口贸易的货物,相比较而言,品种不多,规模也不大。进口货物以棉花为大宗,还有象牙和鹿角;出口的大宗货物是茶叶,也有土布出口。
根据《云南对外贸易近况》所列进口货物的种类。蒙自关、腾越关、思茅关三关的进口商品货物种类分别有260多种,220多种,80多种。蒙自关最多,思茅关也不少。在三关的进口商品货物种类中,无一例外都以代表西方工业制成品的棉纱、棉花、匹头为大宗。规模最大,金额也最多。每年占当年进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几乎都不低于40%。以1893年为例,仅棉纱、棉花两种货物合计,就占当年进口货值总额的76.28%。1909年属于进口比较萧条的一年,但仍然占当年进口货值总额的31.09%,这已经是10多20年间最低的一年。其他货物的进口规模也不小,商品主要包括:煤油、纸张、染料、烟草、瓷器、海味、干果及其他洋杂货。
1889年云南开埠之初,全省进口商品货值为62300海关两,比开关头一年翻了一倍。1890年,云南全省的进口商品货值总额猛增了40多万海关两,高达466089海关两,增长了7.5倍。到了腾越开关即1899年当年,进口货值已经增加到了3545073海关两,与1889年相比,迅猛增长了57倍。
这一时期,在进口旺盛的同时,出口商品货值不断扩大,出口也在急剧增长。1889年,全省出口货值为87629海关两,与开关头一年相比增长了一倍。1890年即开关第二年,云南全省的出口商品货值总额,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猛增30多万海关两,达到461193海关两,增长了5倍。到了腾越开关即1899年当年,出口货值已经增加到了1925759海关两,与蒙自开关当年相比,增长了22倍。纵观进口和出口货值变动,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云南这一时期的进出口贸易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进出口贸易总额较之开关以前,都大幅度增加,进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总额均如此;二是进口贸易获得更快增长,规模和货值都如此。这也是西方殖民国家掠夺倾销的结果;三是出现巨额贸易逆差。20年总计进出口贸易逆差高达24978095海关两。
云南对外贸易是在西方殖民国家的大肆倾销、疯狂掠夺中扩大的,被动是其突出特征。
二、腾越关在滇缅贸易中的地位
站在全省的高度从更微观的角度考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当时云南对外贸易的状况,也有利于更深入地把握滇缅贸易的特点。云南的腾越是滇缅贸易中的重要环节,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对外贸易特点。
腾越关虽然在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就已经正式开辟为通商口岸,但却因内乱和边界等原因,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四月才正式开办。
当年腾越关的进口货值总额为513303海关两,出口商品货值总额为148392海关两。进口商品货物种类以棉纱、棉布为大宗,达到370627海关两,约占进口商品货值总额的72%。其他的进口商品还包括以下一些:美国火油、假金线、日本自来火、燕窝、玉石、咸鱼、干荔枝。出口商品货物种类以黄丝为大宗,约占出口商品货值总额的73%,达到107900海关两。其他的出口货物还有:药材、生皮、麻线、大理石、丽江毡、核桃、铁锅、本地纸、雨帽等。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即实际开关的第二年,腾越关的进口商品货值猛增至1472281海关两,增幅达186.8%。出口商品货值总额243372海关两,增幅达64.01%。进口商品货物仍然是以棉纱、棉布为大宗,约达1081962海关两,占进口总额的73%。其他的进口商品主要包括:美国煤油、日本自来火等。出口商品货物仍然以黄丝为大宗。货值14602海关两,占出口商品货值总额的60%。以黄丝、石璜为大宗,其中黄丝其次则而这一年的石磺出口达到3200担,比之头一年的623担,增加了2000多担。成为腾越出口的又一大宗货物。其他出口商品还有药材、生皮、本地纸、麻线等货。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腾越关的进口商品货值总额增加到1747820海关两,增幅达18.71%。出口商品货值总额增加到337684海关两,增幅达到38.75%。当年的进口商品货物总类仍然以棉纱、棉布、棉花为大宗,约为1195665海关两,占进口商品货值总额的68%。其他还包括美国煤油、日本自来火、玉石、燕窝等。出口商品大宗货物还是黄丝、石璜,两项合计约为211023海关两,约占出口总额的63%。牛皮、麝香、核桃鸡蛋、地毡、芝麻等货也有出口。endprint
腾越关开关10年中,出口总值为3660000海关两,进口总值为12620000海关两,出口占进口的29%,入超为8960000海关两。
总体说来,这一时期,腾越关进出口贸易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棉纱进口不仅是滇缅贸易第一大宗商品,而且在全省对外贸易中“惟棉纱占入口货之首位”。以1890年起算到清朝末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以两个5年周期为比较基点,查看进口规模的变化。1889-1894这五年间,腾越关的棉纱进口总量是128668,而到了1910~1914这一五年周期,棉纱进口总量就已经达到532651担,翻了4倍还多。并且,至1910年,腾越关的棉纱进口货值占全省进口货值总额的56.37%,可谓占有半壁江山。为什么腾越关棉纱进口一直占据全省第一位?
