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共生的理论分析与共生能力分析
2014-11-04程晶晶
程晶晶
继02年袁纯清将“企业共生”理论引入金融领域之后,05年,周小川又提出了“和谐金融”概念。我国金融企业等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必定依赖于金融共生理论的提出和“和谐金融”的实践。该文通过对金融企业共生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共生现状、产生动因和效应的分析,来研究企业共生的能力,并基于分析评价结果对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金融企业提出发展建议。
1金融企业共生理论综述及共生效应分析
企业共生理论。在经济学中,“共生”即是指两个或多个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的物质联系。共生现象不单单出现在生物界,更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经济界中。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下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而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则是共生的三要素,其中的共生模式又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两种。在经济社会里,我们可以通过识别其共生模式来判断共生关系是否合理,从而共生单元达到最佳共生态。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共生的环境。共生环境越稳定,共生状态也就越好。
由共生的内涵概念可以得出: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自然界进化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金融企业的共生现状。由于外界因素或市场演化力量的影响,金融企业之间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集群,并在一定的价值利益链下协作共生,以期共同繁荣。
许多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企业等以一种特殊的联合方式根据较固定的分工合作去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并在一定的行业之中形成竞争优势的共生模式,这就是金融企业集群共生。在集群共生的竞争格局下,金融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简单的竞争或竞合关系转变成了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集群企业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共生协作的关系。
在大国经济体系的空间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集群内企业的社会分工都与地域范围有很大关联,这就导致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呈现出了较强的区域性。因此,以区域金融作为研究视角,这对金融企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金融企业共生动因。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上像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等相互竞争的主体较多,整个金融业的竞争都在加剧,为了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各个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盟不可缺少,这就促进了金融企业的共生存在。另外,我国金融业的同质化导致了其获得利润的空间减少,最终同业竞争加剧,这也是金融企业共生的一大动因。
当然,金融业的高风险性、地理社会和行业的接近性、金融资源的有限性、金融体系构建的紧迫性也在不同程度上造就了金融企业的共生。
金融企业共生效应。金融共生大大化简了各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途径,增强了其合作的深度,这有利于金融产品的衍生和创新,比如金融行业之间清算和结算等的联合服务等。同时,金融企业之间可以频繁地进行跨行业的业务合作,从而开拓出新的市场,并带动金融辅助性行业的发展。
金融企业的共生还能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并能促进高质量金融人才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2金融企业共生能力及评价
共生能力评价标准。金融企业共生能力评价指标建立的内容必须能够体现金融企业间共生能力的各个方面,并要做到简明、实用、概括。
银行之间共生能力分析与评价。我国现阶段银行与竞争银行之间有公平互惠共生、非公平互惠共生和公平互惠共生下的一体化共生三种。从共生组织模式来看,银行与竞争银行之间只存在业务、管理方面进行共生,表现为共生关系不稳定,共生专一性水平非常低。商业银行和竞争者之间属于非公平互惠性共生,一方获得的共生利益大于另外一方。
大型金融企业与小型金融企业共生能力分析。中小型银行自行组织了基于共生营销思想的银行共生渠道模式,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结成联盟,实现业务互补和拓展。当前中小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的数量与国家级银行有着很大悬殊,这就成为了制约中小商业银行销售业务拓展的瓶颈。共生渠道模式是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寻求零售金融业务突破的最佳途径,也反映了互为竞争者的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寻求合作共生的中心思想。
各大银行间也都存在着正向的共生关系,没有偏利共生和寄生的现象,但是其相互影响的程度有着较大的变化。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企业间共生关系探究。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着多元化的业务关系,也必然会具有多组相互兼容的质参量,许多经营管理和经济信息都是在保险和银行的经营活动中不断积累得到的。
从共生组织的模式来看,我国现阶段银行和保险企业的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共生模式的产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必然的,它仍然具有连续共生模式的基本特点。
从共生行为模式方面来看,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各自的服务范围中存在较大差异,本质上还不能完全融合发展。
从共生能量特征的角度来说,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合作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其必将产生新的正能量。
综上来说,现阶段我国的银保共生的模式世界语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之间的共生模式。
3基于共生理论的金融企业发展建议
树立共生理念、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在各个金融企业之间部应该是纯粹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金融企业之间必须合作共生。不管是金融业的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必须认识到共生理念的重要性,所以,进行业务知识方面的培养乃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认识到共生理念,才能推进竞争方式的转变,更好的在未来工作中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树立良好的共生理念,也有助于改变经营机制、完善金融经济体系,使服务人性化、专业化,促进多方的规模化经营。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共生。在我国,金融共生的能力很瘦制度的影响。落后的共生环境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法律法规、公司管理、银行业调控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为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个成员之间共生合作和信息共享,并促进其共同发展、合作双赢。
整合共生单元,吸取外资,完善金融体系。我国的金融体系在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就导致了金融业务的低效率低收益和较少的金融创新。因此,各种规模的银行等金融企业应该形成平衡的共生发展机制,打破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达成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和谐共生。
此外,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之间既要遵循良性的互动循环,又要多方引进外资金融企业,创建国内外金融企业共生的框架。
改善和调整共生模式,建立和谐共生关系。各金融企业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共生模式,以适用于各类金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金融企业共生模式来说,应当以共生行为模式为主,共生组织模式为辅。
重视人才培养,扩大共生理论效应。在金融企业共生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等,制定出培养优秀工作人员的方案和机制,充实和完善金融复合型人才。并以高标准高要求认真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金融人才的各种环节,为高级金融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去建立一支高层次、高水准专业金融员工队伍。
金融企业的共生关系仍处於一种可塑造的状态,在我国金融企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也应该积极改善自身制度体系,优化企业共生环境,扩大金融企业共生能力。就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企业无论规模大小、体质如何,只要在业务上互动结合、优势互补、减少正面冲突,在合作中竞争,就能实现合作共赢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