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运河焕新姿

2014-11-04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南四湖东线京杭大运河

□ 柳 絮

千古运河焕新姿

□ 柳 絮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对运河的诗论,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她横牵南北、纵观古今,被誉为“大地史诗”,她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杰构。2014年6月22日,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

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她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9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

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是谁挖出大运河第一筐土?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吴王夫差。地点是在邗城(今扬州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北岸筑邗城,挖邗沟,使水军沿运河北上,大败北方诸侯,称霸一时。如吴国所愿,邗城成为江南运河上最早的城池,是吴越春秋里报仇雪耻卧薪尝胆的地方。但让吴王未曾想到的是,昔日那条沟通淮河与长江、紧扼艰险关隘的邗沟,在此后数千年的时间里,演化为东部平原地区水上运输的动脉——京杭大运河上最早成型的一段河道。

隋炀帝是大运河上绕不开的第二个符号。相传,当初隋炀帝杨广由于接连梦到琼花,为赶琼花花期下扬州,不惜劳民伤财开凿运河。实际上,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全长2700多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历时六年终于完工,隋朝大运河呈“<”形,由余杭、扬州向西北通到中原洛阳,再折向东北通到北京,形成完整体系,隋朝大运河也成为了如今京杭运河的主体工程。

元朝时期是大运河挖凿的第三阶段,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有大运河,就能把南方的物产运到北京,但是隋朝的大运河长达2700多公里,从杭州运一趟粮食到北京,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时间太长。忽必烈的想法是继续利用运河,他启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水利学家郭守敬,把运河绕到洛阳的那一大段“弯路”去掉,弃弓取弦,走直线,郭守敬的设计的方案是由北京通州往南经天津、沧州进入山东,然后由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台儿庄进入徐州,经过江苏省最终达到杭州。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比起来,新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运河槽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鱼米之乡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积水潭成了热闹的集市,茶馆、酒楼,无数文人墨客成了积水潭边的常客。盛况空前的积水潭充分显示了京杭大运河的活力和影响力。

虽然京杭大运河开通,但是元朝之后的明清两朝却没能顺顺当当地坐享其成。元朝开凿的会通河给明朝留下了隐患。自开通之后,会通河的通航情况一直不理想。岸狭水浅,漕船经常搁浅。后来,明朝永乐年间出现了另一个水利奇才——白英,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运河的漕运能力10倍于元朝,京杭大运河迎来了鼎盛时期。

但之后,黄河开始频频给明朝出难题。黄河泛滥造成河道淤塞、漕运中断的事情时有发生。从明朝到清朝,黄河连连决口,“治黄”与“保运”之间矛盾重重,遇到黄河暴涨,有的地方为了保全运道,官员往往开闸泄洪,导致下游大片田地被淹。饱经沧桑的大运河日渐显露出疲态,其高昂的运输成本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承受。

从清朝开始,政府不再向南方征漕粮,而改为收钱,由政府采购粮食。大运河运粮的历史使命接近完结。1855年,黄河再次发难,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运河从此全线南北断航。

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均未付诸实施。尤其是自从1877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恢复运河的提议日益减少。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将漕粮全部折成钱币交纳。至此,影响封建王朝千余年的漕运制度走向消亡,京杭大运河也终结了历史上一段颇为重要的使命。

南水北调唱响运河新篇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是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的重要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跨入21世纪以来,每年仅经京杭大运河江苏北段的货物运输量就达近1亿吨,相当于3条铁路的运输量。其中产自中国北方的煤炭每年约有4000万吨通过京杭大运河南运到华东地区。

2002年,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历经数十年规划论证后开始动工兴建,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利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兴建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古老的大运河,又将焕发新的光彩。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就开始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向北调水。建设在运河与长江交会点上的江都抽水站可以将长江水调入古运河中,每年枯水季节,通过设在古运河上的10个梯级逐级翻水将江水送达江苏淮北地区和山东南部。

