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茶产业生产加工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4-11-04韩士平赵顺卿徐俊
韩士平+赵顺卿+徐俊
摘 要 通过对湖北省丹江口市茶产业生产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该市茶叶生产加工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茶产业生产加工现状;发展对策;湖北丹江口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
茶叶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农业六大特色产品之一,武当道茶生产的核心示范区。有“中国道茶文化之乡”、“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之美誉。属于鄂西北秦巴山区重点开发高香型绿茶和有机茶优势区域范围。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1 全市茶产业生产加工现状
1.1 类型及规模
丹江口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于江南的土关垭、浪河、牛河、三官殿、盐池河及江北的大沟等乡镇,是丹江口市江南部分乡镇茶农增收的支柱产业,被十堰市纳入武当道茶核心产业基地进行发展。目前,以湖北武当道茶开发有限公司、丹江口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丹江口市凤凰水源茶业有限公司为主的投资规模大、带动性较强三大龙头企业进入丹江口市,带动了丹江口市茶叶产业提档升级,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茶农得到实惠,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2 主要成效
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 000 hm2,其中可开采面积1 467 hm2,茶叶产量25万kg,产值6 0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9万kg,产值1 450万元,茶园每667 m2产值1 730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1 130元。
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3家,拥有各类茶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1家,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2家,以湖北武当道茶开发有限公司、丹江口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丹江口市凤凰水源茶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辐射丹江口市约万余亩茶园及带动5 000余农户靠茶致富。武当山特区八仙观茶叶总场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在土关垭镇兴建的湖北武当道茶开发有限公司,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培训及茶园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有机)茶园示范基地。
2 茶产品加工及品牌建设
2.1 茶产品加工
丹江口市茶产品仍以绿茶制品为主,乌龙茶、红茶、青砖茶少量生产,其中绿茶制品占全部茶产品的90%以上。茶叶精深加工方面,以生产加工茶饮料、保健茶、茶多酚等精深加工项目尚属空白。
2.2 茶品牌建设
十堰市茶产品统一为“武当道”茶品牌,丹江口市地方特色品牌有“武当关”牌、“三丰红茶”、涧水兰”牌、“牛河牌”等。荣获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2012年“美国世界茶博会”金奖。
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茶园总体规模小,产出水平低,茶叶产业链难以延伸
目前,全市开采茶园平均单产不足10 kg,远低于全国平均60 kg的水平;有60%以上的老茶园急需改造;夏秋茶尚未开发,鲜叶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茶园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丹江口市茶园多为农户分散生产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散、规模过小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资金分散,不能形成较大的资本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茶叶生产经营条件,茶叶适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茶业经济效益不高,影响资本投入和再生产的积极性,难以走出"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循环圈。
3.3 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亟需加强
全市大部分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市场辐射能力和基地建设带动能力。加工环境差、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及质量管理水平低,名茶机制加工技术有待提高。
3.4 茶叶品牌创建力度不够,缺少名牌
茶叶品牌的市场开拓与促销力度不够,茶企业缺少专业营销管理人员,品牌创建缺乏长远规划,品牌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大,形式单一,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3.5 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监管
茶叶生产中只重视茶的色、香、味、形,而忽视茶叶质量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茶农及小规模茶叶生产、加工者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卫生条件差;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影响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4 发展茶产业的优势
4.1 发展茶叶生产是加快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
茶叶生产投入少,易管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突出.在正常年份,每亩平均收入在3 000元以上,最高的亩收入可达到8 000~10 000元。因此,加快茶叶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2 发展茶叶生产市场广阔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茶叶的保健防老,治病解乏,降压,抗癌等药理作用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和需要,每年需求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茶叶潜在的国际国内市场巨大。
4.3 资源优势突出
茶区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水净、土净、气净和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优势。年平均气温15.9℃,积温5 100℃,年降雨量830 mm,无霜期250~254 d;尚有宜茶面积约3 333余hm2可以开发利用;交通便利,境内公路、铁路、水路一应俱全,为茶叶销售提供了可靠保证。
4.4 品牌聚集效应明显
武当道茶通过品牌整合,已成为湖北茶叶的知名品牌、“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丹江口市做为武当道茶核心生产区,先后吸引台资企业、汉江集团、武当山八仙观茶场投资茶产业,湖北武当道茶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 600万元,建设有机乌龙茶和名优绿茶生产线,利用其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网,将进一步提高茶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丹江口市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5 丹江口市具备发展名优茶的基础条件endprint
