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2014-11-02张勇忠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张勇忠

当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而言已经成为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教育模式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最根本要求。另外,它还将高职的教育实践与学生的职业转换、岗位变动和具体工作内容的变化联系起来,使得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校企合作有力地彰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全过程都贯穿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学结合模式。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工学结合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密切关联决定了也只有在校企合作中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互动的过程,只有在这种互动中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才能最终实现。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初期,其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分摊教育成本、提高社会声誉。因此在校企合作这一过程中他们是受益者,这也决定他们的行为是积极的,至少与企业相比他们是积极的。但是,目前针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和外部体制没有形成,造成了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没有相关的制度参考。高职院校在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下,往往对校企合作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再加之,学校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正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加剧。随着办学成本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呈下降趋势。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为21.58万家,这与2007年相比增长近11%,但是校企合作的行业领域却减少了25%,很多行业由于关系不顺而退出了校企合作,具体情况如右表所示。

由表可见,我国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企业数量有升有降,呈现不稳定的变动态势,这与行业发展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受到了校企合作这种模式自身发展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实习中对企业的贡献达不到企业期望值,企业并不是校企合作的受益方;二是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三是获得合作信息的途径不够丰富。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表

二、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理念跟不上时代要求。高职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的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职业素养。而这种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是理论教学的结果,更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领悟。这种实际的工作环境就需要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生存和发展。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仍以人才能力提升的结果作为校企合作的唯一。这种理念显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目前形势而言,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校企合作的深化来完成。另外,企业方面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看法,他们将生产与经营作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唯一道路,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他们考虑问题的唯一立场,对于培养人才不承担任何责任。其实,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新人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不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为保障自身发展而应当具有的正确态度。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还不完善。政策保障是校企合作必要的制度前提。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都是校企合作的当事人,在合作中难免出现摩擦和双方难以协调的矛盾,在这种时候尤其需要政府出面,以规范合理的政策调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政策引导作用对校企合作的贡献率还不尽如人意。合作机制和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都需要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顺利建设和高校运行。当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是影响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企业只接纳毕业实习学生,而很少为其他年级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当然,在这方面高职院校所做的工作也存在诸多不足,最终结果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实际需求。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畅。校企合作是教育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之间的衔接,在这种衔接过程中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工作。他们的合作需要在成熟的运行机制下建立默契。但是当前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校企之间的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合作只存在于表面。例如,高职院校派遣毕业生到企业中实习,就理论角度而言,各专业学生都应当到与自己专业对口或者相关的岗位上去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快成为自己职业能力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学生在进入企业并没有按专业进行分配,而只是根据企业需要,到各种环境中去劳动,做着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事情。

4.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实问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待这一普遍性问题政府还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这又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不足之处。由于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科研水平不足,达不到企业深入合作的需求,能力不足又是导致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又一重要原因。此外,缺乏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打不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高职订单式培养机制、双师型人才队伍一直是高职改革的目标和口号,但是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所有的高职院校。

三、校企合作未来发展策略的思考

校企合作需要参与者在科学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深化合作的长效机制。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现象还是高职院校的能力不足现象,都应当在双方共同参与下积极地破解难题。

1.校企统一思想创新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应当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立场出发,重视实践锻炼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协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动员和切实可行的实际行动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再者,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在原有校办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行业办学、校企股份合作等运营模式,使得自身的人才资源直接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后,高职院校要始终以人才培养的宗旨为根本,利用好企业逐利性这一天然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和领域。校企合作始终不能脱离职业能力提升这一根本要求,在工学交替手段的作用下,不断挖掘企业潜力,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模式。校企双方应当在职业岗位的帮助下制订严格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需求,又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将教学中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去。再就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高职院校还应当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模式,将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群结合起来,专业建设始终以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将企业命运与院校发展紧紧绑在一起,使企业生产经营场所与院校教学场所都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3.以健全的评估制度促进合作的规范有序。高职学生在结束实习锻炼之后应当及时进行考核评估。依据国家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邀请相关专家对他们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进行规范的鉴定并提出意见。这不但是对企业落实校企合作的督促,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网站和学校网站上及时向社会公开,使企业声誉与校企合作质量直接挂钩。这种模式在校企合作中是一种推动力。与其相对应的是政府出台的针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产生的牵引力。校企合作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一种是推动力,一种是牵引力。另外,在相关考评标准的作用下,教职员工也可以到企业科技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为企业开发新产品,研究新项目,发挥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创造性。

4.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合作持续发展。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校企合作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政府制定,而且这些法律规范对校企合作来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政府应当统筹与协调各种资源,以公共管理职能优势协调校企合作各参与方关系。另外,政府还可以统筹校企合作发展经费。例如,开征职教统筹经费,将这些经费用在校企合作发展事业当中;设立专项资金,补助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弥补实习生因生产经验的不足而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其次,还应当规划合作方向,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最后,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还应当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例如,校企合作中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让其参与真实的生产经营,必然会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此期间有的企业还要支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给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税务部门可根据税收政策扣除企业所要缴纳的所得税。

综上所述,当代高职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而面临着改革自身发展模式的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发展中,高职校企合作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宝贵经验。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储备后备人才资源,获得永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因此深化校企合作,保障人才的职业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在校期间养成,缩短就业后的磨合期,成为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使命。为此,高职院校、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企业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促进人才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