南水北调东线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进行扩大延伸,东线工程主要是从长江下游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段取水。把水从长江抽上来进入京杭大运河,一个江都站上下水位差就达6—8米,因此,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新拓浚运西线河道为输水线,一路上经过二十几道泵站闸,逐级提水上引,从而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4个湖泊逐级提水北送,水出东平湖(江苏境)后水分两路,一路向北,在山东省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长1467千米,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千米,大部分利用原有的京杭大运河河道。建设13个梯级泵站,全线最高处东平湖水位与长江水位差约40米,比10层楼还要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之前,在规划设计的输水线上有很多河道因为长期缺水已经干涸或者消失,剩下的河段也很狭窄,很难满足输水的要求,南水北调工程拓宽浚深和新开了若干条河道,比如扬州境内的高水河、大三王河加固了沿线堤防、闸站和灌排水洞,开挖修筑了三阳河潼河等,使得整个输水线重新焕发青春。

当初,专家们经过反复分析和细致规划之后还指出,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要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和实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等。必须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尽最大的可能趋利避害。

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下重质量,水上看形象”,江都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宿迁中运河风光带……这些,都已经成为当地新的人文景观和又一处亮丽风景。

南水北调东线所经省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河流污染较重。开工之前,京杭大运河的水质大多在五类或劣五类。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仅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仅为3%。

“先治污后通水”,是国务院确定的原则,也是沿线人民的心愿。一期工程治污重点是实施清水廊道建设,治污项目426项,其中工业点源治理214项,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155项,流域综合整治23项,截污导流26项,垃圾处理8项,总投资153亿元。

大运河等河道穿越淮安市北上,淮安城区段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二梯级输水河道。“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游泳比赛,70年代龙船竞赛,80年代鱼虾绝代。”2007年11月,淮安市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正式开工。包括铺设截污干管,收集原排入输水干线的废污水至污水处理厂;清除里运河污染底泥、挖取淤泥,拆迁两岸破旧房屋;疏浚整治清安河,改善淮安城区段运河的水质和水环境。经过治理,2010年4月份后水质全部达到三类水。

说到治污,南四湖是焦点。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鲁、苏、豫、皖四省注入南四湖的河流多达53条。可是,“南四湖在呻吟”——一部拍摄于十几年前的短片让人触目惊心。地处南四湖流域核心地带的济宁痛下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十一五”期间,陆续关闭了造纸、酒精、烧碱等生产线,建成7座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实施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同时开展技术创新,使这些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济宁市泗水县是山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造纸企业华金集团,每年上缴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1/3。但是,为了保护水环境,企业不惜关闭落后产能,投入巨资治污。2010年6月,华金关闭年产8.9万吨的麦草制浆生产线,并投入6000万元改造设备,废水排放量从原先的4.5万吨降至2.5吨。近几年,南四湖由于网箱养鱼对水质造成了一定污染,2013年年底,微山县将投饵的鱼类彻底清除,改养吃浮游物鱼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长江活水来。面对治污工作中种种困难,南水北调沿线的各个地方都在做工作,截至2013年5月,东线治污规划的426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沿线水质达标率已由开工前的3%提升至目前的86%。“东线治污让沿线企业的发展提前10年达标排污与技术升级。”一位中科院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对沿线地区发展形成倒逼,原本五至十年才能解决的污染问题在短期内被解决,也加快了沿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2013年5月29日, 随着江苏皂河站工程通过机组试运行验收,古老的大运河迎来了长江的汩汩清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运河线工程建成通水!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已经指日可待。

除了从南往北调水,南水北调工程还通过对河道的整治,恢复断流区域的通航,京杭运河济宁段主航道由4级标准提高到3级标准,江都至南四湖段达到2级航道,水深4-7米。南四湖以北段,也通过通水与航运结合,在实现南四湖向东平湖调水100立方米/秒的同时,还可实现3级航道通航至东平湖的目标。届时,黄河以南从东平湖至长江将实现全线通航,1000—2000吨级船舶可畅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新增加的运力相当于新建一条水上“京沪铁路”,大运河将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大江北去,水声绵长。水声里回荡着运河千古事,水声里传诵着南水北调新篇章。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是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也将迎接着即将到来的辉煌。

猜你喜欢

南四湖东线京杭大运河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东线混战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水禽栖息环境再研究
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山东实施段)暨南四湖二级坝闸下西段股河上段剩余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芦苇生长对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