做为鄂西北山区高香型绿茶生产基地,丹江口市生产的名优茶风味独特,品质上乘,以其汤色碧绿明亮,滋味醇和,香高持久,耐冲泡等特点相继远销新加坡、香港、俄罗斯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全市除江北部分乡镇不适宜种茶外,其他乡镇皆适宜种植茶叶,丹江口市茶叶产业经过近40 a的发展,已拥有了一大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茶叶从业人员,为茶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5.1 明确发展思路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加快茶叶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科技兴茶和茶农增收为目标,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优质茶产品,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丹江口市武当道茶产业竞争能力。
5.2 确定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6 666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2 333 hm2,占总面积的70%以上,名优有机茶比重达到70%,全部实现无公害茶园认证。总产量达到2 500 t(其中绿茶产量1 500 t,乌龙茶1 000 t),总产值达到3.15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 000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国知名品牌和全国生态有机绿茶生产基地。
6 今后丹江口市茶叶产业发展建议
6.1 扩大茶叶基地规模
按照“统一规划、规模连片、集中建设”的原则,以牛河林区、土关垭镇、浪河镇3个乡镇为主,高标准、高起点建设3个万亩武当道茶核心生产示范区,到2020年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4 333 hm2,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88%;围绕汉十公路沿线,建设茶园生态旅游观光带,修建茶文化旅游度假村、步行道,茶亭及茶楼,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培训以及茶园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有机)茶园示范基地,促进观光农业发展。
6.2 加大对低产茶园改造力度
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是做大做强武当道茶产业的重要内容。对现有800 hm2中低产茶园,应注重改管并重,鼓励茶园经营权有序流转,并向种茶能手、大户集中。
6.3 着力培育茶叶龙头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建立茶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发展茶产业,同时,捆绑扶贫、农发、水利、退耕还林及农机具补贴等项目,重点支持品牌开发、基地建设、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与科技创新,促进武当道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6.4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进一步创新茶叶发展理念,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对全市零散的茶叶品牌进行整合,以“武当道”茶牌为公共品牌,重点推出在丹江口市知名度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系列武当道茶,对主打品牌进行统一宣传,统一质量检验,统一包装设计,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品牌要求的产品,取消其进入市场的资格。同时,加大对名牌茶叶的原产地域保护力度,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使品牌茶叶得到健康发展。
6.5 努力拓宽茶叶销售市场
大力培植茶叶营销企业,壮大营销队伍,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方式,不定期举办一些大型茶技茶艺茶文化宣传活动。有重点地组织茶叶加工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农业博览会”以及国家,省,市的名优茶评比活动,广泛开拓茶叶销售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内各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或直销窗口,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鼓励企业加快开发茶文化项目,通过举办各种以茶为载体的文化活动,达到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招商的目的,培育消费者的茶文化消费观念。通过弘扬道茶文化、普及茶类知识、扩大茶文化经营,使茶产业与茶文化融合一体,成为茶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6.6 夯实科技兴茶基础
加大科技兴茶力度,以科技促进茶叶产业增产、提质、增效,力争茶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茶叶种植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科技成果与茶农和茶企的零距离对接。围绕健康、安全、绿色的市场消费需求,重点推广茶叶保鲜、生物防治、有机肥料、机械采摘及茶叶深加工等新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和茶副产品综合开发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重点加强与湖北省茶叶研究所、华农大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优质绿茶和乌龙茶及红茶生产关键技术、茶叶深加工技术,提高种植加工水平,增强科技支撑力;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定期举办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培训班,培养一批种茶制茶能手和营销管理人员。大力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资格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
6.7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鼓励各类涉农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路子。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兴办茶叶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路子。三是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向龙头企业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的形式参与茶业产业化经营,使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实施“村企”互动战略,充分发挥茶叶加工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6.8 创新茶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重点茶叶企业的贷款支持,特别是对茶农的小额信贷,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和延长贷款期限。