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西方工业化进程中棉纺和棉织技术发展水平领先;二是缅甸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三是云南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缘故。
西方殖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比中国早、比中国快。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棉纺织业的发展。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西方殖民强国,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纺纱、织布两关键工序上的革命性的发明创造。但这两个关键工序的技术革新发展并不一致,纺纱技术发展比织布技术的发展更快。因此,棉纱在中国的进口销量,包括增长速度超过棉布,也就不足为奇。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棉布对英国棉布的冲击。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进口的粗斜纹布和粗市布的市场中,美国分别占据了60%和85%的市场份额。所以,腾越关棉纱进口一直占据第一位。
云南之所以成为西方殖民国家倾销棉纱、棉布的巨大市场,其主要原因是云南没有棉花。不出产棉花的原因又是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加上云南棉纺织业比较落后的实情,且又与缅甸、印度这两个英殖民地地缘相近。棉纱成为腾越进口商品的第一大宗货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云南对外贸易重心的变动对滇缅贸易的影响
近代以前,云南的对外贸易一直以滇西为主。滇缅贸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商道繁多、规模巨大。曾有学者认为:腾冲是中国古代西南最大的贸易口岸。且不论这一结论是否证据充分,但在云南古代对外贸易中,腾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一基本判断应该是准确的。1840年后,特别是蒙自开关以后,滇缅贸易中腾越的龙头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主导地位被蒙自关所取代。
蒙自开关以后,其进出口贸易总额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进口额比开关前成倍增长;二是出口额开关后迅猛增长、逐年提升。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锡。
云南出口商品中,个旧的大锡堪称龙头。其出口规模急剧增长,产量有很大提升,主要原因都是国际市场非常旺盛的需求。《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记载:1889年至1908年近20年间,蒙自出口大锡总量增长了18倍。1889年仅为4232.57担,1908年出口规模已经发展到77328担。1890年即蒙自开关第二年,大锡出口数量猛增至 22121.06担。相反,其他各海关出口则大幅下降,仅为3238.95担。直至1908年,中间虽有起伏,但总体趋势是增长的。
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蒙自大锡出口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增长迅猛;二是数额巨大;三是全国大锡出口几乎由蒙自关完全垄断,常年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以上;四是大锡出口在云南对外贸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以1889-1909为区间。1891年是大锡出口货值总额最高的一年,占当年该关出口货值总额的86.01%。即使在出口萧条的情况下,1904年也占当年出口货值总额的62.7%,这已经是出口最差的一年了。因为大锡的原因,蒙自关“进出口贸易占全省贸易总值的80%以上”。对云南的对外贸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902年,腾越关开关当年,进口商品货值总额为513303海关两,出口商品货值总额为。与蒙自关开关当年相比,进出口商品货值总额还不到蒙自关的70%。进口总额略高一点,出口总额不及蒙自关的三分之一。如果以相同年份比较,差距更大。以1902年为例,蒙自关进口商品货值总额为3687400海关两、出口商品货值总额为3688850海关两,腾越关的两项指标仅占蒙自关的13.9%和4%。1904年是腾越关进出口贸易总额创历史新高的一年。进口商品货值总额增加到1747820海关两,也仅占蒙自关6063770海关两的28.8%;出口商品货值总额增加到337684海关两,却也仅占蒙自关4683522海关两的7.2%。
1889~1909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7610641海关两,其中蒙自关为113961812海关两,占同期贸易总值的89.3%;思茅关为2873080海关两,占2.25%;腾越关为12602169海关两,占9.87%。开埠后的蒙自进出口贸易跃居第一位,腾越退居第二。
腾越关进出口商品货值总额与蒙自关相比,数额比较小。究其原因,腾越关进出口货物总量是很大的,但是因为货物单位价值低,所以,贸易总额就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而且,蒙自关占据全省的比例很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进出口货物不仅数量很大,货物的单位价值也很高。加之关税低,红河通航便利,货物成本也随之降低。最关键的一点是蒙自关的区位优势,其商品货物国际市场十分需要。因此,云南对外贸易的传统格局被国际市场和区位所打破。滇缅贸易在云南对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动摇,云南对外贸易的重心完全从滇西的腾越转移到滇南的蒙自。这是云南对外贸易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和突出特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