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风格转变探究
2014-11-03黄欣文
摘 要:中国当代很多画家在探索具象写实与意象表现融合和转变,通常有如下几方面原因:(1)照相术的影响;(2)具象审美的疲劳;(3)时代发展的需要;(4)绘画者经济效益的需要;(5)画家年龄和精力的原因;(6)个人绘画造型水平现状的选择;(7)个人个性化的体现。意象元素正在当代画坛盛行,当代的意象风格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以具象写实为基础,写意为衬托,同时在色彩上引入了印象派的元素。
关键词:绘画;具象;意象;转变
在我们身边时常有一部分专业或业余的绘画朋友,存在着一种复杂思想,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向何外发展而苦恼。常在为自己坚持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现方式而左右徘徊,针对这个问题本人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从宏观的方面来说,我们的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人们走进绘画展览的现场,首先是想从中感受美的。当然啦,绘画对观赏者是有教育功能的,这是潜移默化的。但这其中,观赏者最主要的还是以感受美、欣赏美为主要目的。
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求我们在艺术的形式上“百花齐放”,艺术的风格可以多样化;在学术上要求“百家争鸣”,只要你是优秀的,我们都允许其存在。从绘画的创作者来说,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人们接受,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别人认同,我们就要分析我们的欣赏者,他们希望看到我们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的作品。说实在的,在具象、意象、抽象的风格作品中,普通人民大众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具象写实的,相当一部分人喜欢意象,极少部分人喜欢抽象。风格没有优劣之分,选择风格的人也没有优劣之分。我们不能说选择具象的人低俗,选择意象的人高雅,选择抽象的人高贵。要知道,这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喜好,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画家们的风格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早年普遍是具象写实的,后来才发生了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画家改变传统的具象写实风格,通常有如下原因:
一、照相术的影响
自照相术发明以来,人们对架上绘画的存在性产生了动摇。塞尚理论的形成,更使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面临着冲击,自此,写实绘画从辉煌步入低谷。然而,很多画家认为,写实绘画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经历了当代绘画风格变换之后,以更强劲的势头迅疾发展。写实绘画要“重意”“尚意①”,唯此,才能与照相写实区别开来。
二、具象审美的疲劳
人们长期以来就是对具象作品的欣赏,时间久了就喝望能够出现一些新的面孔,这不足为奇,世上没有自足之人,人性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特别是现当代社会中,求新求异求变思想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审美方面也一样,长时间欣赏一个面孔,人们心底就希望有所变化。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如今的社会快节奏环境下,人们对中规中矩的绘画形式在心理上产生了不适应。当下社会,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是“休闲”。如,服装、家具等不再是中规中矩的造型形式,均衡的流线式的造型形式大量出现。这时候欣赏绘画作品的人们也较希望看到在笔触上轻松自由较为随意的绘画样式,而这正是意象性的绘画风格的一些特点,这也正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四、绘画者经济效益的需要
以当代社会讲究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在画家单幅作品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肯定希望自己能够在作品的数量上有所高产。这就需要画家们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作品产生,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画家年龄和精力的原因
一个三四十岁和一个五六十岁的画家,在体力和精力上有明显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具象绘画相比意象绘画要花费我们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如果从事具象写实性绘画的画家,一天工作下来还是感觉到明显的劳累,特别是随着画家年岁增高,体力不佳、精力不足是明显的。
六、个人绘画造型水平现状的选择
每个人的绘画造型能力不一样,对于那么造型能力特别强的绘画者,他可以完全掌控具象实的绘画,而对于那么绘画造型能力一般的人来讲,如果从事具象写实的绘画就比较吃力,因而这种人最好不要去选择具象写实风格。
七、个人个性化的体现
具象写实的画风,给人的感觉很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少部分已经是地区乃至全国相当知名的画家,他们要让自己的名气和绘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以区别于一般画家,这时候他就要在自己的作品形式中加入个人元素,而选择意象和抽象形式就比较容易具有个人的符号,因为当一个名家在展示作品时名气有相当感召力。就是出现不太成功的作品,普通观众也是很难区优劣的,这时候加上名家的名气,观众在欣赏时就会出现“皇帝的新装”效应了,于是这样的名家就被定格在名家或大家的地位上了。
在我国当代,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由具象写实向意象表现风格转变,当代的意象风格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以具象写实为基础,写意为衬托,同时在色彩上引入了印象派的元素。一般来说,西方古典绘画属于写实体系,中国画属于写意体系,但写实与写意并非完全对立,只是侧重不同。两者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采用西画的写实造型时,不过分张扬写实,留有余地,适当采用夸张、变形和简笔等手法,有意识地把写实造型纳入写意的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努力做到“实中有虚,虚实相补”。具体地说,努力把体面造型与线造型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既有西画写实造型的生动感,又有中国画的情调与神韵。
作者简介:黄欣文,男,1972年8月出生,艺术硕士,就职学校: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中学,吴江市美术学科带头人,相继辅导了二百多名学生考取各类艺术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