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中的情感教育
2014-11-02毕记满
毕记满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的始终。信息时代的今天,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认识到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实施情感教育,发展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从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但目前诸多因素造成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缺失情感教育,不利于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教育环境、辅导员职业情感方面入手剖析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化,提高工作的满意程度;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工作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属于“90后”,在情感上大都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在政治理想上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现实中却责任心较弱;道德理念上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但现实中却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上积极主动,但行为上却被动等。在精神状态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孤独、抑郁、愤怒。情感教育就是重视人的情感培育,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促使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去构建奋发向上的人格特征。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学生心中的辅导员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平时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部分学生急需辅导员增加情感教育,希望辅导员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及高校辅导员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开展思政工作的现状,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素质,让大学生对道德规范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其次,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各种因素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最后,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朱小蔓教授提到:“情感作为非认知因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了解周围的事物,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辅导员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除了初始的教学教育关系,还包含辅导员与学生表达思想、交往互动等情感的沟通交流关系。面对当前高校情感教育的现状,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辅导员不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以配合情感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是,许多辅导员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全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情感教育的缺失。
1.情感教育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考试为主,学校、老师、家长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学生的品德、心理意志以及价值观等被忽视。考试始终与学生的学习相随,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都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通过考试步入人生的辉煌。“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只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口号,虽然开设了不少德育课程,但最终还是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品行的高低。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教育管理者缺乏对情感教育的理解,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的互动等,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开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辅导员职业情感方面。高校辅导员是代表学校在学生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他们是在一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是决定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是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及高校对其工作的要求导致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使他们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一,辅导员工作事务杂,责任大。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学业指导,但是在真实的工作中,辅导员却成了学校突发事件的“消防员”,成了关心学生琐事的“保姆”,道德教育这一核心工作被淡化。而且辅导员除承担着学生教育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以及课外活动指导等工作外,还承担着学校后勤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要通过辅导员去安排执行。这样繁杂的工作不仅使辅导员常常不能安心休息,还会因为管理面太广,仅停留在初级层面,多而不精,既是“全能选手”,又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另外,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大,比如辅导员一般都是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时的第一被问责人;辅导员长期忙于学生事务性工作,缺乏科研热情,不能专心从事理论研究,没有科研成果,无法评定职称,也不能获得部门的认可。
第二,辅导员的发展前景模糊。在校工作的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往往都比学校任课教师、社会上的其他职业滞后,时间越长,差距越大。这就容易造成辅导员心态不平衡,情绪烦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十年政工,两手空空”这句在辅导员中流行的顺口溜充分说明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认同感低,难以将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
以上原因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不主动、不专心、不深入,对工作产生倦怠感,没有归属感,一心寻找脱离辅导员岗位的其他职业,无心思考、探索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导致开展学生工作时缺乏情感教育。
三、增强辅导员情感教育工作的对策
1.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一,高校应给辅导员制定明确的培养制度和评估制度。有了制度保障,辅导员对其工作才会有更强的归属感,才能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对辅导员进行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密切联系的分配制度、晋升制度、激励机制和工作考评体系,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向优秀管理人员倾斜,在职称晋升上充分考虑学生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完善与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建立辅导员自己的职业发展模式。
第二,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明确分工。高校应理清辅导员繁琐复杂的事务性工作,按照辅导员的专长、兴趣分配工作,提高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根据专业化的发展目标,改革学校的学生工作机构,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职能分类,再按照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科学合理地展开相关工作。同时要处理好年级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切勿出现工作内容混淆等问题。另外还要解决好辅导员管理部门(学生工作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分工问题,不能将所有工作都压在辅导员身上。
只有在职业化的环境中,辅导员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才能在工作方式方法中有所创新,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增强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一,辅导员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辅导员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老师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管理中,每一个行为都以情感因素为动机。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辅导员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将“情教”和“智教”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辅导员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辅导员要提升个人的专业文化素养。首先,辅导员要不断学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辅导员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学生工作的能力。其次,辅导员要提高沟通协调、调查研究、组织管理的能力,以便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最真实的学生信息。再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讲求方法,比如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辅导员要耐心地听、细心地听,从学生的言语中了解学生的需要或者困惑,最终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最后,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还要特别注意对特殊群体的情感教育,比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情感容易受到伤害的学生,避免让他们在学校再次受到伤害。
第三,辅导员要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时刻牢记自己是学生的思想引路者和行为规范的楷模,同时与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要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以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关怀去充实。辅导员必须要对学生充满爱,不断去探索新方法,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开创辅导员工作新局面,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教育,是辅导员工作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