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馥馨:“两岸”牵线人
2014-11-04张洪
张洪
郁馥馨出生在台湾南投县,父亲少年时从台儿庄去了台湾,转眼已半个多世纪。2010年 5月,台儿庄古城对外开放,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家郁馥馨从台湾来到古城,被这里吸引,留下做起了志愿者,创办论坛和杂志向海内外介绍古城的建设和文化。
定居台儿庄
初见郁馥馨,是在台儿庄的一家茶室,夕阳渐渐西下,来自海峡彼岸的女子一头短发,满脸盈盈笑意,落座后不紧不慢地沏茶。
60年前,郁馥馨的父亲郁化清从台儿庄走出,最终落脚台湾,成了著名的童话作家。曾任《台湾日报》生活版主编的郁馥馨承袭父亲衣钵,最终也成为台湾知名女作家,一口气创作了7本专著。
1948年,台儿庄胜利中学300名学生跟随国民党迁往南方,后来辗转到了台湾。作为胜利中学的学生,离开台儿庄时,父亲郁化清只有16岁。“当时觉得过几个月就会回来,没想到一去就是40多年。”郁馥馨说。
20世纪80年代,两岸开放探亲后,郁化清踏上了回乡之路。当时台湾不允许在职人员来大陆,还不到60岁的郁化清,不得已只好提前退休。
“我爸爸是独生子,爷爷过世后,奶奶一人在这边,自此爸爸每年都会回来两个月。”
在台湾,83岁的郁化清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古城官方网站,随后光顾下女儿的博客。“就像签到一样。”
2010年5月,为了给奶奶扫墓,郁馥馨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古城,那时古城二期工程还未开始,用她的话来说,当时自己并“没有想法”。
那次来,她发现,她的“郁”姓在台儿庄是一大姓氏,昔日的情形是,“箭道街是郁家的跑马场,清真寺是郁家的后花园。”说起这些,郁馥馨的脸上满是慈柔。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家族观念的人,在台湾,很少能遇到同姓,来到台儿庄,得知郁姓是一个很大的家族,祖上曾经在京城做官。传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走运河经过台儿庄就是在郁家码头上的船。”
平生第一次,郁馥馨对家族有了认同,她打趣说是“心中闹鬼”,“祖先在跟自己说话”。
古城的早晨,4月乍暖还寒,耀眼的阳光洒满了每个斜飞的屋檐和一块块做旧的青石板。郁馥清在明暗分明的路面慢步穿行。她在文中写到:“卖辣豆腐的老板娘有一次从背后紧紧抱住我,真让人惊喜,仿佛我是她久别重逢的亲人。卖糖葫芦的是个穿大褂的帅哥,满脸笑意跟我打招呼,一串串鲜亮的糖葫芦像花开四季,给人一种迎面而来的喜气。”
台儿庄的人知道郁馥馨的父亲是台湾著名作家,便希望老人家能回到家乡开一个创作室。因为年龄和诸多原因,父亲的创作室始终没能开成,郁馥馨索性先期一人把家从当时的定居地苏州搬到了台儿庄,自己租了间房,近距离慢慢跟古城接触。
随后,有感而发地,郁馥馨写了那篇《我的古城我的梦》,贴在了当地一个论坛上。
“从现实到梦想的距离,只有一大一小两个行李箱,还有几个钟头的车程。”
这是《我的古城我的梦》的开头。
说起当时的情形,郁馥馨一脸纯真,“我真是一大一小两个行李箱就来到了台儿庄。”
很多人知道郁馥馨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被高挂在论坛之首,点击量爆棚,后来被时任枣庄市长的陈伟看到,开会的时候,还背出了一些段落。
对于当时那个“不痛不痒存在着的”的台儿庄,从没有特殊感情到零距离接触,郁馥馨与台儿庄的命运,经过三番五次的磨合,终于变得扯不开了。
来到台儿庄后,她办起了一份名叫《天下@第一庄》杂志。在台湾做过主编,如今重拾旧业,自是得心应手,每一期都做得令人惊喜。如今,这本杂志已经成了台儿庄的一张名片,在酒店客栈,到处都能看到郁馥馨的清新文字。
连线两岸
台儿庄是中国第一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依托古城的资源,在郁馥馨的牵线下,一些与两岸有关的交流活动陆续开展起来。
2010年中秋节,通过视频,台儿庄的郁家乡亲欢聚一堂,与远在台湾的郁家人进行了一次视频连线,分享了彼此过节的心情。
“台湾过中秋有个习惯,家家户户都在烤肉。我们这边烤肉,台湾我家那边也在烤肉。”
让郁馥馨记忆犹新的是,那天,时任枣庄市长的陈伟刚好也在古城过节,恰好来到活动现场,通过连线跟郁化清进行了“两岸对话”。
2010年,在郁馥馨的策划下,两岸视频交流活动再度举行,这一次是台儿庄胜利中学台北同学会。
每年10月14日,连续60年,原胜利中学的学生都会在台北聚会。这些学生在台湾各有发展,许多成为军界、教育、艺术、商界等各方面的佼佼者,马云生、郁化清、金哲夫等都位列其中。
当年的同窗如今已是耄耋长者,回到故地不太现实,郁馥馨便策划通过视频让他们亲近古城。
当时,有朋友建议,请新党主席郁慕明出席台湾的聚会,正好他也来过台儿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郁馥馨把策划书传真给了郁慕明。“结果,一等二等,一直没有反馈。”就在感觉要落空的时候,郁馥馨接到了台湾来的电话,郁慕明表示要参加台北现场的活动!
