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课程“理论、实验与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4-11-02邢志良张志峰张岩
邢志良 张志峰 张岩
一、ERP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及现状
进入21世纪的十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ERP因其众多优点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2010年12月,IT168针对企业CIO、项目经理、技术人员等400多位企业IT人员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ERP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7%的企业拥有ERP系统,与2009年的50%相比,2010年中小企业成了ERP应用的主力军。企业ERP系统应用最广泛的行业集中在制造、IT、零售、能源、物流等行业。企业ERP系统应用已经从初级的财务和预算控制基本功能模块向采购、材料、人力资源、客户、销售、设计、库存等管理模块转变。
随着ERP的迅猛发展,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各类ERP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为满足社会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财经类专业陆续开展了ERP教学,将ERP课程列为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ERP课程整合了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因此,ERP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及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是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课程。
许多高校对ERP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方法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针对于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ERP课程教学研究不足。
二、ERP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ERP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根据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实用、实际、实践”的课程建设原则,建立ERP课程“理论、实验与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知识包括ERP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力包括ERP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素质包括ERP职业素质。实用原则要求ERP课程内容够用且务实;实际原则要求ERP课程要吸收实际案例;实践原则要求ERP课程应加强实验教学。ERP课程“理论、实验与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既符合课程建设原则,又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ERP课程“理论、实验与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分析
(一)ERP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ERP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ERP的产生及发展过程,ERP原理,ERP系统软件功能,ERP实施及评估等。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企业ERP建设规划能力、实施和运行能力;利用ERP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要求学生具有ERP相关岗位的职业素质,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理解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了解ERP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
按照ERP课程目标定位,基于“目标设定,模块分解”的教学设计方法,本着“讲清基本原理、强化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教学理念,合理构建ERP课程知识模块体系,使管理与技术交融,解决ERP课程内容“广而杂”“大而全”的难题。
(二)ERP课程实践教学阶梯化
ERP课程实践教学是ERP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ERP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ERP原理的理解,深刻领会ERP蕴含的管理思想,熟练掌握ERP软件主要模块的上机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ERP的应用能力,以及按照企业实际设计ERP应用方案并参与企业信息化规划的能力。因此,ERP实践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1)理解ERP的管理原理,熟悉ERP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流程,掌握ERP软件的基本操作;(2)熟悉制造业和商贸企业购销存及制造业生产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理解企业各岗位职责,能够根据企业实际规划企业操作流程;(3)通过ERP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4)在理解ERP的原理基础上,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ERP实践教学应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入手,强化应用技能训练,构建阶梯化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思路是:依托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教官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以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ERP沙盘模拟→ERP实践Ⅰ→ERP实践Ⅱ→ERP实践Ⅲ”四位一体的阶梯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所示)。
ERP阶梯化实践教学体系图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及自主学习的能力,ERP实践教学应注意实践教学环境的柔性化设计。在实验室安装不同种类的ERP软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比如实验室既能提供国外典型的ERP软件(如SAP公司mySAP ERP、Oracle E-Busi⁃ness Suite 11i.10等),又能提供国内典型的ERP软件(如用友ERP-U872系统、易飞ERP、金蝶K/3、浪潮ERP系统等),教学可以选择其一,但学生学习可以自主选择。柔性化实践教学环境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举一反三能力。
(三)ERP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元化
ERP课程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在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中特别有效。
2.采用“边讲边练”教学方法。在安装ERP教学软件的多媒体实验室,教学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过程中完成,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ERP软件操作内容。不仅教、学、练相统一,而且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案例既可以自己编写,也可以从实际中提炼。ERP教学案例选取,既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企业实施ERP的最新实践,也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代表性;既要考虑ERP实施的成功案例,也要考虑ERP实施的失败案例,以供学生分析研讨。
4.采用开放式教学,即“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让教师到ERP软件公司深入调研学习,或参加企业ERP项目实施,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请进来”就是把拥有良好知识和丰富经验的ERP人员请进学校,为师生做学术报告或参加ERP实践教学指导等工作。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投影仪、多媒体教室、自制CAI课件和设备完善的实验室等教学手段和环境,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融声、图、像于一体,丰富ERP课程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ERP教材结构体系立体化
目前ERP优秀教材并不少见,有的仅侧重ERP原理讲解,缺少配套的实验内容;有的则侧重某一ERP软件实验教学,与ERP职业证书考核缺乏有机结合。优秀的ERP教材应该是集“理论、实验与证书”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因此,为了满足ERP人才培养目标,编写以国内、外典型ERP软件为平台,涵盖ERP原理、ERP实验和ERP职业证书等内容,且具备立体结构体系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五)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加强ERP人才职业素质培养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拥有ERP职业证书,无疑会使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拥有就业优势。在设计ERP课程教学模式时,应充分满足学生职业证书的考核要求,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教育,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ERP系统虽然从形式上体现为一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但ERP中所蕴含的知识却集成了管理学、信息技术和网络工程等若干学科,在管理学方面又涉及合同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ERP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ERP课程教与学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以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ERP课程“理论、实验与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ERP知识、扎实的ERP实践能力、过硬的ERP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