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面临的道德困境

2014-11-03何琴

山东青年 2014年9期
关键词:困境新媒体道德

何琴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媒环境的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后现代主义是以强调否定性、去中心化、不确定性、破碎性、多元性以及非连续性为特征,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科学主义和整体主义进行了全面轰击,由此宣告绝对价值、绝对真理、绝对权威的死亡。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传统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下的种种道德困境无一不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透视清楚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面临的道德困境是重构新媒体时代道德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后现代视域;新媒体;道德;困境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刊、电视和广播三大类。进入到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多样,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新媒体”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媒体类型也更加丰富,如移动电视、互联网络、触摸媒体等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与超越,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①而在这一继承与超越之间,其道德困境在后现代视域下也日益凸显。

一、基础、本质与多元、异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有关于“实体”的定义,“实体”“本质”“真理”历来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自启蒙运动以降,自由、解放等便标示为普遍性的真理。现代社会崇尚的是道德的普遍真理,弘扬美好的道德理想。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一切不符合道德的行为都会被严厉指责,不符合道德目的的行为都会被禁止。个体不想被过多的束缚,拒斥道德基础主义的压制。利奥塔认为认为“知识元话语权威下的综合原则”已经过时,所谓的“元话语”只不过是多种话语中的一种话语而已。德里达认为:“结构根源于对永恒意义和恒定

结构的先验性设置,其本身往往无法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因此需要对这种抽象结构进行消解,使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②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事物本身与事物之间都是多元异质的,并无普遍共有的性质。“多元的差异,多样的自由,边缘的行动,歧异的思想成为伦理生活的现实。道德生活的整体性成为破碎的个体性,道德的理想性成为生活的世俗性,道德的主体性不过是人的在与共谋道德秩序时,所交付的自我。”③利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规则,利奥塔认为“主体正在语言游戏的散播中消解自己”。社会的单向度至少是由两种不同规则的语言游戏交织而形成的,所以要反对用单一的思维来看待世界。

道德也不是普遍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说出自己的话,可以对任何既定的解释加以怀疑,因为不会有任何解释是特定不变的,每一种解释都需要接受其他解释的怀疑。至此新媒体带来的每个个体对整个世界的介入,必定要求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挣脱整体带来的束缚。倡导道德的普遍化还是多元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互相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社会应该需要并且能够拥有什么样的道德?这一困境值得我们深思。

二、真实与虚假

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巨变与革新让这个社会日益处于一种虚假的场景之中。在鲍德里亚看来,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成为符号消费的共谋,并且是符号消费的直接生产者。他认为“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结构的改变”。④大众传媒的真相就是:“它们的功能是对世界的特殊、逶迤,只叙述事件的特殊性进行中性化,代之以另一个配备了多种相互同质、互为意义并相互参照的传媒的宇宙。”新媒体的日益多样化,让每个人极大地接受到它,但同时意味着每个人都是符号编码的奴隶。詹姆逊提出了自己对新闻媒体的认识:“从前各种社会构成曾经需要去保存的传统被抹掉……新闻媒体的作用便是把这新进的历史经验贬进过去之中,越快越好。于是,媒体的资讯功能可能是帮助我们遗忘,是我们历史遗忘症的中介和机制。”⑤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当代社会,原本、真实难以存在,通过无限制的复制和拼贴就能造出“以假乱真”的现实,这就是由拟像重构的后现代世界。“后现代主义最基本的主体就是重复”、“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复制以及商品的复制和大规模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类像”。⑥“虚拟现实”与实在生活之间的关系难以撇清,因为它打碎了人的实践的本真生活世界,真正的生活世界被丢弃。“虚拟现实”的“真实”值得怀疑,“虚拟”才是它的本质,真实不会再被指认,因为真实本身已经被搁置了;如果真实本身被搁置,那么留下来的会有什么呢?

同时,当代新媒体中的垃圾信息以及各种高清晰图像呈现出来,大众受到各种媒体的教唆和鼓动,大众由此极易被媒体所控制和操纵。“大众传媒的表现就导致一种普遍的虚拟,这种虚拟的基本概念,就是高清晰度。影响的虚拟,时间的虚拟,音乐的虚拟,性的虚拟,思维的虚拟,语言的虚拟,身体的虚拟。人工智能不经意落入了一个太高的清晰度、一个对数据和运算的狂热曲解之中,此现象仅仅证明是已实现的对思维的空想。”伊哈布·哈桑指出,“随着事实与虚构的混淆,媒介将历史非真实化为一种发生,科学将其自奉的模式当做唯一可取的现实,控制论把人工智能之谜摆到了我们面前,技术工艺将我们的感知投射到不断退缩的宇宙的边缘或深入到物质不可思议的缝隙之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消解了”。⑦我们追求真实,却越来越沦落到虚拟的环境中,真实在哪里,这是新媒体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个体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单一受众,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公共领域中去。借助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通过论坛、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参与到整个世界。出现了如以各大门户网站和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公共化的公共领域、以个人网站为代表的私人化的公共领域、以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公共化的私人领域、以微信、QQ等为代表的私人化的私人领域。当代新媒体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情况如此之复杂,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所指越来越复杂,其所指与其实际语境的真实含义相去甚远。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越来越模糊、暧昧不清的时候,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便凸显出来,而道德问题便尤为突出。新媒体技术下,个体能以多种方式介入公共领域,当个体介入公共领域时,个体介入的方式、所携带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涉及隐私、色情、诽谤等等内容时,必定会引起一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蝴蝶效应”。凭借新媒体方式手段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公共领域介入私人领域也是极其容易,比如“人肉搜索”就会对个体隐私等其他方面造成极大的侵犯。同时,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匿名性,个体常常隐匿在公共领域之下,作为一种在场的不在场,以隐形的身份对公共领域的介入,如果个体不顾及公共道德,那么常常就会产生网络暴力和网络暴民,公共领域就会形成无序的状态。这些都表明了新媒体时代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逐渐消失,二者的相互侵占必定会引发各种道德问题,而它们之间也越来越难以界定。

汉娜·阿伦特认为,“公共领域是为个性而保留的,它是人们能够显示出真我风采以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唯一一块地方。正是为了这个机会,并且出于对国家(她使每个人都可能有这种机会)的热爱,使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愿意分担司法防务以及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⑧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⑨“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最初来源于私人领域,而又高于私人领域,“它一方面明确划定一片私人领域不受公共权力管辖,另一方面在生活过程中又跨越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务。”⑩公共领域是与私人领域相分离的领域。公共领域保护私人领域不受侵犯,与此同时又对公共权力机构进行监督,审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这是哈贝马斯所认为的公共领域所代表的功能。但后现代视域新媒体广泛参与的公共领域,却与私人领域不那么界限严明,二者相互侵占,于是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便失掉了它的很多功能。

[注释]

①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前言VII.

②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

③金生宏.德性与整体——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300.

④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2.

⑤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见赵津晶.当代大众传媒的后现代倾向[J]新闻前哨.2007.2一3.

⑥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8-219.

⑦哈伊布·哈桑.《后现代主义概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69.

⑧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82.

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35.

⑩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23

猜你喜欢

困境新媒体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