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经济实力,有经营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多形式,多渠道投资租赁,承包或买断山场林地经营权,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做为鄂西北山区高香型绿茶生产基地,丹江口市生产的名优茶风味独特,品质上乘,以其汤色碧绿明亮,滋味醇和,香高持久,耐冲泡等特点相继远销新加坡、香港、俄罗斯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全市除江北部分乡镇不适宜种茶外,其他乡镇皆适宜种植茶叶,丹江口市茶叶产业经过近40 a的发展,已拥有了一大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茶叶从业人员,为茶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5.1 明确发展思路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加快茶叶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科技兴茶和茶农增收为目标,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优质茶产品,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丹江口市武当道茶产业竞争能力。
5.2 确定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6 666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2 333 hm2,占总面积的70%以上,名优有机茶比重达到70%,全部实现无公害茶园认证。总产量达到2 500 t(其中绿茶产量1 500 t,乌龙茶1 000 t),总产值达到3.15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 000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国知名品牌和全国生态有机绿茶生产基地。
6 今后丹江口市茶叶产业发展建议
6.1 扩大茶叶基地规模
按照“统一规划、规模连片、集中建设”的原则,以牛河林区、土关垭镇、浪河镇3个乡镇为主,高标准、高起点建设3个万亩武当道茶核心生产示范区,到2020年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4 333 hm2,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88%;围绕汉十公路沿线,建设茶园生态旅游观光带,修建茶文化旅游度假村、步行道,茶亭及茶楼,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培训以及茶园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有机)茶园示范基地,促进观光农业发展。
6.2 加大对低产茶园改造力度
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是做大做强武当道茶产业的重要内容。对现有800 hm2中低产茶园,应注重改管并重,鼓励茶园经营权有序流转,并向种茶能手、大户集中。
6.3 着力培育茶叶龙头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建立茶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发展茶产业,同时,捆绑扶贫、农发、水利、退耕还林及农机具补贴等项目,重点支持品牌开发、基地建设、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与科技创新,促进武当道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6.4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进一步创新茶叶发展理念,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对全市零散的茶叶品牌进行整合,以“武当道”茶牌为公共品牌,重点推出在丹江口市知名度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系列武当道茶,对主打品牌进行统一宣传,统一质量检验,统一包装设计,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品牌要求的产品,取消其进入市场的资格。同时,加大对名牌茶叶的原产地域保护力度,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使品牌茶叶得到健康发展。
6.5 努力拓宽茶叶销售市场
大力培植茶叶营销企业,壮大营销队伍,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方式,不定期举办一些大型茶技茶艺茶文化宣传活动。有重点地组织茶叶加工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农业博览会”以及国家,省,市的名优茶评比活动,广泛开拓茶叶销售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内各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或直销窗口,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鼓励企业加快开发茶文化项目,通过举办各种以茶为载体的文化活动,达到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招商的目的,培育消费者的茶文化消费观念。通过弘扬道茶文化、普及茶类知识、扩大茶文化经营,使茶产业与茶文化融合一体,成为茶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6.6 夯实科技兴茶基础
加大科技兴茶力度,以科技促进茶叶产业增产、提质、增效,力争茶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茶叶种植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科技成果与茶农和茶企的零距离对接。围绕健康、安全、绿色的市场消费需求,重点推广茶叶保鲜、生物防治、有机肥料、机械采摘及茶叶深加工等新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和茶副产品综合开发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重点加强与湖北省茶叶研究所、华农大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优质绿茶和乌龙茶及红茶生产关键技术、茶叶深加工技术,提高种植加工水平,增强科技支撑力;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定期举办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培训班,培养一批种茶制茶能手和营销管理人员。大力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资格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
6.7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鼓励各类涉农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路子。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兴办茶叶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路子。三是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向龙头企业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的形式参与茶业产业化经营,使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实施“村企”互动战略,充分发挥茶叶加工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6.8 创新茶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重点茶叶企业的贷款支持,特别是对茶农的小额信贷,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和延长贷款期限。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经济实力,有经营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多形式,多渠道投资租赁,承包或买断山场林地经营权,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做为鄂西北山区高香型绿茶生产基地,丹江口市生产的名优茶风味独特,品质上乘,以其汤色碧绿明亮,滋味醇和,香高持久,耐冲泡等特点相继远销新加坡、香港、俄罗斯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全市除江北部分乡镇不适宜种茶外,其他乡镇皆适宜种植茶叶,丹江口市茶叶产业经过近40 a的发展,已拥有了一大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茶叶从业人员,为茶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5.1 明确发展思路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加快茶叶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科技兴茶和茶农增收为目标,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优质茶产品,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丹江口市武当道茶产业竞争能力。
