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视角下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4-11-02邓光刘亚栋张宏彬
邓光 刘亚栋 张宏彬
旅游英语专业是高职院校开设较为普遍的一个专业。然而,相比较于其他专业,语言文化类专业不仅具有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语言+职业方向”的特殊性,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形成没有关联的两条主线,致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为此,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从“跨文化教育”的视角,对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内涵、教学目标与实施路径开展深入研究和探索,以“跨文化”为黏合剂,使语言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得以有效融合,对高职同类专业建设凸显特色、提升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跨文化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了跨文化教育的三种方式。即一是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的教育;二是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接受教育;三是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三个原则:第一,跨文化教育要顾及到每个学习者的文化身份,提供一种在其文化敏感性接受范围内的教育;第二,跨文化教育以实现使每个学习者积极、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向他们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态度和文化技能;第三,跨文化教育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文化知识、文化态度和文化技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和宗教群体以及国家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团结。因此,跨文化教育的主旨可概括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以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的态度,通过文化知识与文化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实现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目的。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从事涉外旅游工作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融合性和技能的协同性应成为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前者指向人才培养预期的行业或职业岗位,而后者则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以期达到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对旅游英语专业而言,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专业特定的人才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成。
(一)文化是技能的支撑
语言教育不仅是培养两种语言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教育。旅游英语专业“旅游”与“英语”两种不同知识与能力领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决定了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必须以相应的文化作为基础支撑,包括不同国家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等。从对文化的认知到理解与兴趣,从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尊重与包容,从文化的学习积累到传播与发扬,这既是跨文化教育的过程,同时也符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成长规律。把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以厚实的文化素养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方面,语言不仅是一定范围内社会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与书写符号,它还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在被学习、理解、应用的过程中,其本身也处在不断传承与发扬、融合与发展之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以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传承发扬本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文化技能。
(三)交际是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现
交际是人与人通过语言方式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素质是能力的基础,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而能力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交际也是体现素质的一种能力。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只有通过交际,才能在导游服务、旅游产品与项目推介、旅游管理等活动中展现自己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跨文化教育视阈下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构成表现为从语言能力到文化素质、再到职业技能的建构过程,交际能力是贯穿这种递进式结构始终的主线。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以及其他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共性教学目标,区别在于不同专业表现这种能力的语言载体、产品或活动载体不同。
三、课程结构、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跨文化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附加”在常规课程教育上的教育,而应同时关注学习环境、学习群体以及学习过程。
(一)课程结构的设计
高职教育专业划分的原则是“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转型、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首先,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课程结构应符合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构成,课程时序应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以及素质与能力的成长规律。二是灵活运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论与行动导向教学论等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引入职业标准,实施课证融合,重视和发挥文化素质与语言能力的基础支撑作用。三是体现立足本土区域文化、兼顾外域文化的跨文化教育特征,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元素融入课程之中,同时注重发挥本专业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
其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形成的方法步骤:第一,以语言能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建构为主线,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由专业通用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旅游职业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组成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框架(如图所示)。第二,以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为逻辑、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形成以旅游英语、酒店英语、导游基础、客源国概况、地方文化和社交礼仪等为核心课程的职业课程模块。第三,围绕语言、旅游和交际三种能力的培养,根据旅游产品营销、酒店管理、会展服务等今后可能的职业迁移,开发和设置具有较好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能力拓展课程。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展英语、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
(二)教学平台的搭建
教学平台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条件保障,教学平台建设应充分发挥学校、地方和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合力作用。在此基础上,旅游英语专业应着重环境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三个方面。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充分利用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最佳宜居城市等文化旅游资源,先后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著名景点所在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依托扬州“烟花三月”旅游经贸节、世界运河博览会、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以及教师的教科研项目等与地方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相结合,以产学研的项目化建设主动融入“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建设之中;依托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多元合作利益共同体,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
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型”。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素质与能力构成以及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其主体可概括为目标、途径和载体三个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学校旅游英语专业形成围绕语言能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素质与能力构成,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多元合作为途径,以产学研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核心课程双语教学为手段的理实一体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