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内“流窜”的缝衣针
2014-11-03李定国
李定国
一个周末,刘太婆在客厅做针线活时不慎掉落了一枚缝衣针在沙发上,由于视力不好,当时没有找着,便忙着去做晚饭了。不久,儿子小张锻炼回来,因出了一身汗,便脱去上衣和长裤,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岂料,小张还没坐稳就痛得“唉呀”一声弹跳起来,他用手摸摸痛处,却没有摸着什么。刘太婆在厨房听到客厅的动静,告诉儿子可能是被刚才落在沙发上的缝衣针扎着了,叫他赶快去社区卫生院把针挑出来,小张穿好衣服立即步行到卫生院。
在卫生院,医生按照小张被扎的部位检查却未见到针眼。此时放射科医生已经下班,遂嘱小张第二天上午再来照张X光片看看臀部是否有缝衣针。第二天一早,小张吃过早餐,便如约前往医院照X光片。但是,在X光片上并未发现缝衣针。由于小张感觉不怎么痛,也就没把它当回事。时隔半年,小张出现咳嗽,经服止咳药久未见效,到医院就诊,拍片发现左肺上叶有一缝衣针样金属异物。医生追问病史,确定左肺的金属异物是半年前从右侧臀部“潜行”入肺的缝衣针。为了避免缝衣针继续在体内“旅行”,只得入院开胸将其取出。
近年来,缝衣针、针灸针等金属异物扎入或断入体内,进而“流窜”进入肺部、心脏的案例屡有发生。《北京晚报》也有报道,宁夏的龚先生用曲别针做了一根缝衣针,睡觉时不慎扎入胸部,当时无任何症状。过了一个多月,他出现心脏难受,遂到医院就诊,拍片发现心脏里面有一根针!即行开胸取针,但术中未找到缝衣针。后来患者转到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就诊。当天做了B超,发现心脏内有异物。但在做术前心脏CT时缝衣针又不见了!再做B超,还是没有!医生只好将龚先生从头到脚照个遍,终于在他的右大腿中上段内侧发现了这根针,然后施术将针取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断针入体或缝衣针扎入体内往往不当回事,以为它们会呆在那里“原地休息”。殊不知,一些尖锐的金属异物在体内潜伏下来后,往往会“流窜作案”,引发危险。
缝衣针进入人体,会“流窜”不止
缝衣针进入人体之后,便在体内“流窜”不止,你走它也走,你动它也动。
针扎入或断在体内,并不像板凳钉钉,成为该处的“长期住户”。这些尖锐的金属异物,若进入臀部、下肢,就会随着患者行走时肌肉收缩而“走动”,这就叫做“你走它也走”。若异物在上肢、胸腹或背部,当这些部位活动时,它也会随着肌肉收缩而“移动”,这就叫做“你动它也动”。一般而言,异物移动的速度与患处活动的情况和异物尖端利钝的程度相关。上下肢活动多、幅度大,因此异物就“跑”得快;背部活动少,幅度小,因此就“动”得慢。
断针“流窜”,也搞“水陆联运”
整根针或半截断针扎进肌肉内,便可通过肌肉收缩在体内缓慢移动,这就好比在陆路运行;一旦进入血管,就好像进入一泻千里的江河,通过湍急的“水路”很快就“奔”向远方。若进入静脉,则注入右心而抵达肺部;若进入动脉,则可流入较小的动脉。前者为向心性,即进军“中央”;后者为离心性,即挺进“边区”。
《羊城晚报》曾报道浙江庆元县荷地镇黄沙村的一个13岁顽童,模仿针灸医生,将缝衣针刺入自己的大腿,48小时后针就出现在右肺下叶。这是由于缝衣针进入大腿肌肉,随着肌肉收缩而进入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
断针及时取,以免留后患
进入人体的异物,应及时取出,以免“失联”而不知“流窜”到何处,进而引发危险。
◎若尖锐的金属异物扎入或断入体内,应当在“入口”处做个记号,以便“跟踪”检查。
◎假若发生在四肢,应当局部“制动”,以免异物移位。
◎若断针扎入体内较浅,可以用消毒的针将断针拨出来;当不易取出时,可先拨开肌肤,露出针的断端用磁铁将其吸出。
◎断针较深者则需到医院手术取针。
◎缝衣针等尖锐的金属异物吞入消化道,应禁食,并立即送医院通过胃镜取出。
扩展阅读
肉中“刺”变眼中“钉”
1989年,英国一位名叫李察·宾格利的伞兵少校突然双目失明,经眼科医生诊断并施行手术,从他的眼睛后面取出一颗子弹。子弹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36年前宾格利在朝鲜战场上,右腿挨了4枪,3颗子弹穿腿而过,另有1颗没有取出。这颗漏网的子弹,缓慢地“游历”了宾格利身体的“横街窄巷”和“高速公路”,最后到达眼球后面。于是“肉中刺”竟成了“眼中钉”,导致双目失明。
一般情况下,这颗子弹应该经下肢静脉,上行到下腔静脉,抵达右心室而经肺动脉便抵达肺部,也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但是,宾格利却天生多长了一个心“眼”——他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于是,子弹从右心室通过缺损口进入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颈内动脉→脑部。这颗子弹历经36年,在他体内“走”了3米多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