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与哲学

2014-11-04陈俊

商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瑞吉欧哲学笔者

陈俊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培养人才,而是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收获幸福童年的同时,获得未来成为快乐、善良、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必要品格和能力。

当我们这些普通人谈到哲学,很容易遇到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认为哲学是一门很玄的学问,充斥着形而上的东西,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而另一种态度是随意滥用“哲学”,事事称“哲学”,句句讲“哲学”,甚至把自己对一些事物的偏见也称作“哲学”。

我们都知道,哲学一词源于西方(Philosophy),其原意是“爱智慧”。如此追根溯源,我们可以说,一切与追求智慧有关的问题都与哲学有关,无关追求智慧的问题也就无关于哲学。这样看来,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但也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为哲学,其标准在于我们是否在以追求智慧为目的地审视、思考和分析问题。

那么,幼儿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幼儿教育中的哪些问题与哲学有关,哪些问题要用哲学的眼光思考呢?对这几个问题,笔者想用下文进行详述。

幼儿教育与哲学的关系大吗?

幼儿教育与哲学是息息相关的。首先,幼儿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初期,其思想离不开人们对教育的哲学思考。比如,卢梭在其《爱弥儿》等著作中提出的教育应该顺应人性和自然的思想就是对教育的哲学思考;福禄贝尔提出的“幼稚园”(直译为‘儿童花园”)的定义,也是对儿童的自然发展观的哲学思考和定义。因此,幼儿教育的诞生和初期的发展,是离不开哲学思想作为支持的。

如今,幼儿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哲学已经成为了_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学分野,也是大多数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必修科目,从事教育哲学研究的学者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幼儿教育一直没有,也不可能离开哲学,对人类本源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哲学思考,始终是支持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动力。

幼儿教育实践中会用到哲学吗?

笔者认为,好的幼儿教育实践,必须要有哲学的思考作基石,不然其实践很容易变得肤浅、盲目甚至偏离幼儿成长的轨道。试看近来为世界各国所追捧的意大利瑞吉欧的幼儿教育实践,我们很容易看到其丰富的且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教育资源、多种多样的活动方法、以及幼儿们千姿百态的作品。但是,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有着对教育的哲学分析和思想在支撑,其中有杜威提倡的基于儿童兴趣和经验的教育思想,也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幼儿认知规律、特点的分析和思考,再加之瑞吉欧课程的构建者对幼儿、对幼儿教育甚至对人类学习本源的哲学思考,才让瑞吉欧的幼儿教育实践拥有其独特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那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该用哲学的思维考虑哪些问题呢?笔者愚以为,首先要思考的是“人类观”的问题,即教师等幼儿教育实践者,在构建、实施和总结课程或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要用教育塑造怎样的幼儿,经过塑造后的幼儿在将来会成为怎样的成人,他们会拥有怎样的习惯、品德及个性。

而后要思考的,是世界观的问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世界在不断地变化,随之变化的是自然和社会环境,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人类也要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些变化。幼儿教育实践者要思考,甚至预测未来世界的模样,为了适应未来的世界,我们要在当下培养幼儿如何看待世界的眼光,要培养幼儿获得怎样的必要能力和智慧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生存。

另外要思考的,是结合“人类观”和世界观的方法论问题。确定了要塑造未来怎样的成人,他们要具备哪些必要的能力和智慧后,就要思考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应该使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再拿意大利瑞吉欧的幼儿教育实践为例,瑞吉欧追求塑造幸福、自由,未来具有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人,这是瑞吉欧对其教育的“人类观”和世界观的考量。与之相对应,瑞吉欧的课程模式便极度地开放和综合,以给予幼儿宽松、自由的空间;其课程组织方法(项目活动)也以引导、支持幼儿主动探索、讨论及合作为主,以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创新以及合作共享的能力。

总之,幼儿教育实践离不开有深度的哲学思考,其重点要思考的模式大体为“‘人类观→世界观→方法论”。笔者在调查和参观国内各地的幼儿园时发现,有些幼儿教育实践仅仅是简单模仿外国幼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或是单纯地打出“传统教育特色”、“社会性特色”等口号,而忽略了其表象背后的思想、理论等哲学层面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致使其教育实践空有其表,缺乏内涵,结果往往造成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的混乱、教育质量和效率低下等现象。

幼儿家庭教育中需要用哲学吗?

笔者认为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虽然不必像幼儿教育实践一般专业地思考教育哲学问题,但是家长在认识和看待幼儿及幼儿正在接受的教育上,有必要较为深刻地思考一些教育哲学层面的问题。

首先,家长要思考并且明确其“长幼观”。即作为家长,我们怎样看待幼儿来到这个家庭这一本源问题,他们是家长“制造”出来的呢?还是上天将孩子赐予家长的?如果选择前者,就很容易引起家长把幼儿作为附属品的想法,而后者则易于让家长形成尊重幼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意识。可以说,对“长幼观”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家长跟幼儿的关系以及其家庭文化,甚至影响到幼儿成人后对其子女(即第三代)的认识。

其次,家长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明确幼儿未来应当拥有怎样的价值观。例如,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因为幼儿之间的小误伤,导致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间产生矛盾,甚至纠缠不清的案例。笔者认为,这时的家长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究竟自己是一个宽以待人的人,还是斤斤计较的人;而后应该考虑,究竟是能为他人着想、拥有宽容之心的幼儿能在未来更好地生存,还是凡事自我中心,锱铢必较的幼儿能立足未来社会。相信,如果每个家长都能深刻地思考这些问题,一些不必要的现象也就不再会如此频繁地发生了。

此外,家长还有必要审视其“教育观”,即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下的我国,很多的家长把教育的意义定位在孩子长大后能否出人头地,这种定位容易让家长把目光投放到孩子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等方面;而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出发,这种定位容易使家长紧盯着幼儿单纯知识的增减(如,会数几个数、会背几首唐诗、会几句英语等),而忽略了幼儿生活、交往等能力的提升,甚至剥夺了幼儿本该有的幸福快乐的童年。

其实,教育的意义并不仅在培养人才,而是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收获幸福童年的同时,获得未来成为快乐、善良、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必要品格和能力。这样,家长或许就不会再把目光单单聚焦到那些较为片面、容易量化的事物上了吧。

教育要注重培养“灵魂”

最后,笔者想借用中国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为结语——“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器是供人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供人使用……大学则是培养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以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欣赏”。

其实,幼儿教育也是一样,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我们要为幼儿做些什么,究竟我们要把幼儿带向哪个方向等问题时,我们的幼儿教育才可能成为真正适合幼儿和整个社会的。

“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器是供人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供人使用……大学则是培养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以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欣赏”。endprint

猜你喜欢

瑞吉欧哲学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印象瑞吉欧
我们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探索与实践
从战后废墟中发展起来的瑞吉欧教育
瑞吉欧教育,思考孩子的100种世界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