5.2 确定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6 666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2 333 hm2,占总面积的70%以上,名优有机茶比重达到70%,全部实现无公害茶园认证。总产量达到2 500 t(其中绿茶产量1 500 t,乌龙茶1 000 t),总产值达到3.15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 000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国知名品牌和全国生态有机绿茶生产基地。
6 今后丹江口市茶叶产业发展建议
6.1 扩大茶叶基地规模
按照“统一规划、规模连片、集中建设”的原则,以牛河林区、土关垭镇、浪河镇3个乡镇为主,高标准、高起点建设3个万亩武当道茶核心生产示范区,到2020年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4 333 hm2,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88%;围绕汉十公路沿线,建设茶园生态旅游观光带,修建茶文化旅游度假村、步行道,茶亭及茶楼,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培训以及茶园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有机)茶园示范基地,促进观光农业发展。
6.2 加大对低产茶园改造力度
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是做大做强武当道茶产业的重要内容。对现有800 hm2中低产茶园,应注重改管并重,鼓励茶园经营权有序流转,并向种茶能手、大户集中。
6.3 着力培育茶叶龙头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建立茶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发展茶产业,同时,捆绑扶贫、农发、水利、退耕还林及农机具补贴等项目,重点支持品牌开发、基地建设、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与科技创新,促进武当道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6.4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进一步创新茶叶发展理念,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对全市零散的茶叶品牌进行整合,以“武当道”茶牌为公共品牌,重点推出在丹江口市知名度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系列武当道茶,对主打品牌进行统一宣传,统一质量检验,统一包装设计,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品牌要求的产品,取消其进入市场的资格。同时,加大对名牌茶叶的原产地域保护力度,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使品牌茶叶得到健康发展。
6.5 努力拓宽茶叶销售市场
大力培植茶叶营销企业,壮大营销队伍,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方式,不定期举办一些大型茶技茶艺茶文化宣传活动。有重点地组织茶叶加工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农业博览会”以及国家,省,市的名优茶评比活动,广泛开拓茶叶销售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内各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或直销窗口,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鼓励企业加快开发茶文化项目,通过举办各种以茶为载体的文化活动,达到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招商的目的,培育消费者的茶文化消费观念。通过弘扬道茶文化、普及茶类知识、扩大茶文化经营,使茶产业与茶文化融合一体,成为茶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6.6 夯实科技兴茶基础
加大科技兴茶力度,以科技促进茶叶产业增产、提质、增效,力争茶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茶叶种植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科技成果与茶农和茶企的零距离对接。围绕健康、安全、绿色的市场消费需求,重点推广茶叶保鲜、生物防治、有机肥料、机械采摘及茶叶深加工等新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和茶副产品综合开发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重点加强与湖北省茶叶研究所、华农大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优质绿茶和乌龙茶及红茶生产关键技术、茶叶深加工技术,提高种植加工水平,增强科技支撑力;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定期举办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培训班,培养一批种茶制茶能手和营销管理人员。大力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资格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
6.7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鼓励各类涉农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路子。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兴办茶叶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路子。三是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向龙头企业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的形式参与茶业产业化经营,使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实施“村企”互动战略,充分发挥茶叶加工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6.8 创新茶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重点茶叶企业的贷款支持,特别是对茶农的小额信贷,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和延长贷款期限。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经济实力,有经营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多形式,多渠道投资租赁,承包或买断山场林地经营权,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