一切水到渠成。时任枣庄副市长的张宝民来到古城,通过视频,两岸进行了连线。张宝民与台北胜利中学的同学一一对话、问好,欢迎他们常回家看看,特别邀请他们组团回乡参观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台儿庄古城。
虽然时间很短,但是,郁馥馨回忆说,“那边好多老人家都哭了。”那段视频后来在中央台播出,受到了广泛关注。
2011年,在郁馥馨的操办下,古城第一个两岸论坛活动“战争与和平抗战文化论坛”在台儿庄举行,郁慕明亲自参加,与当地的文化界座谈。
2012年12月,恰逢海峡两岸直接通邮4周年纪念日,郁馥馨参与了《海峡两岸开放探亲25周年》纪念封邮寄活动。
郁馥馨说,“纪念封从台儿庄台北邮局邮寄到台湾台北邮局,然后,再从台湾台北邮局邮寄到台儿庄台北邮局,一个信封有两个‘台北的邮戳,是两岸两个同名邮局进行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流活动。”
爱上一个人不如爱上一座城
迄今为止,郁馥馨在台儿庄已经整整生活了4年,周围的朋友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她曾经跟朋友说:爱上一个人不如爱上一座城。
“在台湾除了家人,跟朋友比较远,我的工作、生活,人事的互动反而都在这里,感觉这里更有归属感。”她说。
虽然走南闯北,但是郁馥馨还是难掩心中的腼腆,记者采访前,为了“壮胆”,她自称抿了口白酒。
性情中的她大部分时间沉浸在创作中,她坦言,“写作是很私人的,突然要去跟人互动,喝点酒才会比较放松。”
自从女儿来此定居后,郁家父母每年都会来一次台儿庄。如今,郁馥馨在这边买了房,如果没有什么变动,她说自己会在这里待下去。
在作家程小程的笔下,“郁馥馨是真的爱上了这座城,爱得如此偏执。她像一只陀螺,谁都可以抽一鞭子,谁抽她都跟着转,只要是古城的事,她都转得不亦乐乎。”
之所以如此倾心古城,郁馥馨告诉记者,“一是因为郁姓,另外一个原因是古城在重建,我也在重建。古城与我休戚相关。”
从美国回来的博士袁琪是郁馥馨的好友,她说,“郁馥馨的结,在这里解开了,人也留了下来。”而袁琪自己也表示,“在古城待过的人,再走出,一定会很清楚自己的方向。”
某次郁馥馨从台湾回来,双亲相随。作家程小程前去拜访求教。
“我与他(郁父)从未谋面,以为见了定会有短暂的陌生,其实却不然,一开口,两下乡音相应,熟得不能再熟。聊起枣庄的许多故地旧人,老人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完全没有隔了60年的茫然。”
那晚,吃完饭,郁化清牵着老伴的手,郁馥馨挽着父亲的臂膀,一家人静静地走在台儿庄的街上。程小程在后面跟着,突然莫名地感动起来,然后热泪盈眶。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郁馥馨。”
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夜色慢慢降临了,坐在万家大院的运河边,望着远处时隐时现的灯火,郁馥馨喃喃自语,“这大概就是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